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亚太经贸消息

  • 更新日期:109-09-05

亚太经贸消息



亚太16国举行RCEP第一回合谈判   

根据中华经济研究院5月16日官网资料,亚太16国5月9日于汶莱举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第一回合谈判,16国启动货品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谈判工作小组会议。第二回合则预计于今年9月23日至27日举行,并将由澳洲担任主办国。预计于2015年年底完成谈判。

RCEP涵盖约34亿人口,整体名目GDP预计近20兆美元,约全球GDP之30%,显示RCEP规模与目前正在谈判中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相当。在为期5天的会议中,东协10国与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印度、澳洲及纽西兰讨论谈判之范围与方式,并针对关税减让及其他障碍进行讨论,以拓展区域内的贸易与投资。

根据RCEP第一次贸易谈判委员会会议所提出之共同宣言指出,RCEP将涵盖促进贸易、投资之条款,以加强参与国之间贸易与投资透明度,并增进各国在全球及区域供应链之参与。此外,考量参与国家发展程度不同,RCEP将与既有之「东协加一」自由贸易协定作法一致,给予东协低度开发国家额外弹性,在RCEP中纳入适当的弹性条款。

在日本方面,除RCEP外,日本亦将进行TPP谈判并继续与中国大陆、韩国之三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其他资深官员表示,TPP可成为RCEP或亚太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FTAAP)之基础。日本亦希望在RCEP中消除投资限制及特定工业产品之关税,例如:汽车业。然而,因RCEP较东协既有的自由贸易协定皆来得深入,在2015年完成RCEP谈判并不容易。对此,日本预期,因RCEP容许16国保留部分货品之关税,应不会如同TPP一般严格。 



OECD发表「对日检视报告」

根据日本《读卖新闻》4月24日报导,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于23日发表对日本经济预测及经济政策分析建言之「对日检视报告」。该报告除支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三支箭」之经济政策及「质量之金融宽松政策」外,并附加要求应确实推动财政重建。

在财政重建方面,该报告认为日本累积债务将于2014年达国内总生产(GDP)之230%,指出「已增加到未知领域之境界」,并警告「拖延实施健全财政之政策决定,可能造成长期利率之骤升」。报告分析称,为降低累积债务之GDP比,有必要使基础财政收支(Primary Balance,PB)之盈余维持为GDP比的正4%,若欲以提高消费税来降低累积债务,据试算「应将消费税率提高至欧洲平均水准之22%左右才可」。此外,该报告并建议拟订中央及地方PB之GDP比在2020年度达正数之政府目标的详细规划,以及确实实施消费税率于2014年达8%、2015年10月达10%之方针。

该报告对「安倍经济学」(Abenomics)给予评价称,「最重要乃在摆脱通货紧缩,实施以重建日本经济之『三支箭』」。并对日本央行推出之2%通膨目标及推行「质量之金融宽松政策」表示「欢迎」,认为「积极的金融宽松政策非以调降汇率为目的,而为解决连续15年之通货紧缩」,表示理解日本采行非诱导货币贬值之主张。

OECD秘书长Angel Gurria在23日记者会上表示,「安倍经济学」将改变日本之经济状况。为反映此提升景气之效应,2013、2014年度日本GDP成长率预估值均向上修正至1.4%,此在去年11月时预测值为13年度0.7%、14年度0.8%。



韩国政府积极支援营建产业复苏

据《首尔经济新闻》4月25日报导,韩国政府将采取「防止过度竞争」与「扩大支援政策金融」之双轨道策略,拯救目前陷入困境之营建产业复苏。

韩国营建产业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发生之后,陷入低成长局面,使营建业景气逐年结冻,公共工程发包量减少,空屋率则增加。加上近年来海外营建工程专案之收益性也恶化,导致许多韩国营建企业陷入亏损窘境。韩国营建业者虽然藉调整公司组织结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方式,克服危机,但如今韩国房屋市场及公共工程市场仍未脱离低迷不振之谷底,使营建业者之自救努力已达界限。

韩国首都圈公寓买卖价格已连续25个月下跌,公共工程发包量也逐月下跌20~40%,且已连续7个月呈现下跌之情况下,韩国营建业者之营业利益率仅为0.2%,未达制造业(5.6%)营业利益率之20分之1水准,且营建业者之利息负担日益加重。加上,欧洲及中国大陆、土耳其等新兴国家营建业者纷纷进入中东等韩国营建业者之海外主力市场,使海外营建市场竞争加剧,导致韩国营建业者之海外利益减少。

