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拓展大陆内销市场应注意之投资与税务议题

  • 更新日期:109-09-04

拓展大陆内销市场应注意之投资与税务议题

文/杜启尧、陈文孝


前言

中国大陆自1978年改革开放迄今,『计划经济』是影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从2011年起正式启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的政策中,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点排在首位,即可印证大陆官方现正希望借由国内庞大的内销市场来维持经济成长之政策方向。


过去大陆以廉价土地与充沛的劳动力吸引外商投资,并限制生产的产品均需外销出口,产生了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等生产模式,使大陆过去的经济成长表现主要来自出口,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名称。然而自2008年下半年起雷曼兄弟倒闭,美国发生次级房贷事件使得整体消费力下降,加上近年来希腊欧债事件,欧洲国家受到一连串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消费疲弱,导致在大陆生产外销欧美的产品受到大幅度的影响,以出口外销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台商企业,由于外在环境不佳,造成订单大幅滑落,经营日显困难,其中尤以消费性电子产业受影响最巨。


由于整个世界经济前景不佳,但是大陆有众多的消费人口足以扩大内需市场之成长来弥补外销之衰退。另外,十二五规划中亦强调要增加人民所得,促进消费力,所以未来大陆经济的动力是来自内需市场,台商企业如何打进有13亿大陆人口的内销市场,更进一步拓展版图,其中相关的投资与税务议题,正是所有企业主所迫切关心的课题。


投资相关议题

一、企业组织型态

拓展大陆内销市场,首先面临到的是企业设立的组织型态问题,究竟是设立子公司好还是分公司好呢?其实两种型态各有其利弊,子公司的设立程序较为复杂,所需的设立时程较长;子公司因为是独立法人,故签约效率较高,也因此具备防火墙的功能;子公司可单独享受税收优惠,但相对的会计制度必须健全。反观分公司,所有的特点均与子公司相反,分公司的设立程序简单,故设立时程短;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故在部分情况下无法以分公司名义与客户签约(通常是客户要求);分公司会计制度简单帐务处理单纯,所有交易均为与总公司之往来,但相对的也无法享受税收优惠。企业主可依照公司的规模需求,来评估设立企业所采用的模式。


二、品牌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台商凭藉著大陆丰沛的劳动力与低廉的人力成本,以从事代工为主要经营方式赚取加工利润,但随著大环境的变迁基本工资不断调升,企业获利已大不如前,企业转型已是不得不面对之课题。有意拓展大陆内销市场的企业,则应该走向微笑曲线的另一端:『品牌』是一条辛苦的道路,因为所需付出的成本极高,如广告行销成本,必须要花较长时间来累积消费者的认同,又不知道何时才能发挥品牌效应,而在大陆内销市场又尤其注重品牌效应,不同年龄层、不同消费力的客群对不同品牌各有所好,举凡国际品牌较受到年轻人与高所得消费群的青睐,年长者与消费力较差的客群则偏好本土品牌。从几个品牌成功的例子,或许可以提供有志进入大陆内销市场的投资者一些战略思考方向,如某知名连锁餐饮零售企业,标榜平价现烤面包吸引消费者,以标准的生产流程与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配送营运方式,解决了「新鲜美味」和「标准化」的两难。在台湾现烤面包店到处皆是,但是对于大陆的消费者,能在店面里买到热腾腾且价格亲民的现烤面包却是一项新鲜事,正因抓到了两岸的文化差异,使其迅速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知名品牌。


三、市场布局的考量

进入大陆内销市场,想要用一招半式打天下的策略恐怕是行不通的,因为同样一项商品,在不同省分因各地的人文、消费、饮食习惯种种因素,得要做不同的改变才行,如包装、行销、物流配销等,因应不同的经营环境,如企业可选择以区域授权的方式适应各地消费者口味来进军大陆,亦可,采用「点线面辐射法」来进行市场布局。「点线面辐射法」是甚么意思呢?就是先锁定某省里的一个中心城市试试水温,测试产品的接受度,这是一个点,然后再拓展到该中心城市邻近的其他城市,两个城市成为一条线,待产品普遍被消费者接受了,可扩张到其他省份,如此便成为一个面了,比起同一时间于各地投资的方式,有效率多了。


四、消费者保护的概念日趋重要

随者大陆民众的消费意识抬头,消费者保护观念已日渐兴起,目前大陆已于中央和地方基层建立了各种级别的消费者保护机构,而与消费者相关法令主要是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主要法令,再搭配「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一系列相关法令,建议有意拓展大陆内销市场的企业,应积极了解消费者保护相关法令,可聘请熟稔相关法令规定的专家做为顾问,以免遭遇消费纷争时不知如何因应。


