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专访锐宗集团总经理张新政

  • 更新日期:109-09-04

哈佛小子化身大陆花生大王~

专访锐宗集团总经理张新政

文/林安妮


那年他26岁,正在美国哈佛大学念书,年华正盛的他,因为父亲来了一通电话告诉他,「儿子,山东老家的投资需要你,你必须回来」,让他忍痛辍学,飞往山东协助年迈的父亲打理投资事业。这位未完成学业的哈佛小子,就是青岛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锐宗集团总经理张新政。

张新政说,「父亲对家乡的热情,让人没法想像,也看不懂,」张新政的父母都来自山东,父亲是莱阳人,母亲是青岛人。父亲当年到台湾,先是在基隆卖面点,后来在台北开店卖起清真牛肉,好不容易攒了些钱财,就想回到山东投资、行善。张新政父亲在台北开设的牛肉店,即是台北市相当知名的老字号:国际牛肉店。

他笑说,父亲对于山东老家的投资,相当执著,父亲在电话里告诉他,不回来帮忙,就当张家没他这个儿子,逼得他只得放弃令人称羡的哈佛生涯。在山东创业数馒头的日子异常艰辛,不过,他靠著台湾人的「憨胆」及坚强意志力,在近20年的时间,跻身大陆排名前三大的花生出口大王。

过去10年,张新政也靠著旗下明星商品「魔力果」,打开大陆内需市场。张新政给所有有意转进大陆内需市场台商的第一个忠告是,「有钱不一定能打通市场」,他认为,大陆内需市场充斥各类潜规则,「没有好的经销商、人脉以及广告行销策略,产品肯定卖不动。」

父亲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张新政自幼在台湾出生、长大,高中毕业时,原本想与朋友共同创业,不料,遭父亲反对,硬是把他赶到美国念书,「我父亲是传统的山东大汉,说一是一,谁也反抗不得,」张新政虽是想起父亲的严厉,但眼神里却流露出无限慈爱。

他说,1992年,事业有成的父亲返回山东老家探亲,看到村里人日子过得辛苦,屡屡掏腰包修马路、修自来水厂、盖养老院,做了不少好事,却仍遭乡亲贴大字报,上头就写著「张先生为家乡做了不少事情,但为何不干脆把钱财拿出来分给乡亲,还更实际。」家乡人的这番话虽让张新政父亲相当难过,但却也浇不熄,张家打算以投资造福乡里的心愿。

张新政回忆,起初父亲在山东的投资都不顺利,接连想要投资的蔬菜加工厂、饮料厂、牧场养殖,最后都未能开花结果,最后反而是在朋友的建议下,前进青岛市底下的莱西,才想到不妨利用当地盛产的花生,投资花生加工厂。

他表示,父亲当时在莱西的投资是与当地政府合资,前3年,都是请中方的经理人来主政,不过,后来出了一些问题,父亲决定收回经营权,于是电召他到莱西帮忙。1994年他初次造访山东,虽是哈佛高材生,不过,也难免「五谷不分」地问起当地人,「这花生是长在树上吧?」

张新政说,当年闹过的笑话不少,不过,苦日子也熬了好一段时间,「为了熟悉业务,我自己跑海关、跑进出口、跑商检局,逐一搞懂当地法令,只要公司那里有了状况,我就自己去跑、去解决。」这段苦日子日后在张新政想来,是段培养基本功的菜鸟岁月,所幸,在这段难熬的岁月,他碰上了贵人,也就是他现在的太太。

他打趣说,他太太当时在一家国营的外贸公司上班,这家外贸公司买了不少他公司的花生再出口,「每次碰到实务问题,找她帮忙准没错,若是没有她,我都不知道能否活到今天。」

年轻老总拚业绩  广交会抢单

张新政熟悉了公司运作,却也面临另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那就是公司在他接手的前3年,都是做老客户订单,未曾向外开拓新客户。这位30岁不到的老总,眼前最大考验就是如何对外开拓新订单,挽救公司营收日益下滑的命运。

正当张新政发愁遍寻不到新客户时,他的朋友灵机一动,要他去看看南方即将登场的广交会。他听了朋友建议,索性带上一箱花生,想办法到广交会上参展,张新政单纯想著,「广交会人来人往,总会碰上有人要买花生吧。」简单的想法,让他成为当年广交会上罕见的台资面孔,他笑说,「当时参展的同行,都是国营事业,就我一家具台资背景的三资企业。」

