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回台投资案例报导之六

  • 更新日期:109-09-03

台商回台投资  共创经济高峰─

回台投资案例报导之六

整理/编辑部

◎南侨集团宝莱纳餐厅

一杯啤酒扬四海 凯旋回台建佳绩

「宝莱纳餐厅」始于1997年南侨集团与德国宝莱纳集团合作跨入饮食市场,合作模式主要由双方运用各自核心优势,共同创造经营。德国慕尼黑Paulaner啤酒厂主要提供制酒技术与商标授权,南侨则运用其多年累积的经营管理经验,赋予「宝莱纳」在亚洲地区的崭新生命及内涵。

宝莱纳餐厅的董事长,亦为现任南侨关系企业陈飞龙会长,秉持以人为本、突破重围、应变求变的企业家精神,积极布局多角化策略,带领南侨走向多角化与国际化,宝莱纳餐厅即为其多角化的成果,亦为成功回台投资代表作。

掌握消费趋势与市场定位  抢占上海市场

在陈会长的领导下,宝莱纳拥有南侨集团各项支援,包含南侨在食用油脂事业,高科技冷冻面团、急冻熟面等食品制造技术的研发,此外,更进一步复制集团的关键成功因素,导入餐饮事业的经营。

独具慧眼的陈会长看准上海的国际性与未来的发展,决定以上海为宝莱纳第一个发轫地。陈会长表示,宝莱纳创立之初,便透过明确的策略定位进行市场区隔,以建立国际级餐饮享受为目标,并以提供异国文化气氛的聚会地点为宗旨。餐厅的目标客群主要锁定在金字塔顶端的消费族群,而产品组合则以强调精致化路线,并提供现酿新鲜啤酒,与同业区隔。陈会长亦特别强调,一个能吸引顶级消费者的餐厅,在品质、产品定位、价格策略上都要相互配合,虽然首家上海宝莱纳在开幕之前,上海已有六、七家啤酒餐厅,然而因宝莱纳的市场策略成功,后来居上,成功获得消费者青睐,并建立在上海市场的地位。

啤酒与文艺 关渡平原奏鸣曲

随著台湾开放啤酒产制政策,宝莱纳不以在上海的成功为满足并积极筹备宝莱纳餐厅的返乡计划。尽管景气低迷,陈会长仍坚持回台投资,并期透过复制上海成功的经验,回台湾创造「有风景」的台北啤酒文化,希望借此提供台湾消费者全新的餐饮享受。

宝莱纳餐厅回台湾的第一家店,选择在满溢文艺气息的关渡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旁。陈会长非常关心消费者需求,为提供台湾消费者最新鲜的啤酒滋味,宝莱纳除选择在桃园龟山工业区内自行成立啤酒酿造厂外,更从德国进口与上海宝莱纳相同的设备及啤酒花、麦芽、酵母等原料,另特别聘请德国啤酒技师长驻台湾,使消费者无论何时来,都能享用最新鲜绝佳的啤酒。餐厅的规画,则以提供消费与上海宝莱纳同等的氛围,并结合关渡地缘关系所成立电影咖啡馆两区。现场并有由台北艺术大学学生提供之音乐歌曲表演,使艺术结合餐饮文化,相得益彰。目前到宝莱纳消费的族群,许多是从外县市专程到关渡品味宝莱纳的气氛,台湾宝莱纳,俨然已有上海宝莱纳成功经营的雏型。

招商国际化 加速回台投资

宝莱纳的成功回台,不仅代表具指标性的台商企业陆续回台投资贡献乡土,也对台湾未来长期经济策略的发展亦具有正面的效益。在国际化的经营趋势下,陈会长建议,政府未来在积极招商的同时,应以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角度,更积极拟订台商回台投资的策略,提供更多的配套性措施,以降低台商回台投资之不便,加速其投资计划之落实。

◎亚德客国际集团

加码投资台湾  再创成长高峰

亚德客国际集团在1989年起源于新北市三重区,早期以生产电磁阀为主,之后发展为各项气动控制、执行元件、气源处理与辅助元件产品制造商。著眼于中国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于2001年起陆续于大陆宁波、广州等地设厂生产,其产品广泛运用于汽车、机械制造、冶金、电子技术、纺织、医疗器械、食品包装等自动化工业领域,以「AirTAC」自有品牌行销于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目前已发展为全球前三大的气动元件供应商。

发展企业内部优势  创造竞争力

亚德客国际集团王世忠董事长认为优质的员工是公司最大的资产,因此建构了以人为本、利润共享的企业文化,不但有定期的员工旅游,生产与销售体系也都有明确的奖励制度,使得亚德客员工年流动率远低于同业水准,进而降低公司的人力转换成本。王董事长表示,企业若单以降低人事成本为主要目标,成长空间较为有限,更积极的作法应该是发展企业内部优势,来创造营收。亚德客近年亦全力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与制程改善,创造出毛利率超过50%的傲人成绩。

技术扎根  善用台湾优势

王董事长从创业以来,持续以发展自有品牌为首要目标,长期深耕大中华区市场,是少数气动元件规格制定者之一,形成了竞争者的高进入障碍。目前中国大陆营收占全集团营收之九成,其他区域约为一成。为了再创成长高峰,亚德客决定善用台湾优势进军国际。台湾拥有优质的研发人才与高品质的生产加工技术,再加上近年来台湾经营环境明显改善,因此集团计划进行两岸分工、全球布局,除在台湾土城工业区已投资完成的厂办仓储大楼外,配合集团成长策略亦规画回台成立研发与营运中心,从事先进机器自动化设备之研发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准与获利,创造更多的利基产品。

