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经营与活动
- 更新日期:109-09-05
台商经营与活动
两岸投保协议生效 28件台商申诉案挂号
据经济日报、旺报2月1日报导,「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2月1日起生效,协议生效后,双方将依协议循两会正式管道交换相关文件、机构及窗口联系名单,并正式启动协议下的工作机制,包括投资争端解决、投资咨询及联系等机制。另外,两岸也会透过经合会下的投资工作小组将定期检讨投保协议执行情况。而双方业者若对于两岸投资法律及规定有任何疑虑,亦可透过投保协议下的投资咨询机制进行咨询。
自2012年8月9日江陈会谈签署协议后至今,已有28件台商申诉案。其中3案涉及人身安全及遭边境控管已获致解决,其余投资纠纷案件,官员表示,多为土地征收补偿案,以及台商获法院判决胜诉,但法院却不执行情况,其中包括富士康与比亚迪侵权争议、SOGO遭调涨租金、北京三元宾馆的拆迁补偿案件等案,因涉及层面较复杂,还有待处理。官员进一步解释,在投保协议生效前,经济部投资业务处下「台商联合服务中心」已开始受理P-G(民间对政府)投资争议的申诉;投保协议对于P-G争端解决,提供了投资人协商、协调、协处、调解、以及行政或司法救济等5种途径。其中,协商、协调系由台商自行处理,协处和调解则是由两岸对口单位处理,协议生效后,才能正式启动协处和调解机制。
对于「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的内容,大多数台商仍以人身自由与安全保障、透明合理的征收及补偿、多元争端解决管道等项目最为关心。特别的是,这项协议溯及既往,过去的案例在尚未定案前,都可以透过此协议来进行处理。对增进台商保护而言,是一个关键里程碑。
长沙台协会荣誉会长郑聪俊表示,现在台商在大陆有很多历史性遗留问题,以后要透过投保协议解决的争端,肯定不在少数。厦门台协荣誉会长曾钦照强调,投保协议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机制,以沿海台商为例,目前以工厂土地拆迁补偿的争端问题最多,以往都是「地方政府说了算」,台商没有对抗能力,现在有了投保协议,对台商来说当然是好事。台企联总会长郭山辉表示,大陆对执法的贯彻度、届时仲裁的结果是否具有强制力,将成为后续观察的重点。上海台协会会长叶惠德也认为,投保协议生效固然重要,但仍贵在执行。
大陆反避税查核 冲击7类台商
据工商时报2月7日报导,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洪吉丰表示,反避税已成为大陆税务查缉重点,不仅成立反避税中心、相关法规完备,工作制度规范、关联企业间股权转让及行业与集团联查等也渐趋成熟,利用第三地转投资避税的台商要留意。
安永董事长王金来表示,出口贸易长年以来是许多台湾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同时辅以整合、分配各地区最具经济效益的资源达成营运目标。然而,如果欠缺完整的移转订价策略,不只可能面临重复课税的问题,审查过程中所需耗费的时间与资源更可能影响营运绩效,是所有台资企业必须慎加思考与关注的重要环节。
以台湾为例,自2011年起各区国税局已呼吁移转订价申报规定重要性,移转订价俨然已成为国税局主要查核重点;包括有形资产移转价格合理性、无形资产使用、服务提供与资金使用。安永会计师周钏培提醒,举凡申报亏损或营业净利率明显低于同业、海外关系企业个体多且转投资收益百分比明显高于营业净利率、免税天堂个体之交易重大等3大类企业均是专案查核的选查对象,不仅需费时1~3年,资讯要求也相对详细与繁琐,调整金额多较重大,台商企业不可不慎。
洪吉丰提醒台资企业,随相关配套完备,大陆自2011年起全年反避税查核立案件数大为增加。关联交易数额较大或类型较多、长期亏损、微利或跳跃性盈利、低于同行业利润水准、利润水准与其所承担功能风险明显不相匹配、与避税港发生业务往来、未按规定进行关联性申报或准备同期资料与其他明显违背独立交易原则的7大类企业,将会是移转订价调查重点对象。
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公布「2012大陆台商投资环境调查报告」
据台湾新生报2月23日报导,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公布「2012大陆台商投资环境调查报告」,调查福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共177家台商。有超过70%台商对后续大陆投资态度持正面,但也有19%台商对后续投资悲观。
