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能源情势及能源合作的可行性

  • 更新日期:109-09-05

两岸能源情势及能源合作的可行性

文/郭博尧、梁启源、王釿鋊


中国大陆的石油及天然气情势

在全球石油的情势方面,由于目前技术与成本的限制下,BP(英国石油)公司估计至2011年底,世界传统石油蕴藏量为1.65兆桶,当年度世界石油生产量为每日83.58百万桶,估计全球已证实石油蕴藏量和年生产量的比值为54.2年。但全球石油蕴藏中,中国大陆只占全球的0.9%(不含香港);而全球石油最主要生产国中,中国大陆则占了5.1%,日产量达4.09百万桶,中国大陆已证实其石油蕴藏量和年生产量的比值只有9.9年,如果没有积极开发非传统石油资源,可能将像日本、台湾一样,很快要高度仰赖石油进口;至于全球石油最主要消费国的前几名,则分别为美国占全球之20.5%遥遥领先,其次是中国大陆占全球之11.4%,日均消费量超过9.76百万桶。由于中国大陆石油生产量远低于消费量,因此每日约还要进口5.67百万桶石油,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仅次于美国的8.7百万桶每日进口量),其每日进口需求已是台湾每日石油消费量0.95百万桶的6倍,进口比重已超过一半。

在全球天然气的情势方面,世界传统天然气蕴藏量为208.4兆立方公尺,当年度世界天然气生产量3.276兆立方公尺,估计全球已证实天然气蕴藏量和年生产量的比值为63.6年。虽然中国大陆是全球第6大天然气生产国,年产量达0.103兆立方公尺,虽然中国大陆的天然气产量比起10年前已经成长2倍多,但其身为全球第4大天然气消费国的地位,天然气年消费量超过0.131兆立方公尺,自2007年起已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到2011年进口比重已达22%,每年还要进口0.028兆立方公尺的天然气,其年进口需求已较台湾年天然气消费量0.016兆立方公尺多了75%。又中国大陆的已证实天然气蕴藏量和年生产量的比值只有29.8年,不到全球平均值的一半,如果没有非传统天然气资源,中国大陆也可能将要越来越高度仰赖天然气进口。


全球化石能源情势近期重大转折

要谈到全球能源情势的重大变化,首先一定要谈到新能源开采技术所带动的非传统化石能源大量开采,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由于全球天然气需求量持续增加,非传统天然气之开采潜能日受国际重视。估计全球非传统天然气之蕴藏总量,光是在页岩气的部份,就相当于传统天然气之总蕴藏量,尤其是页岩气在亚太的中国大陆与北美地区的美国的蕴藏都相当可观,将非常有机会为这两个天然气消费大国纾解天然气供应的大隐忧。根据英国BP公司2013年预测,全球天然气产量将以每年2%的速度成长,其中页岩气部分更将可能以每年7%的速度成长。

在中国大陆的石油供应方面,依据美国EIA预测,中国大陆2035年时石油进口比重将达75%。在中国大陆的天然气供应方面,中国大陆政府要将天然气在全部能源消费占比从目前约4%,到2020年提升至10%,所以美国EIA更预测,中国大陆天然气需求到2035年将以每年5%速度成长。中国大陆因为已被评估页岩气蕴藏量高达36兆立方公尺,居全球之冠,因此近年在非传统天然气资源的钻探上,有将焦点集中到页岩气的趋势。


两岸电力供应情势近期发展

由于2011年3月日本311地震引发海啸,引发福岛核电厂的灾害,整个事件后,不少国家的电力政策与整体供应情势受到不小的影响,以下对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发展,进行简短说明。

于中国大陆方面,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多电力装置容量,而中国大陆2011年的电力装置容量中,燃煤电厂占65%、水力占22%、风力占6%、天然气占3%、油占3%、核电占1%,而且预期到2030年将会倍增;在发电量方面,自2005年至2010年以来发电量已成长50%,而在发电量比重上,火力发电占79%、水力发电占18%、风力占1.2%、核电占其总发电量的1.8%。目前中国大陆核电装置容量仅12.5GW(15座运转中的反应炉),但中国大陆政府计划到2020年要将装置容量增加到目前的5倍以上至70GW。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灾后,中国大陆一度暂停审批新核电厂计划,对现有及兴建中核电厂进行安全检查,到2011年底完成安全检查,并于2012年5月批准安全计划,才重启新核电厂的审批。

