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互设办事机构具必要性与迫切性
- 更新日期:109-09-05
两岸互设办事机构具必要性与迫切性
两岸互设办事机构具必要性与迫切性
文∕郑安国
2008年5月,马英九就任总统,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迅速而稳健的发展。开放直航及大陆人民来台旅游,并签订了包括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在内的18项涉及民生、社会交流协议,使两岸关系进入新境界,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轴。
两岸历任领导人,包含陈水扁在内,都曾提及要建立「两岸和平稳定架构」、「两岸和平发展架构」或「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特别是2005年连胡会提出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架构」的愿景,目标更是明确。过去四年多来,两岸关系的各项成果,其实就是「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架构」中的经济、社会、文化、人民往来等几大支柱。这个架构的基础就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现在这个「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架构」虽初具雏型,却仍未完成。
互设办事处是两岸和平架构的主梁
当前最迫切的,就是为已经竖立的几大支柱,架上横梁,使之更为稳固,而能稳健向上发展。这个横梁就是两岸互设常设性的办事机构。两岸若无互设常设性的办事机构,将无法因应日益频繁的两岸交流事务,将造成民众之不便,交流之阻滞。在这方面,笔者有很深的体会。
1997年前后,笔者担任我政府驻香港代表,经常目睹大陆新娘挺著大肚子,牵著小孩子,从香港机场来到位在金钟我们的办公室,中华旅行社,换取入台证正本,再赶回机场,搭机赴台会见亲人,实在心有不忍。乃请特区政府同意我们在机场设置服务处为赴台陆客换证,以免大陆旅客之奔波。
两岸往来大增 互设办事处迫切
比起当年的主客观情况与处理方式,现在虽已大有改善。但是10余年来,大陆旅客量已从每年6、7万人次,增至去年的172万人次。今年更可能高达2百万人次。台湾赴大陆的旅客一年超过4百万人次,所需处理的事务也愈来愈多,如旅行签证、急难救助等,自然需要更便捷的服务。两岸若能互设办事机构,将可以较为有效的处理两岸人民往来衍生的的相关事务,为两岸人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其次,就两岸经贸往来而言,在贸易方面,根据我政府统计,自2006年起年贸易额即突破1千亿美元,2011年更达到1,693.3亿美元,我享有78.7亿美元的顺差。大陆之统计更不只此数。
在对大陆投资方面,截至2012年9月,我政府统计总投资件数40,047件,总投资金额1,210亿美元,占我对外投资的62.29%。若是加上台商经由第三地的转投资金额,绝不只此数。两岸经贸往来如此密切,两岸实有互设办事机构之必要,替两岸企业提供公权力所应提供之服务。
旅陆台胞逾百万 须就近即时服务
再者,在两岸人民往来与经贸交流如此密切的情况下,自然会衍生出许多问题,诸如人身安全、经贸纠纷,处理两岸事务的机构都有必要协处。就以海基会「台商服务中心」2005年8月30日挂牌运作至2012年7月31日止,由电话、柜台咨询服务案件中,仅台商安全急难救助就有10,086件,经贸纠纷协处则有9,226件,还不计其他多达6万件的咨询服务、联系案件。此外还有文书查验证、司法暨行政协助及两岸重大旅行案件等,不一而足。
根据大陆国台办的统计,在大陆常住的我方人民超过70万人,非正式的估计可能达到100万人。连同每年到大陆旅游的数百万台湾旅客,估计每天停留或居住在大陆的我方人民可能超过150万人。哪里有台湾人民与企业,政府的服务据点就应该到那里。两岸如果能在对方设置办事机构,就可以就近且及时处理,对人民权益之保障与提升会有更大助益。
开放务实 对等善意 行稳致远
当然,两岸互设综合性办事机构是两岸关系的创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既要循序渐进,踏稳步伐,更要有宏远的眼光与宽阔的思维,才能为两岸关系踏出行稳致远的第一步。
当前两岸综合性办事机构之首要功能,就是为使两岸大量人民往来所需办理的入境证或签注事务更为方便,免除经由港澳的程序,节省时间与成本。另外就是及时处理两岸人民急难救助与人身安全事项。除此之外,两岸经贸、文教、社会交流衍生问题与事务的处理,使两岸既有支柱与协议,达成其效益,也是其重要的功能。
但是从宏观来看,两岸互设综合性办事机构也是「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架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意义甚至超越两岸直航。因此允宜秉持开放、务实、对等、善意的原则,来处理相关的安排与未来之运作。
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日前赴大陆进行「精进之旅」,回台时表示:「两会互设办事处议题,双方都希望尽速沟通协商,把进程定下来,早日达成目标。」因此,现阶段海基会与海协会在两岸互设办事处上仍须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作者为国家政策基金会政策委员)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