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专访上海台商协会会长叶惠德

  • 更新日期:109-09-05

专访上海台商协会会长叶惠德


文/林安妮


「回锅接掌上海台商协会,从来不是我的人生规划」,龙凤食品创办人、新任上海台商协会会长叶惠德如是说。在二度接掌上海台协会长前的1年多时间,叶惠德基本实现了自己的「半退休梦」。那时的他,把公司交给专业经理人打理,不用天天绑在公司上班,也不须烦恼台协会务,他多了更多时间陪伴太太,也多了更多机会能回台湾走走看看。


只可惜,事出突然,原本规划将接班出任上海台协会长的元祖食品董事长张秀琬,因公司忙于筹备股票上市,只好找来叶惠德当「救火队」;当年叶惠德把上海台协会长印信交给了有「手套大王」之称的现任上海台协荣誉会长李茂盛,李茂盛最近则又将印信交给了叶惠德。


面对命运之神突然来的安排,叶惠德只好自我解嘲,「这感觉很像是在海军陆战队当完兵,先被留营,然后再参加点召」。叶惠德的朋友还有一个更传神的描述,「叶惠德就像电视广告行气散的『阿荣』,永远都在当兵,没有退伍的一天」。不过,虽是人生无奈的安排,叶惠德倒也抱持既来之、则安之心情,端出了他的六大规划,誓言要让上海台协成为令人敬重的台商团体,同时许上海台商及其家眷,一个幸福的未来。


这六大规划,包括了,一、加强推动两岸经贸文教交流;二、让会员人数倍增;三、加强服务,就连台眷的教育、医疗、娱乐问题也要照顾到;四、指定4位副会长各自分管4个分区,同时找到固定聚会场所;五、提升台商形象;六、协助台商升级转型。



穷人家出身 誓言当人生建筑师

「人生路上有太多的选择,并非走在每一条路上都会到达预期的终点。不管生活如何变化,道路如何曲折,要有所坚持及信念,因为希望和梦想都是留给坚持到最后的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幸运的建筑师,愿各位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幸福的田园」。这段话是叶惠德以杰出校友身分,写给今年逢甲大学毕业生的贺词,这段话也是他工作近36年的人生写照。


叶惠德1951年出生于高雄,家境贫苦。父亲在高雄港当码头装卸工人,只要父亲一天不干活,全家一天没有钱,就得挨饿。因此,叶惠德自小就有一个信念,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让全家过上好日子。自幼勤学、聪明的叶惠德,果然也不负父母期望,考上了逢甲大学电脑系。


为了减轻父母压力,叶惠德每逢寒暑假就到台南姊姊、姊夫家打工,帮忙包水饺、做面条,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一直到大学毕业后,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机会摆在眼前,但是叶惠德脑袋里的生意细胞,却让他勇于挥别过去,带著6万元到高雄创业。一开始他先从家庭手作坊做起,1984年,他盖起了冷冻食品工厂,开始发达了。


90年代初期,叶惠德正如同他那一辈不少台商朋友一般,看见了大陆商机,勇敢前进上海奋斗。前进大陆20多年,叶惠德自认发展过程都相当顺利,除了1996年碰上另一台资企业海霸王的崛起,稍后也受到「思念」、「三全」等陆资企业的削价竞争。但他维持一贯主张,市场有多一点的竞争对手,市况才会旺,只要做好区隔,欢迎大家一起来赚钱。



皮薄馅大 龙凤水饺征服上海滩

1993年9月,龙凤水饺与汤圆在上海开卖,当时叶惠德评估在5年内要达到人民币4,000万元的营业额,没想到第一年就赚到了4,000万元。据说,当时每逢过年,总有大批的上海民众在寒风中等著买龙凤汤圆,有时还必须攀关系才可以「插队」。


龙凤水饺最脍炙人口的一件事,还包括了,龙凤食品以是最早登上大陆中央电视台春节黄金时段广告的台商之一。叶惠德指出,央视广告对于快速提升二、三级城市的知名度,相当有帮助,不过,在一级城市,则是影响不大。


