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大陆内销管理问题解析
- 更新日期:109-09-03
台商大陆内销管理问题解析
文/林永法
前言
台商内销的产品,一般分为工业产品与消费产品两大类。近来众多台商在大陆内销所急欲突破者,则为消费品,亦即是为了公司或个人消费上的满足用的终端产品,因此本文探讨范围限于有形商品的内销通路问题,不含餐饮业、劳务服务业提供的无形商品或服务。
由于大陆经过20余年的经济发展,个人所得已经大幅提高。因此大陆内销市场已是台商在转型升级过程最为专注的话题。但是由于大陆台商长年从事代工外销业务,对于建立大陆内需市场行销管道、拓展内销网络以及品牌行销等缺乏经验。再者大陆幅员广阔,各地发展不均,每个地区消费习惯也不同。台商若想在大陆内需市场取得成功,就必须定位精确,作好管理的基本功,以面对内销市场的各项考验与历练。
进入内销市场的型态选项
台商产品进入大陆内销的方式型态,大致分为代理、经销以及直营等方式。由于代理与经销常容易混用,甚至也有代理经销合并使用之情形,因此需要加以厘清,以免误用而影响权益。
一、 了解代理与经销的差异
代理,是指在销售代理关系中,供货商藉代理商之销售专长将自己之商品销售于市场,而代理商则借以赚取报酬。,双方透过契约约定而满足彼此之需求,该契约于商务上惯称为销售代理契约。
经销,是指在经销契约中,经销商持续地向供货商购买商品,并将商品转售于市场以赚取差额利益;在销售代理契约中,代理商持续地为供货商销售商品于市场以赚取报酬。经销商向供货商购买商品,代理商未向供货商购买商品。因此,基本上可从双方当事人间是否具有买卖关系区分,经销商与供货商间有买卖关系,代理商与供货商间无买卖关系。
二、 慎选代理商或经销商
台商或台湾产品进入大陆市场,如果要自己建立行销通路,所花成本较高,风险也比较大,因此一般初期比较可行的方式,可以采取代理或经销方式建立通路。一般应掌握查证代理商或经销商的项目如下:
(一)基础条件查证:例如经营规模是否相当,有无分支机构,过去是否经营过相关产品的经验,经营者商誉,是否遵守商业道德与社会信用,社会关系与评价,经营者家庭状况,生活习惯,关联性企业情况,目前经营情况等。
(二)资本投入实力:经销商有无充足的资金能够确保市场覆盖率并持续进货,注册资本金额大小、组织形态,银行往来借贷情况,目前财务状况,提供担保及(或)连带保证情况。
(三)营运团队:业务人员素质,培训机制,市场拓销能力,以及顾客关系维护情况、物流配送能力以及处理客诉态度、售后服务能力等。
(四)立地条件:经销商开店的地理位置,商场入驻率,撤店率,交通方便性、停车场、客流量、客流动线、购买力分布、以及人潮情况等,均影响代理商或经销商的成败。
(五)配合度:配合铺货,配合促销,互通市场资讯,遵守价格体系与政策等。
三、 确立拓展通路模式
消费品如果采经销方式拓展通路,有些企业会认为经销商对于本身企业形象的提升以及品牌的养成,仍嫌不足。尤其在拓展经销体系的同时,也需要有直营店的搭配,以便利就近协助经销商。同时为免管区业务重叠,形成争抢客户的情况,因此有些台商会同时运用专卖店以及经销商模式进行布局,此即所谓「两条腿走路」方式,例如在大陆各主要城市建立旗舰店和独立店或店中店,在二、三线城市采用经销商授权方式。尽量避免同一城市又是直营又是经销。
内销管理问题分析
台商在大陆开始转变从事内销时,其业务的思维是要去开疆辟土,攻城略地,直接到市场上与竞争对手抢终端消费者,抢经销商,要靠广大的网络系统以及人脉团队服务客户,而非如外销只要服务好,固定的大客户订单就可源源不绝。因此台商转型内销的真正难题,基本上是因为这种思维的大转变衍生出问题。
因为台商在内销市场上,如未作好管理功课,产品如定位不清楚,则连客户在那里都不清楚,如何能掌握内销的成功要素?因此从管理面来看,台商进入内销市场的管理问题如下:
一、 产品面
台商有两种思维上的盲点,一为将外销订单被取消的库存转作内销,二为根据工厂生产线可以生产的产品,交由业务部门内销。也就是内销的业务部门,是要根据公司既定生产的产品,行销到内销市场上。因此业务部门变成为生产部门的附属,构成对内销业务的绑手绑脚。此情况应该是众多外销转内销的台商所经常发生的问题,可以想见其结果是内销推不动,而且造成亏损累累。
二、 组织和团队面
传统上生产型的组织,以管理厂房车间的材料、机器设备和生产作业人员为主,因此属于小区域的管理,属于静态的管理。而且人员的属性,以人配合机器设备协同工作,因此,工作性质比较制式的标准化作业,用脑筋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但是一旦进入内销市场,团队的工作性质是动态的,面对的问题瞬息万变,团队成员个个都要随时待命拓销市场服务客户,并且没有固定的忙碌时段,因此,两者的工作性质截然不同。尤其客人到访后所遇到的问题,往往需要立即解决给满意的答案,因此客人是不等公司的。由于内销服务的机动性高,这是外销型的组织所应付不来的,因此内销团队需要被授权以应付各种情境的变化,才能争取到客户。这是台商从事内销应该有的思维。