据调查,2012年受访台商最缺的是「人、订单、通路」,其中缺人才与缺工占68%、缺单27%、缺通路24%;但受访台商普遍认为,2013年缺工情形将会更严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缺工问题严重,但多数台商不倾向往大陆内陆城市迁厂,相较2011年有9%台商将工厂内移,台商在2012年只有3%内移,态度转为观望。多数台商表示,大环境看不透,内移不一定是好对策。另一方面,台商在大陆经营也较趋保守。受访台商有55%将保持现状,不再加码投资,有29%愿加码;但也有合计16%的台商,将减资、转地经营或撤资回台。
报告显示,台商认为有助于2012年投资经营环境的因素,分别是两岸关系发展、大陆实施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大陆政府政策、当地社会关系、环保节能要求、研发创新能力、管理效率改善等。至于影响投资经营环境的因素则是外商优惠政策、汇率变化及升值、大陆租税改革、总体经济环境、行业景气、同业竞争、市场需求改变、原物料供应、资金调度、能源供应、产业经营环境、劳动关系、接单价格、营运风险等。总体来看,2012年台商的个体环境较为恶劣,产业环境居中,总体环境相对则较稳定。
多数受访台商认为未来大陆投资环境将趋于改善,环境改善的原因中,内需市场扩大(53%)、政府协助转型(30%)、人力素质(29%)提高居前3名,另外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助益居第4名(28%)。对于未来大陆投资评估多数台商仍持正面态度,有17%受访台商认为未来大陆投资充满机会、64%台商认为要努力才有机会;但也有13%台商认为大陆投资环境恶化难以投资,有6%则称不会再赴大陆投资。
台商抢攻大陆顶级农产品牌商机
据巨亨网2月25日报导,近几年不少台商到大陆投资农业,与10多年前只身带著种苗就到大陆圈地种田的台湾农民不同,这批新台农大多数原先不是农民,他们有资金、有技术,最重要的是拥有行销知识,并在低价品充斥的中国大陆农产品市场打出一片天。
纵观全球,目前以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大陆的粮食需求最为可观,近年来粮食进口量成倍数增加,消费与工业的成长推动对大豆和玉米的需求,在2011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农产品最大进口国。官方专家认为,大陆农业发展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城市化也使得水与土地资源短缺,刺激农作物价格上升,目前存在6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约20%)的缺口,可见其巨大粮食商机。因此,许多台商纷纷投入农业发展。
对于这些到大陆投资的台商来说,看重的并非「谁来喂饱大陆」,而是「谁来喂好大陆」。举例说,大陆各大城市流行吃西式面包,必须进口外国的优质小麦;各大超市里,架上都是进口或是本地的高价小包装米,当市售散装米1斤只要人民币2~3元时,超市的进口或本地高价米却能卖到1斤30元以上。有机蔬菜、特色水果、安全肉品、进阶海鲜等食品,当地民众也普遍愿意花大钱购买,这块金字塔顶端农产品市场的商机,是台商到大陆投资农业的最大诱因,而大陆民众风靡台湾农产品,也推升了台商「从农」的风潮。
农委会表示,受惠于两岸开放直航、签署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及ECFA等政策利多,中国大陆已成为台湾农产品外销第2大市场。根据农委会数据,2011年,台湾农渔产品出口大陆金额6.7亿美元,比2010年成长26%,特别是18项早收清单产品2011年外销大陆出口量及出口值分别为20,315公吨及1.2亿美元,较2010年成长88%及127%。2012年1~11月,这18项早收清单产品出口中国大陆金额为1.46亿美元,又比前年同期成长36.5%。然而,台商想要前进大陆抢攻农业商机,并非易事,除了既有的优良种苗,当地的土地政策、科学化耕种及行销方式等,都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
珠三角台商 升级转型为首要
据联合报2月17日报导,珠三角是大陆经济最早起飞的地方,但随著景气变迁,也面临强烈压力。协助厂商转型升级的企管顾问,成为当地最热门的新行业。光是来自台湾、经过认证的辅导机构,数量就达14家。