张新政刚到大陆的头几年,大陆仍针对花生实施配额出口制,意即大陆花生基本上限制出口,只有取得配额的外贸公司,才准出口。当时,张新政为了出口花生,得向国营的外贸公司买配额,买到了配额,才能把花生卖给海外的客户。这项限制出口令,一直到1998年才解除。

他表示,当年在广交会上,因缘际会碰上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买家,这位买家听说他是从台湾来的,立刻多攀谈了几句,一聊才知道,这位马来西亚买主的父执辈长年与台湾进行农产品买卖,对台湾人的诚信相当激赏。后来因为大陆也出口同类型产品,因为价格便宜,才改向大陆贸易公司下单。

这位买家与张新政同样是年轻接班,很能了解彼此的想法,于是就试验性地下单,后来还协助张新政的公司提升花生生产品质,一直到今天,这位马来西亚的买主,都还是张新政的老主顾,只要是马来西亚点名的产品,举凡大蒜、马铃薯、苹果、辣椒干等当地盛产的农产品,张新政都会想办法满足客户需求。

配额解禁 业绩一飞冲天

1998年,花生配额取消,当时不少国营外贸公司老总、经理也赶紧「下海」成立民营贸易公司。配额一解禁,对张新政来说,等于是进入自由贸易市场,只要自家产品够好,业务开拓能力够强,就不怕有订单、没配额。对张新政来说,他的胜利方程式就是:品质+人脉+通路+销售+行销。

他说,锐宗成立的前10年,主要投入外销,为了将产品外销到美国、日本、欧盟等食品安全相当严格的国家,锐宗几乎是不惜成本投资机器、设备与品管,只为做出高标准的花生来,「欧盟对于黄曲毒素、保质期与添加剂均有严格规定,日本更要求农药残留量如果超标就得销毁,为了满足这些规定,锐宗可说是花足了时间和心力。」

去年,锐宗公司外销金额高达9,000万美元,比照外销严格工法的内需,也有高达人民币7,000万元的进帐。张新政笑说,锐宗并不是因为外销做不好,才转做内销,而是做了内销,能让公司营收更漂亮,「转做内需也不是个简单的事,从前作外销,不必管通路、行销,现在得要一一著墨。」

为了开拓大陆内需市场,张新政启动了他的三步策略,一是专做大陆企业用户的供货中心,举凡为面包、饼干等食品业者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料。二是与具实力的经销商、通路商组成策略联盟,合推自有品牌「魔力果」。三是为大陆其他品牌代工生产。其中,第一与第三步策略,能有效降低推出自有品牌的风险,也能为企业创造一些新利润。

「找到对的人,非常重要,」张新政说,「你的经销商人品如何,会不会努力帮你卖东西?你的业务员操守如何,会不会与经销商勾结,亏空公司?这些都得靠奖赏分明的制度来维系,遇到不好的人,就当做过客,重要的是找到对的人来卖对的产品。」

他也说,大陆通路市场存在各类潜规则,有时明明谈定好产品上架费,但一到卖场,却找不到自家产品,「有时产品可能还压在仓库里,要等一个月才拿出来卖,有时候是产品放在架上的位置太高或太低,这些眉眉角角往往得要靠与店长搏感情,才有办法让自家产品赶紧让消费者买走。」

对于一些台商来说,大卖场的上架成本太高,光是上架费、条码费等费用加总,怎么算都不划算。张新政坦言,对于不少品牌业者来说,进入卖场销售只能当成是砸广告费,的确赚不了多少利润,真正能赚钱的一环,就是靠农村、乡镇的经销商铺货,卖多少赚多少,「千万别小看农村的消费力,聚沙可成塔。」

目前张新政主要深耕江苏、浙江两地的内需市场,明年起还要扩张到河北、河南、安徽与江西,他说,大陆市场太大了,除非本钱异常雄厚,才能一下子全区经营。

问他,父亲可否满意他今日表现,他微笑说,父亲在6年前先一步走了,但在之前,父亲曾对他说,「儿子,我这是放心了」。至于他当年未能拿到哈佛学位,张新政在这几年也相继在北京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完成学业,仍旧风光从名校毕业。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