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服务贸易相关产业业者心声

  • 更新日期:109-09-05

服务贸易相关产业业者心声


文/林安妮


两岸服务贸易签署后,为台湾服务业打开大陆广大的市场,本期特专访相关产业─「龙岩股份有限公司」及「布莱特数码科技公司」,谈谈他们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看法。


龙岩股份有限公司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外界担忧政府准许陆资来台投资殡葬业,恐对我殡葬业造成冲击。国内第一家殡葬产业上柜公司龙岩总经理刘伟龙却说「免惊啦」,国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同时还要有企图心前进大陆拓展市场,自由竞争永远能让资源形成最好配置、激发企业活力。


服贸上路 产业免惊啦

刘伟龙表示,以当今国际间自由化的脚步,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采行锁国政策,「只要一国的政策是开放的,任何产业、行业就能自动找寻最佳出路」,以过去数十年台湾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民间企业的发展,向来都是走在政府政策、规划之前,松绑、自由化,才是政府、企业与民众,应该追求的道路。

两岸洽签服务贸易协议后,国内业者将可以独资、合资任何形式,在大陆经营火葬场以外殡葬业务,包括投资殡仪馆、纳骨塔与墓园等。刘伟隆说,过去大陆对于台资准入殡葬业,限制很多,例如仅准合资、不准独资,且投资范围、内容及审查方式等,都未细说分明。这回服贸把游戏规则讲清楚,业者更可有所本前进大陆,政府犹如为业者开启了一道机会大门。

龙岩估算,大陆一年往生人口约有950万人,比起台湾每年往生人口约15万人,足足有70倍之多。针对外界担忧,大陆开放国内殡葬业者登陆,台湾也同等开放陆资准入,恐对我本土业者形成冲击,刘伟龙则说,不必担心。

他表示,国人要对自己要有信心,目前台湾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毛额(GDP)比重将近7成,国内的服务业者都应该努力提升服务业品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只要国内业者的品质、专业能不断提升,就不须担忧竞争,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话锋一转,他也提及,这几年国内殡葬产业碰上一些发展瓶颈,举凡政府虽准许业者可申设民营殡仪馆,不过,通过环评难度大,加上政府从严要求业者的兴建、营运、收费与管理方式。他呼吁,政府的自由化脚步与法令松绑都还要快一点,才能激发民间企业活力。


双十计画 登陆抢商机

龙岩是国内第一家殡葬业上柜公司,成立时间长达20年。早前龙岩已宣布将在温州投资殡葬礼仪与墓园等项目,投资金额初估约人民币20亿元。近期,龙岩也启动了「双十计画」,积极问津大陆市场。

双十计画指得是,未来10年,龙岩要在大陆十省设立据点。目前龙岩已获得经济部投审会核准赴大陆投资,很快就能以温州为起点,再以幅射散开方式,扩展至10个省,如能顺利达阵,也不排除要在海外挂牌上市。

刘伟龙说,近年大陆中央民政部对于民政改革开放极其重视,目前已定调要让温州作为全大陆的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区内有不少项目可以先行先试。他认为,有了两岸服贸协议,更可让国内业者放心抢攻大陆市场商机。

他指出,龙岩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殡葬产业业者,透过积极在大陆市场布局,未来三至五年内,龙岩应有相当高的机会,能够成为世界第一,「殡葬产业本土概念相当浓厚,龙岩比多数外资更了解华人文化,也比大陆更多业者具备新进的服务品质与信念,正好形成最大利基。」

他也说,龙岩不只是放眼大陆市场,未来也要积极将市场投资目光望向东南亚,「立足台湾,积极走向国际,才是国内业者做大版图的不二法门。」


扭转形象 龙岩厚实竞争力

毕业季来临,今年龙岩一共收到上千封大学毕业生求职信,令刘伟龙相当喜悦,他直言龙岩花了近20年时间扭转外界对殡葬产业的刻板印象,如今算是有些成效了。

他表示,殡葬产业可以是阳光、开放、温馨的,产业有年轻人愿意投入,就像是注入活水,「22K的迷思对国内年轻人并不公平,只要企业愿意给舞台,年轻人就能绽放自信、证明能力。」以龙岩为例,硕士毕业生在龙岩工作3年,平均薪资可达7万多元;大学毕业生薪资也约有5万多元。

