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辜汪会谈」20周年与两岸经贸发展

  • 更新日期:109-09-05

「辜汪会谈」20周年与两岸经贸发展


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 高孔廉


1993年4月29日,海基会辜振甫董事长与海协会汪道涵会长两位德高望重的两会领导人,秉持「对等协商、互惠双赢」的精神,为两岸签署了开创新局的4项协议,包括:「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以及「辜汪会谈共同协议」。这4项协议不仅为两岸人民权益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建立了两会制度化联系管道,更对增进两岸间的了解、促进制度化的交流,以及解决因交流所衍生的问题、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等等,具有积极性的助益。这些协议经过20年来的执行与落实,可说是成果丰硕。

以两岸公证书查验证为例,从1993年4月签署协议,6月建立两岸查验证机制之后,随著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相关案件数量呈现逐年成长趋势;截至2012年12月底,海基会已处理各项文书查验证达225万5,281件。至于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两岸也在此一基础上,于2008年11月在台北签署「两岸邮政协议」,为两岸邮政建立可长可久的交流机制,进一步提升两岸人民邮件往来的时效性与可信度。

至于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受两岸关系起伏的影响,自1995年至2008年中断了13年,但这项协议却是2008年5月马总统上任后,两岸两会得以立即恢复制度化协商的重要基础。两岸两会在这个基础上,从2008年至今已签署了18项协议,为两岸观光、直航、食品安全、打击犯罪、金融合作、智财权保障、经贸往来、投资保障等多项领域,建立政府部门的联系合作机制,直接而有效地维护两岸人民权益,促进两岸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辜汪会谈共同协议」则为启动两岸文教、科技、新闻、经贸等领域的专业交流,扮演重要的推手。包括筹组两岸媒体负责人互访、邀请大陆博物馆馆长来台参访、筹组大专青年访问团赴陆参访等等,都是海基会依据这项协议所开展的专业交流活动。两岸交流从早期少数而陌生的状态,发展到现在,每年都有超过20万人次的大陆人士来台从事专业交流活动;两岸两会从2008年以后彼此互访的团组也多达67团。两岸往来密切与频繁,对于促进双方了解发挥积极功能。


辜汪会谈四项重要意义

「辜汪会谈」迄今已经20周年,海基会特别在今年4月29日举行纪念活动,缅怀当年两位先哲为两岸关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当年本人担任陆委会特任副主委,有幸亲身见证此段历史,倍感荣幸。本人认为,「辜汪会谈」具有四项重大意义:

第一,两岸关系破冰:两岸自1949年隔海分治数十年,长期隔阂造成的猜疑与生活差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化解的,「辜汪会谈」是两岸官方授权下的首次正式接触,是双方关系的破冰与崭新的起点,也是迈向和平稳定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奠定协商基础:自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交流日趋频繁,双方若能开诚务实,加强沟通,对两岸关系之稳定增进有所俾益。然而双方协商总是卡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直至1992年11月,双方同意「一个中国原则」由两会各自采用口头方式表述后,总算解决,可以说,这个共识(后来被各界以「九二共识」称之)是「辜汪会谈」的基础,也是2008年海基、海协两会恢复协商的根基。

第三、搁置政治争议:「辜汪会谈」是因为有了「九二共识」搁置政治争议,所以各项议程细节之安排、实质协议内容之讨论,充分显现出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精神,务实解决双方交流所产生的实质问题,让双方交流更加顺畅。

第四,开启制度化协商:「辜汪会谈」建立两会制度化联系管道,对增进双方相互了解、促进制度化交流,以及解决因交流所衍生的问题、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等等,具有积极性的助益。


两岸经贸快速成长

在双方人民交流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同时也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的蓬勃发展。1992年7月我政府公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母法,订定了相关的贸易及投资许可办法,使20多年来两岸经贸往来成长快速。


贸易总额成长61.13倍

在两岸贸易方面,依据我方统计,1994年两岸贸易总额19.90亿美元,2012年两岸贸易(不含香港)总额1,216.39亿美元,成长61.13倍;依大陆统计,1994年两岸贸易总额163.27亿美元,2012年两岸贸易总额1,689.63亿美元,成长10.35倍。由双方的统计数字显示,两岸贸易总额大幅增加。


贸易顺差成长23.06倍

两岸贸易为台湾带来巨额的贸易顺差,依我方统计,1994年贸易顺差为17.27亿美元,2012年为398.19亿美元,成长23.06倍;依大陆统计,1994年贸易顺差为118.43亿美元,2012年为954.05亿美元,成长8.06倍。自1990年两岸开始有贸易统计数字以来,依我方统计,累计贸易顺差达2,853.41亿美元;依大陆统计,累计贸易顺差达8,667.10亿美元,为台湾经济成长注入源头活水。


投资成长13.32倍

在台商赴大陆投资方面,依据我方统计,1994年我方核准对大陆的统计金额为9.6亿美元,然2012年我方核准对大陆投资金额为127.9亿美元,成长13.32倍。累计至2013年2月底,我方核准赴大陆投资案件40,317个,金额1,259.60亿美元,占我对外投资总额的61.64%。

在陆资来台方面,自2009年6月30日开始我方正式开放大陆企业来台投资,截至2013年2月大陆企业来台投资362件,金额5.13亿美元,雇用我员工超过5,000人。近年来大陆对外投资每年均超过500亿美元,其中来台部份所占比例甚为微小,未来大陆企业来台投资还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在两岸资金往来方面,依我方统计,2012年,我方全体银行对大陆汇出3,290.7亿美元;汇入1,943.0亿美元,两岸资金往来密切也代表两岸贸易、投资往来更加便捷、顺畅。

