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商经营与活动

  • 更新日期:109-09-05

台商经营与活动

整理/玹 聿

海基会办理第四阶段「大陆台商管理讲座」

为服务台商,海基会今年度规划举办4个阶段「大陆台商管理讲座」,其中,第一阶段于3月19日至23日赴重庆、西安及成都等地办理;第二阶段于7月10日至14日赴广东珠海、茂名及湛江等地办理;第三阶段于9月17日至26日赴南昌、宜春、株州及长沙等地办理。


第四阶段则安排于10月29日至11月3日前往苏北地区,包含盐城、淮安、连云港及徐州等地,邀请海基会财经法律顾问史芳铭先生及袁明仁先生分别就「影响台商的两岸最新税务规定」、「台商建立大陆内销通路及品牌操作实务」进行解说。总计今年度海基会于大陆14个城市办理28场次,深获各地台商好评与热烈回响。


海基会除了规划每年分阶段实地前往大陆各地区办理「大陆台商管理讲座」外,每月定期在台北、台中、台南及高雄办理两岸经贸讲座,主要系针对大陆法规政策、台商经营等不同议题,进行解析并提供现场咨询辅导。


贸协于青岛举办台湾名品博览会

据旺报10月15日报导,外贸协会举办「山东青岛台湾名品博览会」4天展期总共吸引36万人次造访,创造4.5亿美元商机。外贸协会指出,这场东北地区最盛大的台湾商品综合展会计有580家台湾参展商、1,500个摊位、超过3万项台湾商品。且许多参展厂商已找到或正与代理商、经销商洽谈。下一档由11月底登场的北京名品展接棒,继续把台湾名品推广到京津冀地区。


台湾名品展首次登陆青岛举办,山东省长姜大明、副省长孙绍聘及夏耕也都莅临展馆参观,更获得当地各大媒体的热烈回响。参展台商也借此了解青岛地区的消费能力及需求目标。素有「莺歌故宫」美称的台华窑,展览现场零售额及所接获的订单满载,并与青岛当地的德化古彩礼瓷研究所及青岛通盛达建筑工程等2家公司达成合作经销意向。


台湾老字号香肠品牌的黑桥牌,4天展期卖出1万5千支香肠,更有20多家通路商前来接洽,为已在台湾近半世纪的黑桥牌,打开大陆市场。另外还有专卖无胶式壁贴的威汉公司,开展首日已吸引海星集团等8家代理商接洽;而来自彰化的台湾柔冠,所生产的「微米毛巾」已取得多国专利,尽管单价虽远高于一般毛巾数10倍,但仍深受青岛民众喜爱,并与山东省济南市大型通路商谈妥,将于展后赴济南签约,第一批订单预计有1万条微米毛巾。透过台湾名品博览会平台,远东、新光及王府井百货也已成功进驻成都、北京、上海等城市,接下来也将在青岛成功建立经销据点。


目前除鸿海、旺旺、联电、统一及日月光等台湾知名企业已在山东投资,国泰世华银行也刚签约将在山东设立分行及山东总部;另外,海尔、青啤等山东企业也已在台湾设分支机构。


台博会 明年推进大陆内陆省份

据经济日报10月13日报导,为进一步协助台湾产品进军大陆市场,外贸协会董事长王志刚表示,明年起将陆续在「沿黄9省」办理台湾名品博览会,将台湾名品,由沿海地区推进内陆市场。


他指出,沿黄9省除了山东省外,还包括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省份,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中山东已经办展,明年将首度挺进陕西、甘肃等地区。

王志刚表示,山东省贸促会书记马啸率「沿黄9省联谊会」向贸协提出希望继今年10月份在山东举办台湾名品展后,贸协能组团到沿黄9省办展;王志刚说,将持续评估为台商推进到大陆内陆。


