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沈阳台商协会会长蔡百彦
- 更新日期:109-09-05
专访沈阳台商协会会长蔡百彦
文/林安妮
在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红皇后对爱丽丝说,「在我的国度内,妳必须拚命跑,才能维持在同一个位置;如果你想前进,就必须跑得比现在快两倍才行」。在现实生活里,沈阳台商协会会长蔡百彦就是靠著勤奔跑,在大陆闯出一番事业来。
「在大陆做服务业,永远都要跑在前头,脚步一放慢,对手就追上来了」。蔡百彦分享他「蹲点」大陆19年的生意经。蔡百彦是年轻的「六年级生」,在台湾,与他年纪相仿的人,多半还在职场辛苦挣扎,不过,因为他入行早,且长期处身高度激烈环境,他比同龄年轻人,多了更多成熟与稳重。
蔡百彦退伍后,就随著家人到福州做生意,那年是1995年。蔡百彦说,当时家人在福州开工厂做工艺品再回销台湾,可是没几年光景,大陆本地企业群雄并起,让蔡家人早早萌生要转入服务业的念头,这一转,就转入了影视行业,还成了福建第一家量贩式KTV业者。
蔡百彦笑说,做第一只领头羊真得很辛苦,因为后头永远有一群等著抄袭的追赶者,「随著大陆经济转型,诞生不少本地富豪,这些人只要钱轻轻一砸,就足以瓜分掉不少市场版图,这是台商的无奈,我们只好不停歇地一直往前跑」。
勤奔跑的台商蔡百彦,他旗下的「欢唱KTV」目前在全大陆展店31家,未来还要继续扩张事业版图。他说,1998年创立欢唱KTV时,就是希望大陆消费者,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唱得开心、唱得开怀,这也是蔡家人与事业伙伴将公司取名为「欢唱」的由来。
1995年登陆 年轻的资深台商
19年前,蔡百彦随家人在福州经商,过没几年,当蔡家人决心从制造业转入服务业时,他们想到了要开风气之先,率先引进福建第一家量贩式KTV。不过,当时市场的氛围是「酒店里才有KTV」,要怎么创造一个清新又崭新的商业模式,让蔡家人煞费苦心。
蔡百彦笑说,当时的想法就是要走清新、健康路线,坚决没有陪侍,「这点在众多台商聚集的厦门,深获认同,欢唱的知名度以及市场很快就打开了」,不过,在台商较少的福州,开店过程走得却很艰辛,「当时很多本地人的疑问是,怎么把KTV搞得跟超市一样,每样服务都要『单点』,最后再一次结算?」
他表示,欢唱坚持走清新风的原因是,希望让消费者也能把KTV当成是家庭聚会、公司聚会,甚至是学生联谊的地方,「如果形象不够清新,家长怎么敢让小孩子到这里来?」
先行者的路,注定不好走。不过,蔡家人从1998年起经营欢唱KTV,一路走来就是要坚持理念。蔡百彦这位年轻的资深台商说,量贩式KTV市场大开是在2000年以后,随著愈来愈多台资与本地业者相互竞逐,市场的饼瞬间变大了。
目前欢唱KTV在大陆拥有31家分店,总部位于上海,根据地之一的厦门,一共开出7家分店。蔡百彦愈做愈稳后,他的投资战略也愈来愈清晰,随著总部设定后,欢唱也开始四面八方在华中、华北、华南等分区同时发展。
2008年前进东北 经商靠奔跑
蔡百彦是在2008年到沈阳开拓疆土,他表示,在大陆投资,各地的消费习性都不同,举例来说,北方人豪气,而且个个人高马大,唱歌的包厢要大而有气势,且必须还必须有独立的出口,方便上下车。
蔡百彦说,他也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摸熟「东北口味」。2008年,欢唱到沈阳时,当地已有不少量贩式KTV业者了。不过,多数业者的店面、包厢都较为老旧,点唱方式也如同台湾早期一般,高度仰赖人力播放,欢唱进驻沈阳后,新颖、大器,以及走在流行尖端的经营方式,也迅速打开市场。