在台湾方面,2011年11月政府提出新的电力能源政策,称为「稳健减核」政策;在核能方面,规划现有3座核电厂逐步除役、核四电厂在安全无虞条件下商转;在天然气方面,则朝向天然气合理使用或天然气使用极大化之可能方向推动;在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则朝向扩大再生能源的方向发展;另外一方面,基于国内对核四工程的质疑,政府宣布将会严加检视核四工程的安全性及提供民众充分资讯,并举办公投,来决定核四是否完工运转。在扩大天然气情势方面,2012年台湾进口LNG之主要来源国占比,卡达已提升至46.3%,马来西亚为22.4%,印尼为15.2%。然而,未来数年内随著与马来西亚、印尼所签订的长约相继到期,虽然有其它新长约开始,例如2014年起将向巴布亚纽几内亚进口LNG,但还是要再有新的天然气供应合约,才能因应未来的需求。在扩大再生能源方面,政府已规划扩大各类再生能源推广,未来将推动「千架海陆风力机」以及「阳光屋顶百万座」计划,并规划2025年装置容量达9,952 MW,提早5年达成「再生能源发展条例」目标,并于 2030 年进一步扩大成长至12,502 MW。


两岸可思考的能源相关合作方向建议

一、天然气的相关合作思考方向

中国大陆天然气进口方面,在2011年时LNG占一半以上(53.8%),其余部分(46.2%)则透过管线由中亚国家输入;2012年管线输入部分占其天然气总进口量的比例因中亚输入增加而升高为53.3%,LNG则占46.7%。依据BP预测,至2030年其天然气进口量将以每年11%之速度快速成长。而台湾的天然气进口方面,目前经济部规划扩建液化天然气接收设施,使液化天然气卸收容量由目前1,200万吨/年,至2018年提高至1,500万吨/年,2030年达2,000万吨/年。但要如何因应低LNG周转量,及接收站易受夏季台风或冬季海浪条件影响的天然气供应风险,势必要在成本、技术、效率、稳定、政治风险等多方考量下,对于天然气的采购、调度与运输等各别层面,朝向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主要东亚天然气进口国进行更积极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努力。

此外,由于中国大陆丰富的页岩气蕴藏,只要技术能有所突破,中国大陆将可能成为继北美洲之后,第二个发展页岩气最成功的区域,估计至2030年其页岩气之产量可能达其天然气总产量之20%。虽然中国大陆初期的页岩气开采计画并不顺利,且初步估计其成本会较美国的生产成本高,但其政府的脚步持续加速,除了和跨国油公司讨论合作以取得必要的技术外,也开放国营事业之外的私人企业参与竞标,外国投资者也被允许间接参与,因此大陆现在的情况,已非常适合做为两岸一起合作投入大陆页岩气探勘的契机,或甚至如美国再工业化的思考方式类似,借由大陆页岩气开采的潜力,同时推动石化产业等在大中华地区的发展,此值得两岸共同来思考未来如何共同努力。


二、海外能源探勘与能源资产购并的相关合作思考方向

美国EIA的分析指出,由于中国大陆石油公司积极在海外投资,其海外石油资产的石油产量在2011年已达到每日1.5百万桶。过去两岸的石油公司,已陆续在海峡中线及海外进行探勘合作。然而由于中国大陆石油公司进行海外资产购并的动作,往往会引起欧美国家的疑虑,反而台湾方面的角色则较为中性,其实可尝试在某些购并案由台湾的公司出面,再一起资源分享,此不失为两岸展开另一种合作模式的机会。


三、核安的相关合作思考方向

台湾海峡距离最近仅130公里,在台湾,运转中的核电厂有3座,兴建中的有1座;在中国大陆,目前兴建中的核电厂有30座反应炉(33GW),光在对岸的福建省,目前兴建中的核电厂有2座,而福建省计划中的也有4座。在这样的环境下,2011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共同签署《海峡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明定在核电安全、事故紧急通报等领域展开合作。由于台湾核能电厂建设与使用较早,核安制度与文化的起步较早,而中国大陆的机组数快速增加,其核安制度与文化也另具特色,相信有相当多的地方,值得提供两岸互相深化交流与合作,以互相提升双方的核能安全。


