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陆最大台资医药集团
- 更新日期:109-09-05
专访大陆最大台资医药集团
文/林安妮
「当年我从高雄搭『华澳轮』,先辗转一夜到澳门,然后再进到厦门去,」李时珍医药集团总经理林朝辉回忆,当年他前进大陆投资,为了省钱,坐当时为促销澳门博彩业而开航的低价游轮。他一面回想,一面忍俊不住为当年辗转到厦门的历程,下了一个注脚,「创业维艰,能省则省」。
提到李时珍,一般人多半不陌生,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药圣」,与扁鹊、华佗等人齐名,他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本著作就是本草纲目了。当年,林朝辉在厦门靠著一支高单价的「酸痛宁」一炮而红,1998年,他再度与出生医药世家的老搭档,也就是后来的李时珍医药集团董事长郭文和,一同来到湖北李时珍的故乡,自此开启了两人的「医药王国」。
他们先后收购了李时珍保健药品厂、李时珍制药厂、湖北七叶花制药厂等,目前集团旗下一共拥有9家全资子公司,在大陆6,000多家药业中,李时珍医药集团去年排名第63名。问起林朝辉成功秘诀为何?他笑说,「靠著文化包装,品牌的生命力自然绽放」。当然,他个人向来信奉论语所说的「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业务员起家 擅长找发达空间
李时珍医药集团目前是大陆最大台资医药集团,它的创立者之一,就是1953年出生的林朝辉。「1988年,那时候的台湾也挺好的」,林朝辉最早在台湾是专门铺售快速流通品的经销商,他卖药品也卖饮料,直到后来国内大卖场兴起,经销商的利润很快受到挤压,「那时待在台湾也还能生存,但是空间有限,只能小小地做」。林朝辉左思右想下,决定把眼光望向大陆,他认为,大陆拥有更宽阔的市场,更适合骨子里有冒险犯难精神的他。
相较当年,不少台商是坐飞机到大陆找机会,身上盘缠不多的林朝辉决定能省则省,改从高雄搭船到澳门,再转入厦门。这段历程,也好似当年有不少华人搭船勇闯旧金山淘金,大胆开启一段不可知的未来。
林朝辉说,当年的大陆市场,两极化现象很明显,要嘛是巨无霸般的国营企业,要嘛就是刚兴起的个体户、小公司,「一般台商刚好介于中间,自然形成一个生存空间」。林朝辉刚到大陆时,那时大陆还不准外资企业开设药厂,于是他转向当地的一家国营企业叫做东风制药厂,专做利润承包,也就是承租一条生产线自行生产,制造出的产品再卖给国营企业,不过,这当中的盈亏,得要自己承担。
承租国营企业的生产线、也沿用该国营企业的招牌名号,林朝辉说,这种商业模式除了叫利润承包,也叫「戴红帽子」。有别于当时市面上大多数的快速流通药品,一支只要人民币5元,林朝辉打出的「酸痛宁」,用了上等的天然麝香、血竭等珍贵药材,一支硬是要价人民币100元,但市场反应却是出奇的好,一热销就是卖了4年,成为大陆酸痛药剂的第一品牌。
他解读,这当中的关键秘密就是把疗效做好、再区隔市场,「做快速流通品,疗效永远是不变的硬道理」,其次是避开竞争者的优点、紧靠竞争者的缺点,意即竞争对手专做低价品,就要避开市场做高价品,而且诉求疗效,有了疗效就有口碑,「这是花再多广告,也买不到的效果」。
当年,林朝辉为了推广酸痛宁,将台湾后来相当流行的「体验式行销」,搬到大陆去。他的策略是,专找大陆各地最大的药品连锁店,例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以及各地最大的医院做行销站。他在这些行销站请来老医生做义诊,就算上门的客人不买药也没关系,他要的就是在消费者之间打造出一个爱心、悬壶济世的氛围。也由于酸痛宁采用上等药材,较市面上多数便宜的药品,更具疗效,林朝辉没多久就收到产品大卖的回报。
他笑说,各大药店之所以愿意接纳酸痛宁,主要是他提出了利润共享策略,别家药厂提供的利润,可能是人民币1.5元,但是他大方给15元。加上义诊带来大批人潮,这些药店不仅可以卖酸痛宁,还可以延伸贩售其他相关的补肾、补钙等产品,等于创造了双赢的效果。