贸协表示,明年台博会将循例办9场,除了北京、天津、南京重复办展,包括浙江、河北、甘肃、贵州、安徽、陕西等省份都是首航,且都是对方省级领导亲自邀请办展,规格高、资源多,有助台商产品拓产新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明年台博会除了多个省份首次办展外,加入了不少「内陆」省份是一大特色。主要包括贵州、安徽、陕西、河北等地,都是台湾产品以往较少深入的地区。 


上海举行第6届台商庙会

据经济日报10月4日报导,「2012台商庙会-第6届台商产品展览会暨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10月3日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开幕,现场有逾1千个台湾品牌摊位参展,创下历届新高;首日即涌入超过2万名大陆民众,主办单位表示,活动期间遇上大陆十一长假,吸引超过15万的长假游客。


此次台商庙会与过去相比规模更大,展出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尺,比去年增加3分之2;展览摊位超过1,200个,增幅高达5成。展场最吸引人的区域,就属「舌尖上的台湾」为主题的美食区,士林、基隆等6大夜市齐聚一堂,贩售台湾700多种原汁原味夜市美食,蚵仔煎、章鱼小丸子、虱目鱼丸等台湾美食,甚至打出「台湾大师亲自料理」招牌,吸引众多参观者排队尝鲜。


除了台湾美食和特产,本届台商庙会还安排台湾电音三太子和金光布袋戏等台湾传统表演节目;上海商协会会长李茂盛表示,台商庙会参展内容丰富,从小吃、农产品、蔬菜水果、日用品、LED灯等科技品牌一应俱全,另外还设有精品展。富士康、HTC、华硕、广达、日月光等台湾知名科技产业也首次在上海台商庙会上摆摊,台商庙会俨然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的一扇窗。  


李茂盛会长指出,许多台商在大陆投资超过15年,原本以制造业、外销产业为主,后因经济、成本增加等因素,亟需转型。而两岸签署ECFA后,降低产品关税,许多台商有机会转做内销,对转型升级帮助大。


上海台商庙会为期6天,此前5届,上海台商庙会共吸引台湾8县市组团、逾2,800多家台商参展,先后吸引60多万人参观采购。


10家台资企业 取得厦门著名商标

据经济日报10月30日报导,厦门10家台湾企业首度打破大陆著名商标对公司注册地的限制,成功取得15件著名商标,形同拿到申请中国驰名商标的「入场券」,预估未来将有更多台湾企业也可望跟进。这10家企业包括新东阳、南亚、耐斯、大同、美吾发、宜兰食品、梵辅路、穗莹美美、郑福星与渔拓。


商总智慧财产委员会主委、海基会财经法律顾问赖文平表示,厦门认定台湾企业商标为著名商标,「是大陆商标规定的一大突破」。根据大陆规定,各省级或直辖市的著名商标申请资格限定为当地成立的企业,而很多台湾品牌在大陆只有产品销售而没有据点,让台湾品牌取得著名商标有一定难度。


据了解,厦门在去年5月出台「台湾地区商标注册人申报厦门市著名商标暂行办法」,开放台湾企业申请,并于去年8月通过15项著名商标,近日由厦门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颁发证书。


根据该暂行办法,在台湾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只要能证明其商标在厦门实际使用满3年,为厦门公众知晓且有良好商誉,就符合申请资格。比起当地企业申请还要缴交财税报告等资料,对台商放宽许多。


厦门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陈海疆表示,台商取得著名商标后,除在产品包装、装潢等受到保护外,还可以申请财政奖励。同时当地政府也会鼓励这些企业向大陆中央申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陈海疆也强调,「商品是否在厦门流通」将是商标被认定与否的一大关键。有实体产品销售的公司,可能比靠店面经营的服务业,更有机会在厦门取得著名商标。


台资企业商标遭抢注 可善用大陆商标法

据经济日报10月10日报导,两岸在2010年第5次江陈会上签署「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迄今已届满2周年。截至今年9月底,台湾共有包括微星、台银、台盐等231个案件透过该机制寻求救济,其中47件经我方通报后完成协处,98件通报后尚未完成,另有86件仅予以法律协助,而大陆2年来则未提出一项请求。   


