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紫金山两岸企业家峰会之观察

  • 更新日期:109-09-05

紫金山两岸企业家峰会之观察


文/刘大年



背景说明

两岸民间交流管道非常多元,紫金山峰会乃是其中之一。紫金山峰会原是2009年起江苏省主办,属地方级的对台交流活动。主要以召开论坛的方式促进台苏企业经济合作,会议地点皆在南京,其中前3届主要由江苏省台办和南京市政府主办。随著历届会议的召开,越来越多的两岸重要企业家与会,遂逐渐受到大陆中央的重视,2012年第4届会议大陆中央领导出席,改由国台办主导,层级已明显提高。而在因应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与外在情势变化下,与会的两岸企业家提议成立以两岸企业家为主体的『两岸企业家峰会』常设机构,以进一步提高企业家论坛的功能。

双方经过半年多的筹备,2013年的7月先后在台湾和大陆成立『两岸企业家峰会』,分别推举前副总统萧万长及大陆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为理事长,并于台北和南京两地设置秘书处,此后紫金山峰会从一年一度的企业论坛转变为常态性、具机制性的两岸企业家峰会,未来将由两岸轮流举办,预定2014年下半年在台北召开第二届峰会。在『两岸企业家峰会』成立后,使得原本为地方层次的交流提升为两岸高层级的交流合作,故也称此为『升级版』的紫金山峰会。

2013年11月4、5日在南京举行首次升级后的两岸企业家峰会,与会人数达700人以上,涵盖了两岸重量级企业领袖,大陆方面,包括中石油、国家电网、上汽集团、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企业负责人;台湾方面,则包括了许多台湾百大企业负责人,另外两岸重要财经学者及智库亦参与其中,具有高度的代表性。

在两岸建立常态性的两岸企业家峰会后,其功能与定位将从过去仅作为两岸企业界合作的平台,提升至两岸经贸战略层面对话的高层次民间交流平台,陆方媒体更将两岸企业家峰会作为与国共论坛 1、海峡论坛 2、两岸和平论坛 3 同等层次的两岸交流对话平台,显见对此之重视。

此外,随著两岸产业合作逐步走向深水区,两岸合作面临的挑战与考验也接踵而来,合作成效亦有待扩大与深化,藉著两岸企业家峰搭建的舞台,两岸有机会借由整合更多平台的资源,增加两岸政策的协调空间与政治互信;凝聚两岸企业家对于经济形势、市场资讯和经营理念的更多共识;借此共同寻找目前两岸产业合作瓶颈的突破口,实质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效益,并推动两岸往更广面向的合作。


重要结论

本届的两岸企业家峰会,主题为『两岸产业合作新局:挑战与对策』,会议型式分为大会及七个交流小组进行讨论,七个小组分别为宏观经济、资讯家电、能源石化装备、中小企业、金融、生物科技与健康照护、文化创意等。每一分组由两岸重要学者、公协会代表担任共同担任召集人,并邀请该领域之专家与会,具体探讨合作领域与方向,并协助推动相关合作事宜。除大会有共同倡议外,每一分组以签署备忘录,及两岸个别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的形式,做为未来两岸推动交流合作之基础。

经过与会代表两天的深入研讨,大会会议最后达成『两岸企业家峰会2013紫金山会议共同倡议』,共有八点重要结论,以下将重点说明如下:

一、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开展宏观政策对话:希望透过双方在经济领域高层次策略性、政策性的对话机制,协调两岸政策,为两岸经济及产业合作提供建议,以共同因应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之挑战。此将对两岸经济决策部门的产业发展规划策略构成一定影响。

二、密切沟通决策部门,及时反映业界呼声:企业家峰会将向两岸决策部门报告两岸企业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以作为两岸当局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并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完善企业家峰会与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及其下属工作小组的衔接机制。

三、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创双赢发展局面:透过大陆市场、劳动力与台湾技术、管理的互补优势,促进两岸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企业提供更优质资源。期盼创造适当条件,进而在南京筹建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合作示范区,努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两岸企业升级、科技创新以及区域合作的重要示范平台。

四、扩大产业合作领域,提升产业合作水平:强化两岸在共通标准、自主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合作,促成两岸产业向价值链顶端延伸,共同提升国际竞争力。

五、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两岸业者责任:发挥两岸企业家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的先行作用,关注两岸成长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六、推进双向投资项目,落实峰会各项成果:持续追踪峰会所达成交流合作协议的进展,协调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促成协议给两岸企业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此主要希望透过两岸企业的紧密合作,联手「走出去」的方式,共同争取国际市场商机。