五、资本市场募集资金

当企业逐渐站稳脚步,欲求企业版图大举扩张之际,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资金来源,若原始股东的自有资金已无法支应,此时可考虑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进入资本市场的过程能带给公司下列优点,例如:可使品牌知名度提升,优秀人才愿意到公司工作,财务透明度借此提升,募得的资金可帮助公司扩大规模、迅速占领市场,领先同业居于领头羊的角色。然而,一旦成功上市柜后,需要对外揭露的资讯增加,需要遵循的法令规范变多,企业须不断成长赚得利润以满足投资大众的压力亦会接踵而来,面对投入资本市场的优缺点,公司应仔细思考明确目标,一旦决定得一心向前,不可轻言放弃,毕竟,向资本市场筹资的准备期间一般需要2~4年,所需投入的心力之大、需准备的工作之多,举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营运流程的标准化与书面化,会计帐务整理的工作,若企业原本体质并非健全、制度未臻完善,整理的过程将是一大考验。


税务相关议题

一、应收帐款收款风险

应收帐款风险即指客户倒帐的风险,过去台商时常发生已将商品销售给客户,但钱却收不到的情况,因为大陆不像台湾,有可靠的商业信用工具,若无法以强势的姿态要求客户付现金,仅能依信用状况让客户赊欠,如果对该客户的经营体质不够了解、征信工作做得不够确实,被客户倒帐的机率将大大提高,造成白忙一场还算事小,影响公司经营的现金周转则兹事体大,有句话说「收到现金,才是最实际的经营方式」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倘若不慎被客户倒帐,由于大陆法令更迭频繁,对于坏帐认列应准备的资料,还应参照国家税务总局最新之规定,方可认列费用抵税。


二、视同销售行为

视同销售顾名思义不同于一般销售行为,是在税收的角度上为了计税的需要而规定的行为,举凡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非同一县(市),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他机构用于销售等行为,均需申报视同销售计税。大陆幅员辽阔,跨省区移送货物的状况十分普遍,货物之移送是否涉及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上之视同销售,还是符合代收代付之交易行为,经营者对于税务风险应有所掌握。


三、返利的处理

返利是指商品透过经销商销售下,供货方将销售货物产生的部分利润返还给经销商的行为,返利是企业销售政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具有激励与控制两种功能,返利对于经销商来说是一种额外的收入,只要销售就会有相应的返利,故能激励经销商替公司贩售商品。公司给予经销商返利的形式有两种,一为现金返利,一为实物返利,不同的返利行为税务处理并不相同。另外,公司也应注意返利的金额,若与销售数量有关,会有增值税议题,而若返利仅为固定金额,则为营业税范畴。企业拓展内销业务时,应充分了解相关税务处理,以免违反相关规定而产生税务风险。


四、折扣的处理

内销市场牵涉各种折扣模式,例如销售折扣、折扣销售、现金折扣、商业折扣、数量折扣等,而相关的帐务与税务处理亦有所不同,企业应将销售产品的折扣方式拟定清楚,明文规定让公司的业务员明瞭。如此一来后端财会部门方能依照相关规定正确入帐,避免衍生其他税务议题。


五、跳开发票问题

经营内销市场,常遇到供应商不想或不能开立发票给公司,公司若不取得进货发票,则无法进行帐务处理,就会形成两套帐。或是公司坚持取具发票,但供应商用他人名义开立发票给公司,则金流与开立发票对象不一致,则有协助他人跳开发票之风险。


六、兼营及混营之划分

经营内销市场销售货物可能因同时提供服务,而有混营行为,由于增值税率17%,营业税率5%,所以公司应妥善规划价格,使税负最优化,另外公司销售货物兼营营业税劳务时,帐务应要能够独立并区分,才不会被要求从高税率处理。


七、企业上市面临重组之瓶颈

经营大陆市场,常见会以个体工商户起头,各公司自立门户,但有一天需要上市募集资金,则又要面临集团重组的困难,包括各公司的评价问题、外汇出资问题、公司帐务处理及报表准确性问题、以及有些公司或股东不愿意重组问题,所以建议台商一开始布局大陆,投资架构应有蓝图,不能走一步算一步,未来才不致面临重组困难之瓶颈。


结语

十二五规划预计将大陆由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庞大内需市场的消费力量正将引爆,台商企业应思索自身产品的特质,只要能锁定某一消费族群,以自有品牌有效行销,因应当地人文习惯不断创新求变,相信定能在庞大内需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务必随时掌握大陆政策动向,因为相关的投资与税务议题,可能在政策开始实行后应运而生,建议可聘请专业的投资与税务咨询专家作为顾问,于新政策出台时能即时咨询,评估企业的后续经营方针并掌握先机。 


(本文作者杜启尧为海基会台商财经法律顾问、勤业众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陈文孝为该事务所中国税务副总经理)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