他解释,上海民众的收视习惯比较「在地化」,看央视的人少;二、三级城市的民众,几乎都是央视粉丝,因此销售业绩一下子就冲高了。当年龙凤水饺主打「皮薄、馅大、汤汁多」,广告代言人在吃水饺时,除了一双筷子,还得拿副汤匙接著,以免浓郁的汤汁流下来,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入行36年,叶惠德拥有自己独到的领兵哲学。他说,老板、员工之间,除了身分不一样,人格都是一样的。他经常要求旗下主管必须尊重下属,同时还得学会「轻声说重话」,属下犯错时,要先称赞员工的其他优点,最后才补上「如果...能作得更好,那又更完美了。」如此才能把话讲得中听。


他也常说,该是部下的工作,就应该由部属自己完成;但是他也绝对欢迎,下属挑战卓越,欢迎「下面抢上面的事情来作」。



抠自己富别人 回锅服务最感谢太太的支持

2002年,叶惠德为了专注大陆市场,将台湾龙凤食品出售给外资麦肯食品。不过,千万别以为,叶惠德自此切断与台湾的联系,这些年来,只要台湾出了大事,需要慈善的援手,就会看见他带著支票回台慷慨解囊。而他在出任上海台协会长期间,也极力协助当地台商、台眷与台生解决困难。在叶惠德眼中,服务不分蓝绿,也不分大陆、台湾,只要他能力所及,他永远都是跑第一提供协助的那一个人。


叶惠德在商场得意,也是个大方的慈善家。不过,他却是典型的「抠」自己,搭飞机常选坐经济舱,手上的表,也常是人民币几百块买来的地摊货。他笑说,小时候家境清苦,因此他一直深信「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公司若是赚了钱,就应该拿来改善机器设备,这样才有好的获利,其余的能省就省,能简单就不要铺张浪费。」


叶惠德抠自己、富别人的案例还有一个,那就是当年他是「自费」当会长。不论是参加大陆其他台商协会活动、赞助摸彩或是兴办奖学金,他都是自掏腰包。而他最近重新接任上海台协会长,他还索性将会长年费,从人民币5万元调高到人民币30万元,以便协会能有更多经费运用。也难怪叶惠德的朋友总笑他,「打坏行情,以后没人敢当会长了。」


叶惠重返上海台协,他笑说,自己下了很大的勇气与决心,也万分谢谢太太的支持。他说,年轻时候,太太李清燕一路陪他打拚,两个女儿也早早送到加拿大当留学生,他本想著在公司有专业经理人打理后,他可以从容陪伴太太到处走走看看,不料,最后还是回锅上海台协,「我太太是典型的台湾妇女,总是默默付出、默默支持先生的任何一个决定,我很感恩她。」



六大规划 做大上海台协

重返上海台协,虽是叶惠德人生中的意外,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他已经做好准备,要靠著六大规划,带领上海台协迈入新境界。


未来3年,他将持续加强台商服务与两岸交流,实践台商转型升级,力拚上海台协会员数量翻倍至2,000名会员等。


他表示,上海台商虽有4、5千家,但实际加入台协的只有1,000个会员。他上任后,订出了增加会员规模目标,初步要翻倍至2,000名会员,之后再逐年达到3,000个、4,000个会员目标。


叶惠德指出,上海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很多台商是携家带眷的「移民式」落户,因此不只是服务企业,还要照顾台商、台干的家庭与生活,要让会员觉得服务物超所值,才能汇聚人流,「不只是要帮企业解决他们碰到的经商困难,就连台商眷属碰到的就医、就学、娱乐等问题,都是上海台协的服务范围」。


此外,叶惠德认为,台商在上海生根,就应该与当地社会产生关系。他盼能在任内大力提升台商在地形象,包括参与弱势团体活动,与当地民营企业、官方交流,让上海的社会对台商有正面印象。


在台商经营部分,叶惠德希望能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从「研讨阶段」过渡到「实践阶段」。他认为,国际经济情势不断恶化,加上大陆工资上涨、环保成本增加,台商经营面临空前的困难,尽管有「转型升级」的策略,但多年来似乎一直停留在「开会」阶段。

他表示,上任后将积极争取两岸政府支持,结合民间技术、资金等资源,并先找到一、两个指标企业做出一个转型升级的典范。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