珠三角台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不断升高。东莞乔鸿鞋业董事长郭正兴说,1994年设厂时,工人每月成本是500元人民币,3年前涨到2,500元,目前更达3,000元。大陆年轻人喜欢服务业,不想留在工厂,导致普遍缺工。日前广东省又宣布调涨最低工资2成,都引发下一波涨价潮。除了薪资上升,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过去的1比8以上,升值到6.2左右。对于以出口为主的台商,更是冲击。
台商1990年代到珠三角设厂时,当地往往祭出大批免税等优惠,如今时过境迁,新税、费愈来愈多。梅州台协会长曾元生也在东莞投资家具厂,他估计从2008年以来,新税费所增加的成本,在部分传统产业甚至高达15%。担任陆委会台商张老师、海基会台商财经法律顾问的袁明仁指出,许多台商早年获利丰厚,但如果10多年来在管理与技术上没有进步,等到优惠、利多政策不再,可能会被淘汰。
袁明仁也指出,大陆实施劳动合同法之后,如今是「老板看员工脸色」,业者必须调整管理模式学习「带心」。相较不少陆企已实施获利提拨等制度,台资企业在这方面反而落后。他表示,大陆劳工普遍离乡背井、年龄又在20岁上下,其实还是需要关爱的大孩子。企业如果能赢取向心力,就能够维持竞争力。
第17届台交会 4月份厦门登场
据经济日报2月14日报导,由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参与主办,第17届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台交会)将于4月12至15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展。
因应摊位不足现象,2013年将启用第3期展馆,展览面积扩增至75,000平方公尺,可容纳4,000个国际标准展位,本展规划设置机床设备,橡塑机械,工模具、泵阀及材料,仪器仪表暨工控,节能照明,安防设备,食品加工机械及印刷包装设备,工业清洗及清洁设备,工程机械等9个专业展区。目前已确定将近800家企业参与展出,总体展位规模将突破3,700个摊位,其中来自台湾地区及台资企业的摊位近300个,总展出规模预计将比上届多出3成。电电公会副秘书长罗怀家表示,此展为切入大陆市场最为有效管道,台商应好好把握。
展会期间也将举办2013海峡两岸经贸论坛,这是由台交会组委会与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主办,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受到两岸广大业界和学界的赞誉,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论坛将力邀两岸产业精英针对当前两岸经贸之重点议题展开交流和研讨。
大陆7省市调涨基本工资 冲击台商
据中国时报2月8日报导,大陆7省市纷纷调涨基本工资,包括深圳、北京、广东与浙江等地;其中深圳月人均由1,500百元(人民币,下同)提高到1,600元,居大陆之冠。
7省市调高基本工资后,现今月人均最高的是深圳,基本时薪最高的则是北京15.2元。据了解,因在十二五规画中,工资上涨一倍的目标再过2年就要验收,所以将会有更多省市调高基本工资,东莞台协荣誉会长叶春荣认为,调升基本工资是大陆官方既定政策,加上通膨严重,不提高真的不行,对此台商只能各显神通。叶春荣说,许多台企的自动化都已做到极致,就以他自己工厂为例,6年前开始精简,至今员工少一半,但人事费用占总成本仍在上升。
大陆设厂的各项成本都在涨,特别是人事费用。叶春荣分析,去年东莞不少台商都撑不下去,倒闭企业比搬迁的还多,基本工资再提高,只会让这种现象雪上加霜,大陆制造业面临另一场大洗牌。
7省市中,连地处内陆的河南,其一类行政区的月基本工资也已提升到1,240元;在与沿海省市距离拉近情况下,不少台商表示,选择迁移内陆,不如直接宣告倒闭。
此外,根据大陆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意见」提出,到2015年大陆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将要达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40%以上。在此压力下,去年25省分的最低工资平均增幅就高达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