响应政府号召  回台上市

王董事长强调,当时将生产重心从台湾移到中国大陆,主要原因为贴近市场,中国大陆因经济持续成长,在气动元件的需求排名位居全球第四。但是,台湾毕竟是他的故乡,且是公司的发源地,秉持著衣锦还乡、回馈故里的精神,原本计划在香港上市,最后集团决定回台扩大投资并因应未来全球布局所需的庞大资金需求,回台申请上市,一方面响应政府号召,另一方面评估台湾资本市场在亚太地区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将在台湾深耕研发,持续开发新产品扩大全球市占率。

目前亚德客国际集团是中国大陆第二大的气动元件供应商,王董事长表示,集团在台上市后,将依两岸各自之生产领域进行产品整合,带动公司成长。集团未来重心,也会逐渐向国际市场扩大发展。王董事长期望透过两岸分工、布局全球之策略,未来朝向全球第一大气动元件供应商之目标迈进。

◎加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传统产业以创新活力开创未来 

杨成义董事长于1983年在台中创立「加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的经营业务为各种鞋类制品之设计与制造加工,产品外销欧美市场。1980年代是台湾制鞋产业的鼎盛时期,至1990年代,面对在台经营成本上涨、大陆经济贸易开放等环境变化,加来实业于1993年前往大陆广州地区设厂经营。

杨董事长在两岸制鞋产业累积了二十余年的深厚经验,近年来,研发创新上的成果逐渐成熟,适逢政府提供技术升级转型等优惠措施,因此公司决定于2009年回台进行技术升级转型,结合台湾法人研发能力,继续在台湾研发其创新的模组化制鞋技术,并计划进一步设厂投资。

投入模组化研发 使传产制鞋科技化

从事制鞋业多年,加来实业杨董事长有感于传统制鞋过程受限于劳力密集、制程长、原料种类多且生产过程可能衍生环境污染等议题,对企业未来发展造成种种限制,十年前,杨董事长即开始构思如何在传统产业中以创新另辟蹊径,偶然地,从家人组装电脑的简单动作当中,得到改良制鞋方法的灵感,从此杨董事长便全心投入模组化制鞋的研发中。

由于传统的制鞋产业制程繁杂,从前帮、腰帮、擦胶、贴皮、压皮等层层环节均需投入大量劳力,且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制鞋技术能力,制鞋所使用的部分原料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污染,亦不符合全球日益重视的环保原则。因此,在研发模组化制鞋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构思如何减少设备、电能、人力方面的成本,提升产量、成品品质及设计感,并降低制程中的污染。十年来从构思萌芽,到无数次的实验、试作,再到模型初成,投入的研发金额累积高达上亿,杨董事长的模组化制鞋技术目前终于成熟到可商品化及可进行量产的阶段,新技术将可完全取代传统制鞋制程,达到减少生产机具及操作人力、不使用胶水等可能制程中污染的原料,创造了新的「绿色制程」。

响应政府 回台技术升级

由于先前研发模组化制鞋技术过程不在台湾,杨董事长曾不慎将试作的失败品流出市面,结果立刻遭其他竞争对手仿冒生产上市,令杨董事长心生警惕,市场对智慧财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极可能使他多年辛苦的研发成果随时被掠夺。反观台湾对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在法规制度上较为完善,且台湾在技术及研发上的能量丰沛,政府亦积极推动技术升级转型,希望吸引台商回台投资,为了响应政府政策,同时也希望以新研发的技术带动台湾制鞋产业的发展,因此杨董事长决心将相关研发成果带回台湾,期望以高效率、效能且环保的制鞋技术回台设厂,为传统的制鞋产业注入活水。

目前加来实业所研发的模组化制鞋技术已在台湾及全球20余国取得相关专利,公司亦在工研院协助下,接受经济部之台商回台投资技术升级转型辅导计划及小型企业创新研发计划(SBIR)的辅导服务,杨董事长一方面在台透过政府资源积极提升技术深度、产品功能及衍生附加价值,另一方面因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杨董事长也积极接触可能的外国(包括美国、巴西等)通路合作厂商、创投公司及银行,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及稳定资金来源,期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在台湾看到自己辛勤研发的产品终能开花结果。

创新升级 再创制鞋王国美誉

杨董事长认为,传统的制鞋产业面临大陆及其他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的竞争,除非透过创新及技术升级,很难依循旧有的生产模式继续经营下去。政府提供企业在创新上所需的技术升级转型辅导及奖励,并协助寻找资金来源,确切符合台商回台投资的实际需要,但更希望政府能复制过去在扶持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经验,针对传统产业中具有创新及技术能力的部分,提供有系统的协助。

加来实业在技术创新上才刚迈出成功的一小步,未来也希望在经济部相关技术升级辅导计划的协助下,更进一步提升研发技术,带领台湾重登过去的「制鞋王国」美誉。

(资料来源:经济部投资业务处、投资台湾入口网http://investtaiwan.nat.gov.tw/index.html)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