DNA有创意 文化包装李时珍
与林朝辉说过话的人,经常可感受到他那先天的热情、勇敢、又有创意,他笑说,自己虽非医药专业背景出身,但是却是一个最佳的业务员,他能「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访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我的DNA里,天生就有经商、做创意的基因,问我怎么会想出这么多点子来,我自己也不知道」。
听到林朝辉剖析自己的经商天分,千万别以为他是个只靠天赋过活的生意人。不论是他当年在台湾采行扫街式铺货,或是在大陆刚刚萌芽的市场里,大胆采用前卫的行销方式,他都做足了准备,而且自头到尾都是拿出「拚命三郎」的精神参与其中。
靠著酸痛宁打下江山后,林朝辉进一步思索如何让事业版图更加可长可久,「当时我心中就不断地想著,如何提升企业品牌、延伸品项?该怎么让企业伙伴感觉到愿景与希望?」林朝辉左思右想,决定往中医的路子走,「我的事业伙伴郭文和,是个出身台湾医药世家的老中医,我想跟著他的中医药情结走,也算是发挥自家企业的长处。」
走过酸痛宁这一战,林朝辉自信最难走的一段路都经历过了,如今他有定位、有通路、有团队,也有品牌,但是该怎么把路走长、走远?他心想,在欧洲,有企业做钟表、做香水、做珠宝,或是做葡萄酒,有人一做就是100年,他也想要把企业打造成百年企业,于是他起心动念想,「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做广告,一流企业制定标准。」他要办的企业,就是一流企业。
他解释,百年来,中华民族都讲要自尊、自信,内心想得也是如何造就民族昌盛,「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之一,就像字画、武术、京戏一样」,他要的做事情,就是透过中医药把文化发扬光大。
前进李时珍故乡 打造百年企业
1997年,在因缘际会之下,林朝辉与郭文和来到李时珍的故乡。李时珍是明朝人,他出生、终老的蕲州,就是今天湖北省黄冈市的蕲春县。李时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及药学家之一,他毕生最重要的著作「本草纲目」,又被称为东方绿色圣经,主因是透过实证医学,他的本草纲目迄今仍是可用性、逻辑最强,错误最小。
林朝辉说,来到李时珍的故乡,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在做基础工作,「中药与西药不同,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方,同一方却不一定可以用在每个人身上,这当中得花很大的辩证论治功夫。」此外,林朝辉还花了很大的精力,将销售人员变成如药师般的传教士,用以创造消费者、商家与中医药皆赢的三赢策略。也正因为林朝辉愿意花心思力气做基本功,后来也赢得了李时珍故乡与当地政府认同,后来的几次并购都相当顺利,还取得了「李时珍」商标。
林朝辉以稳扎稳打的精神,在大陆点点滴滴打下他的医药王国。对于有意在大陆拓展品牌、通路的台商来说,他说,有为者亦若是,「台湾的腹地狭小,自古就注定,台湾人必须往外走,也正因为台湾人冒险犯难的精神,能够边走边做、在错中学习,这是做品牌的人,最需要的特质之一」。
他认为,有品牌才有助企业生命延续,「台湾人很厉害,很多微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都可以把产品做到非常精致」,如果台湾人也能继续挖掘产品的内在意义,与文化、历史做连结,那么产品马上就多了过人之处。「文化会是最好的一味帖」。特别是台湾人在传承中华文化上,未曾出现历史断裂,的确比大陆更懂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