七、推动两岸峰会交流,完善峰会制度建设:加强双方峰会理事会、秘书处之间的业务沟通,继续举办每年一度的峰会年会。并加强峰会特聘专家、各产业合作推进小组之间的交流,此为持续完善与落实两岸企业家峰会功能之工作。

八、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促进两岸共同繁荣:促进两岸已签协议和达成共识的落实,加快推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机制化、自由化,提高经济合作制度化。推进两岸共同市场建设,加快经济一体化,共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和产业升级,增加两岸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

除共同倡议外,两岸还正式签署6项合作备忘录,以强化两岸在6个产业领域的合作,备忘录除提出具体合作内容之外,并厘订未来的合作方向;另两岸企业家也利用本次峰会所提供的平台,签署了24项个别企业合作协议。

以资讯、家电产业来说,双方选定部分新兴产业及重要产品进行共同研发、制定两岸共同标准及智财权分享与认证、验证合作机制等领域的合作;其次针对两岸的重要产业面板、LED、太阳光电等,加强产能合作,避免重复投资,促进两岸产业良性发展;另外,双方也将加强在新一代移动通讯业的合作,包括成立两岸5G工作小组,发展5G需求和技术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5G技术研究与发展,共建4G-A技术与服务创新平台。

能源石化装备产业亦是此次重点项目,双方聚焦在节能技术的资讯交流和研发,并共同在大陆及其他地区合作探勘及开发石油及天然气资源。而台湾石化同业公会与大陆中石化也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投资位于福建漳州的古雷石化炼制一体化项目。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也有所进展,如设立华人文化品牌园区以及寰宇品牌学院,在杭州设立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实验区,提供投融资、仲介咨询、创业辅导、媒体合作、品牌推广、市场开发及人才培养等服务,营造文创业发展需要的环境,并成立首个海峡两岸城市文创产业协会联盟;而中小企业、金融产业、生物科技与健康照护产业亦研拟了不少具体方案,如上海或郑州先行先试中小企业商贸平台,两岸透过金融合作促进两岸产业升级与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水准,扩大金融服务支援产业发展等。


综合评析

首届升级版的两岸企业家峰会,两岸的共同倡议描绘了两岸企业家峰会的定位与未来方向,相关合作备忘录与合作协议涵盖了不少产业的具体合作项目及领域。针对此次会议之举行与后续的发展,以下提出几点看法:

一、两岸经济产业政策:两岸将企业家峰会视为两岸经贸战略层次的对话,以推动两岸经济政策协调为方向。但两岸过去经济产业政策制订过程未有此方面的经验,政策规划模式也有所差异,故未来两岸主管当局如何进行协调,以何种模式共同规划将是观察重点,而这也将关系到两岸企业家峰会实质功能的发挥与定位。

二、落实与经合会产业合作小组衔接之机制:目前两岸产业合作工作主要由经合会下之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负责推动,此次会议共同倡议则提出企业家峰会与工作小组衔接之方案,未来如何建构分工与相辅相成之衔接机制必须思考。而目前在ECFA下两岸产业合作也面临了一些问题,能否借由企业家峰会与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的搭配共商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两岸产业合作有实质助力,为另一观察重点。

三、两岸示范区/自贸区合作之推动:各界关注的上海自贸区议题虽并未纳入会议正式议程,但会中也有所讨论,陆方也期待和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有所合作。目前大陆自贸区的具体实施细节仍在规划,相关法规开放政策也尚未完全公布,政府应思考如何利用两岸企业家峰会的平台,具体规划两岸示范区\自贸区合作方案,形成对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发展与自由化政策上的助力。


结论

由紫金山两岸企业家论坛升级至两岸企业家峰会的首次会议,双方取得的多项重要成果,包括从宏观经济面的政策协调、合理资源配置与整合、提高产业合作质量及水平、促进两岸双向投资、打造共同市场及加强峰会交流机制化建立等多个层面,进一步提高了两岸产业合作的层次、扩大了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基础。

但未来要具体落实共同倡议,达成有利两岸经济发展的目标,而非流于口号之宣言,有些重要议题仍有进一步深入推动。例如两岸决策部门如何协商、政策面协调的模式,企业家峰会与ECFA经合会产业合作工作小组的分工定位等制度面问题,是两岸必须共同协商解决的。另对台湾而言,如何利用此平台推动两岸自由化政策的对接及相辅相成,如示范区/自贸区合作,亦是政府必需思考的课题。

(本文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


1      国共论坛为国民党与共产党间的重要对话平台,自2006年迄今已举办9届。

2      海峡论坛为两岸民间重要交流平台,自2009年迄今已举办5届。

3      两岸和平论坛为两岸民间重要团体的对话平台,2013年举办首届会议。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