除贸易、投资与资金往来密切之外,2010年两岸签署ECFA后,降低关税与排除非关税贸易障碍,使两岸经贸往来更有效益;双方举行过两次产业合作论坛,对于正要发展的新兴产业,建立两岸分工合作机制;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减少汇兑手续费及汇差损失。凡此种种措施,都为两岸经贸往来打造更好发展的大环境。


两岸经贸往来互惠双赢

回顾过去20多年的两岸经贸往来,是展现互惠双赢的结果。对台湾而言,台商到大陆投资促进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而两岸贸易为台湾带来大量外汇顺差,促进经济成长;对大陆而言,两岸贸易、投资为大陆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精神,并为大陆创造税收、外汇、工作机会,对于大陆发展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有极大的帮助。

在两岸签署18项协议,尤其两岸完成ECFA后续之货品贸易、服务贸易、争端解决协议之后,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资讯流往来将朝开放、双向、多元方向发展。将来两岸经贸势必会展现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台商本来就在创新研发、国际物流、经营管理、资金运用上占有优势,应该好好利用当前两岸建立起来的良好经营环境,善用两岸各自优势,产生加乘作用,共创双赢。


未来展望

自2008年以来,两岸签署18项协议,已经为双方经贸发展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但随著两岸经贸往来愈来愈密切,未来还有许多努力的空间:

第一,落实18项协议:两岸过去签署的18项协议要积极落实,提供两岸经贸合作优良的大环境。但在执行方面,亟需双方进一步落实,例如,陆客来台中转第三地问题,希望大陆比照航空业运输惯例办理旅客证照查验,来台转机旅客免办「大通证」及「入境证」,开放陆客来台转赴第三地。

第二,尽速完成ECFA后续协商:在ECFA后续协议方面,现在「服务贸易」协议已近完成,而货品贸易与争端解决等协议正在积极进行,大陆经济体大,有条件、有本钱率先有所作为,希望双方尽速完成ECFA后续「服务贸易」、「货品贸易」、「争端解决」等协议,建立两岸开放、自由、有效的经贸合作大环境。

第三,海基海协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现在两岸互设办事处,在旅游方面已经有「台旅会」与「海旅会」;在经贸团体方面,已经有「外贸协会」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将来若再加上海基、海协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必定可以提供两岸人民与企业更完善的服务。目前两岸相关主管机关正积极筹划,就法规、人事、组织、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与调整,两会也将尽速进行沟通。

第四,建立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机制:过去两岸已有「搭桥专案」与「两岸产业合作论坛」等平台来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希望在过去的基础上,两岸要尽速建立产业分工合作机制,避免重复投资、产能过剩、恶性竞争,提出具体建议并予以落实。

第五,观念的改变:两岸经贸往来是互利双赢,不是谁让利、谁得利的问题,两岸一定要改变思维,持续推动两岸互利双赢的政策。尤其是大陆经济体大、市场大,更应有开阔的心胸来面对未来的两岸经贸发展。事实上经贸项目繁多,不能按照个别项目计算利损,若从总体角度来看,其实两岸经贸往来是相当平衡的。

第六,互信的建立:两岸经贸要持续繁荣发展,双方产业合作必须建立互信基础,然而,过去大陆方面忧虑投资台湾的政治风险;而台湾则一直担心大陆规模大、台湾规模小,有可能大吃小,形成彼此防范心态。另外,过去海基会接受大陆台商陈情案件,合资纠纷占了一定的比例,显见两岸企业因为观念、法制、作法的差异,也使得双方互信基础不足,造成两岸企业合作有一定的困难度。所幸,两岸签署智慧财产权保障、投资保障和促进等协议后,透过制度化的保障,逐渐拉近两岸观念与法制的差异,未来希望透过交流合作的深化,建立更加稳固的互信根基。


结语

自海基、海协两会在新加坡举行「辜汪会谈」之后,双方曾举行多次事务性协商,积极为推动第二次「辜汪会谈」做准备,但由于两岸互信不足,第二次「辜汪会谈」始终无法顺利举行,直到1998年10月在双方努力下,才促成了「辜汪会晤」,这是他们两人在时隔5年半之后的第二次相见,也是最后一次的会面。2005年,辜、汪两位先后仙逝,令各界哀痛不已。无论是公或私,我们现在追忆他们的行谊,依旧让人有无限的景仰与缅怀。

于两岸关系的公务方面,辜、汪两位老人家在会谈或会晤的过程中,都能相互体谅、彼此尊重,以对等、互惠为前提,为两岸人民谋取最大的权益。在辜、汪私人行谊方面,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让他们成了莫逆之交,也各自展现出传统士大夫为民为国的使命感,所谓「一肩担尽古今愁」,辜、汪两人有为有守的风骨和风范,早已永植世人心中。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辜汪会谈」是20年前突破两岸关系的重大关键,两岸关系能有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绝对与「辜汪会谈」奠立的稳固基石密不可分,未来两岸关系也将在这个基础上持续向前迈进。

20年来,本人作为两岸政策的参与者与两岸关系发展的见证者,深深感念辜汪两位先哲为两岸关系20年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奠定的坚实基础,希望全体国人要珍惜好不容易得到的两岸和平,让台湾这一代与后代子孙免于战火的威胁,永享和平繁荣。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