三、 品牌与行销问题
大陆由于幅员广大,各地气候条件以及消费习性多有不同,而且竞争的对手众多,外有世界知名的品牌产品竞争,内有大陆本地企业的产品以及其他台商的产品竞争,因此消费者的选择性高,为了让消费者愿意相信而购买产品,必须作品牌的经营或行销活动,然而大陆的行销活动如果靠电视台广告,其成本预算偏高,而且不一定有效益,因此如何善用多种媒体作行销促销,逐步累积品牌价值,也是外销型台商所要克服的难题。如果不作品牌与促销活动,不仅消费者无意愿购买,可能要找经销商或代理商都有困难,要开直营店找卖场中好的地段都有困难。
四、 找点的立地条件问题
大陆因为内销市场的崛起,商铺的租金费用逐年垫高,形成企业不可承受的重。而且台商产品要走店中店,不仅A级位置难求,大多已经保留给长期配合的大陆企业,因此多只能求其次找BC级地点。因此形成双杀,被租金压垮,或者被冷清的生意压垮。
五、 管理制度问题
生产型企业,车间生产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可以朝八晚五,或者临时申请加班,其工时固定,作息固定。因此可以设定标准化固定的管理制度,作出缺勤管理以及假期管理。然而内销型的企业,业务人员可能在公司内,但多数要以客为尊,依客户的所在而逐水草而居。因此,其管理制度很难采制式管理,因为可能经常碰不到头看不到人,而须利用其他管理技巧取得管理功能,因此两者的管理制度设计本就不同。台商从传统外销生产型管理制度,如果要走内销市场,则通常会犯以生产型管理制度套用在内销型管理制度上,因而难以施展绩效。
六、 物流管理问题
内销生意除了开店要有卖出去的本事外,如果属于资本材的产品,例如冷气机、家具等,还要有如期完整无缺交货的本事,如期交货就要靠物流管理。但是外销型企业因为多数利用就近港口载运出口,在大陆公路运输的距离里程尚不致于造成产品的损伤;然而内销产品,如果不设各地物流中心,而要从生产总部发货,则产品的运输路径长而耗时,而且交货到消费者手上还有安装问题以及修补问题,此与外销型企业所遇问题显然有别。
七、 薪资结构问题
外销生产型企业,一般薪资结构分成基本工资、加班费以及福利等三块,管理较上轨道的台商则可能切割出来绩效奖金。因此,员工的基本收入来自于薪资。然而内销型企业,其业务人员的收入,如果设计成以薪资为主要收入,则将陷入大锅饭理论的漩涡,无法有效激励业务人员的打拼精神。这也是外销与内销有别的例证,在实务上也是台商的直营店业绩不如经销商的原因之一。
八、 人才问题
由于台商20年来在大陆已经练就了外销和生产管理人才,因此熟悉于外销的运作。经过此波转型内销的过程中,才发觉招才不易,产生了人才断层,尤其是台湾式的市场行销人才,到了大陆需要转型升级,配合大区域市场的作业方式才能产生效益。
九、 绩效指标问题
生产型的管理指标不外乎产量与品质交期及成本降低等指标,但是销售型的管理指标则是以业绩及服务为导向,因此,特别强调客户服务的观念与做法,因此客户的客诉都是自己的责任,此与外销型企业烬量把责任往外推者不同。
十、 一店就可获利的错误认知问题
新加入大陆内销市场竞争的台湾业者,往往因为朋友或地方关系,被说服在大陆开店,开了一家店久久不能获利,因而产生与招商者间的纠纷,以为开了一家店就可获利,可是别忘了,一家店应负担的固定成本以及往返两岸的机票费用等太高,很难符合规模经济。因此,新加入的台商,也应该有做好基本功来长期经营的打算,才能获利。
十一、 管理失败的借口问题
台商拓展内销,由于基本功修得不够,因此发生铩羽而归时,通常会怪罪因为大陆经济不景气,影响购买意愿,或大陆国民所得不高因此生意不好,但是有远见的台商应该发现,大陆内需市场动辄数兆人民币,台商自己分不到一杯羹,显然是因为不用心,而非没机会。另外有些会怪罪于大陆地方政府保护主义,银行不愿融资,陆企抢单,三角债问题,恶性竞争,仿冒严重,陆干缺乏忠诚度,代理商经销商缺乏忠诚度,政府法令不公平,税费不公平,租金店面太贵等因素,其实都是似是而非,归根究底都是台商的管理问题。
结论与建议
由于台商在大陆从事内销的转型方兴未艾,但也困难重重,因此建议台商要先做好内销管理的准备,并充分认知内销的管理制度心态和管理技巧,应该有别于外销的生产导向。对于已经在大陆行之有年的台商,建议千万不要把外销当内销,把外销的思维带进内销,让内销归内销,作好内销的各项管理工作,并且千万要产销分工,不要让内销跟著工厂走,而要反过来让内销领著工厂走,因为这些观念和作法的突破,可避开上述内销的管理盲点,大陆庞大的内销市场,台商怎可能缺席。
(本文作者为三泰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海基会台商财经法律顾问)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