韩国政府为拯救陷入困境中的韩国营建业者,将采取「防止过度竞争」与「扩大支援政策金融」之双轨道策略,提高营建业者之收益性,也向营建业者提供资金。韩国政府相关人士表示,韩国营建业者在海外工程市场上,呈现过度竞争,皆采取自减利润方式争抢海外工程案,才使韩国营建业者收益率恶化。于是,韩国输出入银行为防止过度竞争,使申请海外工程贷款之营建企业提交不做低价承包之约定书,将其承包结果反映于贷款审核,针对低价竞争者将给予缩小贷款规模等不利处分。另外,韩国政策金融公社为支援营建业者之海外工程专案,推出新的长期、低利(固定利息)外汇资金贷款商品。



马来西亚第13届全国选举 执政党获得胜选

马来西亚第13届全国选举于5月5日在海内外高度关注声中落幕,执政党「国民阵线」以133席国会议席(总议席为222席)继续执政,马国首相兼国民阵线主席纳吉5月6日在马国最高元首见证下,宣誓就任其第二个首相任期。

本次马国选举,华裔选民选择告别主流政治,换下国民阵线改由民联上台执政,然而马来西亚社会,特别是东马的土著仍续支持国民阵线,以致功败垂成。

综观马国选举结果,城市地区的选民几乎一面倒投选在野党,执政党的传统选战策略已难以讨好都市化社会之需求,加上经济、民生、治安、物价高涨、贪污滥权等课题,均为执政党铁票区沦陷之主因。

马国首相兼国民阵线主席纳吉指出,华裔虽然没有在本届选举给予执政党支持,并形成一股「华裔海啸」,导致执政党里的骅政党惨败,但马国将采取中庸政策,妥善解决种族两极化趋势,关注国家和平及种族和谐进展。

纳吉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时也指出,马国将加速落实4,440亿美元(约合1.32兆马币)之公共及私人企业界经济转型计划,促进国内消费,并提升竞争力,以期超越新加坡及韩国,将马来西亚打造为现代化及高收入先进国。



越南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电子商务

据越南《经济时报》5月21日报导,外商日益关注越南电子商务产业。2011年以前,外商对电子商务的投资以间接投资为主,2012年以来直接投资不断增加,投资额已近1亿美元。

报导称,越南是东南亚网路较普及的国家之一,全国有3100万用户,通过手机、网路购物和结算的潜力较大。外资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将对越南国内企业产生一定冲击,但有利于整个产业形成规模,为越南企业提供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逐步使民众养成网购和网上结算习惯,从而为越南国内企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香港推离岸人民币利率定价机制

据香港《文汇报》4月26日报导,随著台湾、新加坡、澳洲、英国伦敦纷纷加快拓展人民币业务,不少分析人士担忧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将受到威胁,纷纷呼吁香港政府推出更多措施增强香港竞争力。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4月25日宣布,推出全球首个离岸人民币利率定价机制,以提升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同时在两方面放宽此前针对人民币的特别监管措施,分别是取消人民币未平仓净额的监管要求,及取消人民币25%流动资金比率的要求。

陈德霖4月25日出席「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期间,与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李述德多次畅谈人民币业务话题,两人均表示在该领域应加强合作。

论坛结束后,陈德霖随即第一时间宣布推出「三大措施」提升香港竞争力,引发各界广泛议论。陈德霖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许多年才能成熟,在此阶段香港与其他金融中心的关系是「合作多于竞争」。他称,所有离岸人民币中心都会「用尽方法提供服务」,香港作为最早发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区,可为其他中心提供平台,促进离岸市场之间的合作推广,达到互利双赢的结果。

陈德霖分别对「三大措施」作出解释,称离岸人民币利率定价机制有助深化及优化香港的清算平台,推动贷款市场和相关金融产品的发展,并可帮助市场参与者管理风险。至于取消人民币未平仓净额及25%流动资金比率的要求,他称是由于此前人民币产品刚刚起步,与其他外币的市场深度有距离,因此需审慎监管,对其汇率风险和流动风险都有严格规定,但随著深度持续加大,最新措施可令人民币风险管理与其他外币看齐,并非不再进行监管。

据陈德霖披露,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及存款证增加300余亿元(人民币,下同),至逾8,100亿元;首季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为8,300亿元,同比上升45%,创历史新高。人民币拆借活动也日趋活跃,一年前的规模仅为港元拆借的5%,但目前已升至40%至45%水准。



香港与东协磋商自贸协定

根据香港《大公报》报导,香港特区政府日前宣布,香港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协)同意寻求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协定)。香港特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表示,东南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东协十国整体是香港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及第四大服务贸易伙伴。与东协缔结自贸协定,符合香港与东协10个成员国加强经济伙伴关系的策略性目标,为香港商界创造新机遇,并推动长远经济增长。

目前香港政府正与东协商讨筹备工作以开展正式谈判,预计有关自贸协定包括:撤销和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优惠产地来源规则;开放服务贸易;开放、促进和保护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等。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