他指出,与本地企业相比,台商在金融融资上,较欠缺资源,唯一能胜出的关键就是靠管理、靠研发,「直到今天,我满脑子想的都还是,怎样让自家店面的设计风格能打动市场、一新耳目;同时怎么结合科技,让消费者感觉来到欢唱唱歌,就是一种时尚」。
「在大陆经营内需市场,一定要做到差异化」,蔡百彦说。这些年,欢唱KTV不停地升级换代,想方设法融入各种新元素,举凡融入年轻人喜爱的酒吧元素,开发各类餐饮美食,同时还不停地提高E化程度,让年轻人拿著手机就可点歌。
蔡百彦将欢唱KTV定调为一个集合K歌、餐饮、聚会三合一的健康高档服务娱乐品牌,同时做到「新」、「快」、「全」,不仅标榜能与台湾一线时尚金曲同步流行,还随时提供包括港澳台、日韩及英文的最新流行歌曲资讯,时时抓住消费者的心。
他苦笑,大陆本地业者复制能力超强,而且个个不乏雄厚资本,台商要能生存,就是得不停地跑。
近年,欢唱KTV的展店步伐,多朝二线城市走。蔡百彦解释,一级战区竞争过于激烈,欠缺雄厚资本的台商不容易立足,不如转战「明日市场」,「别看不起这些二级城市,这些二级城市往往有惊人的消费力,只要用心经营,不怕市场不开」。
沈阳台协小而美 爱心不落人后
年轻的蔡百彦是在去年10月接下沈阳台商协会。目前沈阳台协约有120家企业会员,遍及制造业、婚纱业以及百货零售业等。蔡百彦出任第八届会长后,除了协助本地台商争取更好的投资环境外,也积极投入公益活动,盼能让当地民众更加认同台商。
他指出,企业家除了把事业经营好,也要懂得回馈乡土,正所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今年,沈阳台协一共认养了70名孤儿,每月提供他们人民币300-500元不等的助学金。
长期以来,沈阳台协与海基会有著良好互动。蔡百彦也希望「娘家」海基会能够常常到沈阳走走,一来协助台商解决问题,二来也让台商与家乡能保持密切联系。他指出,在两岸直航后,沈阳、台湾之间一周有10个航班,让台商返乡之路更为便捷,而在两岸投保协议签署后,也让不少台商投资大陆更为放心。
他也提及,目前有不少沈阳台商希望不要在两岸两地都重复缴交劳保、社保费用,「对台商来说,重复投保,未必保障加成,多数台商很愿意加入大陆本地的医保体系,但是希望只要在大陆或台湾一边投保劳保、社保即可」。
过来人建言 差异化是关键
蔡百彦1995年就到大陆经商,对大陆风土人情有著深入观察。不过,即便属于「资深台商」级数,不过,他对开拓市场,却是谨慎再谨慎,「大陆幅员辽阔,即便普通话都可以通,但却有存在不少地方差异」,「花一两年的时间,通晓当地市场特色后再做投资,是必要的」。
他指出,很多人误以为连锁店很好开,只要有了「胜利方程式」就可套用在各个省份、各地地方,「抱持这样想法的人,很容易踢到铁板」。成功经验可以累积,但是未必复制在大陆各个地方都会成功,特别是对一些打算由制造业转入服务业的人来说,更要小心体察各个地方的差异,同时千万不要偏听、固执,一定要找到专业性够强、也可信赖的人,作为了解当地风俗民情的向导。
「了解各地方差异后,也要懂得与当地业者错开经营策略」,蔡百彦说,了解差异,同时做到差异化经营,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台商灵活,也就是灵活在此,永远懂得变通,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存活下来」。
此外,区域管理与行销上,蔡百彦也建议,要尽量融入当地,配合当地的消费结构与需求,「在大陆做内需服务业,愈深入社会底部,愈能了解消费者到底在想什么,甚至能早一步引领、型塑消费者需求」。
这几年随著大陆投资环境恶化,加上本地业者人才辈出,不少台商面临一番经营苦战,最后甚至得谢幕淡出。蔡百彦奔跑、求新求变的精神,正是百万台商中一个用心、努力的缩影。在这个景气不佳的年代,也唯有随时蹲低姿态,认真学习,才是奠定成功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