他认为,政府做多,企业、产业可向上提升,员工也能领到合理薪水,这才是打破当前台湾闷经济之道。



布莱特数码科技公司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以来,这阵子布莱特数码科技董事长殷庆璋也经常赶场参加包括经济部在内作为主办方的说明会。他想了解的一个重点是,如何去大陆抢占商机、政府又能提供何种协助。对于服贸协议准许大陆印刷业者来台湾,他则没那么担心冲击。

殷庆璋曾在1993年前往大陆投石问路,最后在北京设立印刷厂,但是1998年时因为一些因素将股份转售给其他台商。不过,这几年国内印刷业市场持续不景气,对他而言,前进满布荆棘的大陆市场开拓新商机,或许能得到几分胜算。

布莱特的秘密武器就是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网路印刷,殷庆璋认为,台湾业者要在大陆市场胜出,除了要有好技术、规模,也要有好的管理,「台湾就是得靠技术财与管理财,才有机会」。


进退之间 印刷业勇敢拼

殷庆璋说,两岸服贸协议签署后,国内的各种声音开始泛政治化,但是平心而论,以台湾印刷业如此艰难产业,去大陆,未必百分百能得胜;而大陆业者来台湾,可能也遭遇到市场太小、毛利不够高的困境,未必有想来的念头。

举例来说,这回大陆对台湾开放项目,虽不包括书面印刷,但是可在包装印刷、标签印刷领域,采独资方式进行。他认为,台湾业者登陆,若是由几个人组成、采小规模方式,恐怕没有太高胜算,「要登陆赚钱,就得做到规模经济,有好的管理跟技术」。

此外,印刷业是相当本土的市场,虽两岸同文同种,不过,台湾人在大陆印刷业中,还是不免会被视为外国人,基于行业内的一些潜规则,台湾人若是不能取得一定的关系与信任,就算印得再好、再便宜,依旧是不容易取得订单。

反过来看台湾市场,这几年台湾印刷业不景气,台湾的印刷价格明显比大陆印刷价格便宜许多,台湾一年整体的印刷营业额是新台币700多亿元;大陆一年营业额则是人民币8,000多亿元,两者一差就是58~60倍,更何况陆资来,限制不少,也只能在旧厂参股,这对大陆业者来讲,未必看得到商机。


台湾市场不景气 需外部连结

这几年,殷庆璋一直都在想办法将本土印刷事业延伸到大陆去,尽管他已预期到,此去大陆恐怕艰险万分、困难重重。不过,眼见台湾的市况,要存活、做大,仍必须向外开拓腹地,大陆就是其中一个选择。

他分析,这几年台湾印刷业不景气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大环境影响,「这几年网际网路发达,大家阅读习惯开始电子化,不一定要看纸本书籍」,此外,景气不好,一般企业的印刷需求也开始从简,让印刷业者苦叹生意难做。

第三个最大影响因素,也在于国内的产业外移,包装印刷需求陡降。殷庆璋说,10年、20年前,台湾还有不少鞋子、玩具工厂,包装印刷的需求仍高,不过,随产业外移,市场明显萎缩。再者,国内的电子业多以代工型态为主,「代工业者产品多为半成品,自然不需要精美的包装印刷」。

大环境不振、产业外移,国内的部分印刷业者只好想出「合版印刷」的方式求生存,没想到意外挤压不少小印刷厂生计。合版印刷指得是,业者为求订单,靠著量大给予消费者便宜折扣,例如一般在印刷厂印1千张的A4文宣,通常要花上2,000多元,不过,来到合版印刷厂,只要300多元。

目前全台约有4~5家的合版印刷厂,最大的一家厂商,一年可以做到高达25亿元的营业额,都比其他台湾的上市柜印刷公司的一年营业额还高。


登大陆拓商机 政府要多给力

对于国内印刷业者来说,留在台湾市场经营是苦撑,前进大陆市场则是煎熬。不过,对于利基型、规模型台商来说,如果能够获得政府大力协助,举凡协助抵挡大陆一些不当竞争,或者协助台商「组团」发挥团结力量大的效能,以台商善于拼搏的精神,依旧有胜算、有空间。

殷庆璋说,大陆对于印刷业管理,多要求要事先取得准印证,例如印书刊要有书刊准印证,印帐单要有秘密载体准印证,印标签也要标签准印证,一家有规模的印刷厂至少得取得20多张准印证才行,「面对大陆市场,业者除了自己要很拼之外,政府若能从旁协助,将有助开拓、分享大陆商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