台商商标在大陆遭到抢注后,最常面临的难题就是证明自己的商标已有知名度与一定影响。尤其部分企业并未实际登陆,无法证明其商标已被大陆公众知晓。然而,大陆商标法第10条第1项第8款号称是商标法的「帝王条款」,若能善用,就可望为台企商标战增加筹码。


智慧财产局商标权组高级审查官兼科长高秀美建议,企业若要证明台湾商标知名度已传递到大陆,要尽量搜集并创造其产品或服务已为大陆人所知的证据。例如,在台湾有门市的企业,可以统计大陆观光客到门市的人数;或是架设商品网站,统计来自大陆的网页点击量与实际订购数量;在两岸通航的机场或港口设专柜或灯箱广告,或是在大陆有发行的杂志刊登广告或相关市占率报导。


高秀美也坦言,台商要证明在大陆有「一定影响」不易,截至目前,也仅有金门高粱酒凭该理由成功注销他人抢注商标,她建议企业可善用大陆商标法第10条第1项第8款的「帝王条款」。该条款规定牵涉范围极广,只要「有害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皆不能注册商标。


实务上,所谓的「不良影响」泛指对大陆政治、经济等社会公序良俗产生消极或负面影响者。目前大陆商标评审委员会与法院的见解仍不一致,但也代表台商有机会引用胜出。


经济部台商服务团 赴福州、漳州访视台商

据中央社、台湾新生报10月27日报导,经济部台商联合服务中心于10月28日再度筹组台商服务团,由经济部投资业务处邱一彻处长率领专家团前往福州、漳州,协助台商解决有关经营管理、产业升级、创新研发、市场拓销等问题,希望经由访团之到访,可增进台商对于政府辅导资源的了解,有助台商提升竞争力,达到企业转型升级目的。


本次服务团依两地台商所关切之议题,除投资处外,另邀集包括中国生产力中心、工研院、商研院、陆委会、农委会、国泰世华银行、台湾银行、外贸协会、证交所、柜买中心等单位参团,希望透过与台商面对面座谈方式,直接了解台商在当地投资时所面临的相关议题,并提供协助。


投资处指出,福州当地台商多数从事劳力密集产业,面对生产成本提高,亟需转型自动化;并从加工外销型态转为拓展大陆内需市场;漳州则是大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台商在当地投资各项农特产品,此地区之台商希望能建立创新自主品牌并拓展大陆内销通路,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台商应加速自动化 降低用工需求

据工商时报10月26日报导,随著大陆员工维权意识崛起,近年台资企业面临的劳资纠纷也愈加棘手。上海台商协会荣誉会长、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发言人叶惠德认为,大陆薪资逐年增长势不可挡,台商只能增加自动化规模,逐步降低用工需求。


叶惠德指出,大陆为提振内需消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订出「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基本薪资上调幅度至少在7%,也就是到2015年,工资水准将比2011年翻长一倍,台资企业的成本负担将更加沈重。不过叶惠德认为「危机就是转机」,台商若能趁此机会,加快厂区自动化水准,办公室提高E化效率,都能降低用工人数,长期来看可节省不少成本。叶惠德也说,薪资的提升尽管是趋势,但最麻烦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届时引发的劳资纠纷更难处理。


成都台商会长高锦乐则指出,内陆城市的薪资正在加快赶上沿海城市标准,「便宜劳动力」将成为过去式。且现在80后、90后的大陆员工,除了薪资之外,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包括工作中的成就感、升迁制度,甚至是学习环境等,若只停留在过去高压且单一的管理方式,必然无法满足员工。


叶惠德指出,台湾中小企业在大陆劳资关系的处理上,相较这些千人、万人台商大厂更为灵活。主要是中小企业台商老板都是「亲力亲为」,能在第一时间瞭解员工的心声,也降低员工酝酿罢工的情绪。而台资大厂往往透过层层管理,高层台干对于基层员工需求未必清楚,即便推出调整方案,也需由总公司层层把关,耗时较长,才导致近来罢工事件频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