四、核废料的相关合作思考方向

2011年欧盟提出的用过核燃料及核废料处置指令,此指令中允许2个或更多欧盟国家一起发展处置设施并允许在欧盟各国间进行运送;如要送至欧盟以外国家,则只允许送至有符合联合国原子能总署规范的运转中处置场的国家。其实核废料的跨国处理已有相当多的经验,例如2013年1月美国田纳西州的Oak Ridge设施协助德国核废料进行减容处理;过去日本与德国也将高放射性核废料运到法国和英国进行处理;英国用过核燃料再处理厂的客户有日本、德国、瑞士、瑞典、荷兰及加拿大等国;另一方面,欧洲多数使用核能的国家,都有运交俄国处理及处置其核废料。

由于跨境合作处置核废料是可行的方式,如果台湾核废料处置场在境内建设的可能性不高,则目前台电公司低放射性废弃物之最终处置,可能会有必要从「境内境外双轨并行」规划方式,转而更重视境外处置的选项;而至于用过核燃料之处理或处置方式,依《中华民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民用原子能合作协定》,要境外处理须另外事先获得美国同意。虽然政府尚未向美国提出正式请求,但由于美国政府也不乐见全球用过核燃料处置场过多和过于分散,至少美国政府官员不反对甚至支持的可能性甚高;其实在10年多前,美国就有与俄国商讨过,由俄国来处理台湾用过核燃料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法国也一直很有兴趣替台湾处理用过核燃料。因此,未来在综合考量各相关影响层面,评估确实利大于弊的情况下及国际认可的环境及完善的监控条件下,两岸与美国确应正视共同规划研究核废料处置合作方案的可行性。


五、两岸能源污染控制的相关合作思考方向

目前中国大陆由于电力需求快速增加,火力发电及工业使用化石燃料的数量急剧窜升,对中国大陆各地的空气品质带来相当大的威胁。2010年中国大陆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工业力粒状污染物排放量达2,268、2,273及1,446万吨,使中国大陆成为能源使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例如北京的PM10年平均浓度是华盛顿的6倍。由于总发电量的增加,预估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用量还要成长14%,而硫氧化物排放量要增加325万吨;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为主的重点区域,预估在十二五期间,煤炭消费将成长30%,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粒状物及VOC的排放分别将增加160万吨、250万吨、100万吨和220万吨。

相对而言,由于起步较早,台湾的火力发电厂已有不错的污染减量成果,以台电公司而言,火力电厂空气污染物年平均单位排放量逐年显著下降,例如由1989年到2011年,粒状污染物每百万度排放量减量成效超过96%;硫氧化物减量成效超过94%;氮氧化物减量成效也超过75%。

但台湾最可贵的是能源污染控制工作过程中所建立的基本原则、架构、制度面落实与实务经验所累积的软实力,例如在1980年代政府委托财团法人中技社(原名为财团法人中国技术服务社)成立「节能服务团」和「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服务团」,以台湾知名学者专家为顾问,由富实务经验专任工程师结合其它专业领域兼任人力,提供业者免费技术服务;举后者为例,重点工作包括工厂污染改善一般技术辅导、协助评核污染防治计划书、加强辅导遭取缔工厂,专案辅导重点污染行业工厂,最后也协助进行成效追纵及后续辅导,避免业者盲目浪费、不见明显成效的投资;此外,服务团还提供技术评估整合与推广、成功案例示范、污染防治资料建立、污染防治技术手册等污染防治宣导、业界及一般民众宣导、污染防治人才训练等等。这些过去所推动的相关经验,非常适合担任中国大陆相关工作的外部专家,来协助中国大陆更快速提升污染问题的改善。中国大陆其实也有很不错的专业团体,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由于专业人才充足,又有相当多的企业会员,可能是推动两岸经验交流、成立类似服务团的相当好的单位。

此外,跨境污染问题的合作,例如如何建立两岸污染物跨境传输的观测合作,以及进行本地与境外污染物比重、排放清单、相互影响与空气品质模拟等分析,也都将是两岸共同追求环境品质提升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合作议题。

(本文作者郭博尧博士系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二所助研究员、梁启源博士系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王釿鋊博士系中技社能源技术发展中心主任)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