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专访温州台商协会许灿欣会长

  • 更新日期:109-09-03

专访温州台商协会许灿欣会长

文/林安妮


一提到温州,不少人会立刻联想到名噪一时的温州炒房团,以及经商手腕甚高的温州商人。在温州一待就是10余年的温州台商协会会长许灿欣就形容,温洲人敢拚、敢做、敢闯,做生意也特别认真,尤其懂得团结力量大,不时透过集资来为个人创造成倍的财富。他笑说,温州人爱打拚的性格,其实和台湾人有些相似。

去年10月才刚接掌温州台协的许灿欣,一直到现在,都还在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打拚:27岁那年,许灿欣在台南永康工业区创立了泰阳光学,1988年他首度前往印尼投资,1997年后再转进浙江温州。在他的眼中,比别人更努力工作,是事业成功的不二法门,也因此,他常说,「当人家在休息时,你可以想想,公司要怎样经营,才能更有效率;当别人在睡午觉时,你也可以少睡个十分钟,早点起来工作。」

铁人般的纪律,造就许灿欣在大陆的眼镜事业蒸蒸日上,过去专做欧美外销生意的他,在历经过去一整年的布局后,今年正式跨足大陆内需市场。今年4月,他成功与大陆知名童装服饰品牌「红黄蓝」跨业合作,推出儿童专用的太阳眼镜,一举扩大事业版图。

对他来说,大陆内需市场虽是商机庞大,却像是山里藏著黄金,想要顺利挖掘,必须要有过人的耐力以及独到的眼光,才能找到一条对的路径,再造事业春天。他也说,在制造业台商升级转型过程中,台协将发挥关键性的平台作用,「透过商会对商会的平台,有机会造就台商圈内以及与陆资企业的合作,这也是一种团结力量大。」

人生首份事业         工作认真唯一信条

大陆台商百百种,但鲜少有台商像许灿欣这般从一而终,这辈子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把眼镜做好。在入行前,许灿欣对眼镜所知很单纯、也很有限,他回忆,退伍前夕,他对人生有些徬徨,正当他苦思未来的生涯规划时,他偶然从报上读到「台湾是眼镜王国」的报导,当时他想,既然台湾是眼镜王国,想必这是一门相当有前景的生意,于是他没多想,退伍后立即花了1个半月时间,到美国展跑透透,展开了他的请益之旅。

许灿欣说,美国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作入行前的市场调查,不仅要熟悉供应链,还要征询同行的前辈、友人对他的入行建议。他表示,在美国跑了1个半月,让他信心大振,他深觉「眼镜」的确是一门可做的行业,在决定好创业领域后,他剩下要考虑的就是,该留在美国,还是返回台湾创业。

他指出,当年有不少台湾留学生在美国念完书,就直接在当地创业贩售台湾产品,他认为,直接在客户端开门做生意,也是创业的可行之道。不过,仔细思量后,他寻思在台湾创业,同样的投入成本,可以带来更高的利润回报,再加上台湾政府鼓励年青人创业,对于一些没有经济基础的年青人,均乐于提供就业贷款,于是坚定了他在台湾创业的想法。

许灿欣出身台南,他的「起家」公司,理所当然也就设在台南境内的永康工业区内,一直到今天,他的台湾公司与生产线都还持续运作。许灿欣创业的那一年正是1984、1985年间,那时台湾工资便宜,加上弱势的新台币汇率政策有助出口产业对外争取订单,许灿欣和他同一辈的不少年轻老板,很快就靠著苦干实干,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8年,台湾的投资成本开始水涨船高,为了扩大事业版图,许灿欣毅然决然前往印尼开设分厂。直到1997年,印尼出现排华浪潮,加上当时亚洲正逢金融风暴肆虐,他的投资目光才望向中国大陆。许灿欣指出,早些年他也曾经到广东做投资考察,可惜那时当地的产业供应链还不够成熟,等到日后几年,他又陆续看了广州、厦门与温州等地,并认为温州的轻工业基础甚佳,有助拓展他的眼镜事业。

接掌温州台协      大力推动两岸交流

温州位在浙江,一向就是以轻工业、五金行业发达而著称,目前温州台协约有1百多位会员,多是利用当地轻工业发达以及产业聚落完整等特色,进而发展出皮革、眼镜、汽车零配件等相关事业。他也说,有别于大陆其他城市,在温州还有一批专门做「三角贸易」的台商,这些台商不直接投入产品制造,而是以采购为主,再对外展销。

温州台协创立于2001年10月15日,许灿欣在去年10月接棒成为第6届会长。许灿欣笑说,他上任后有三件大事要办,一是加强服务台商,不论会员在当地遭遇经商或是生活上困难,台协均乐于提供服务;第二是加强推动台湾与温州两地交流,过去温州台协成功推动阿里山与温州雁荡山结为姊妹山,目前温州台协正大力推动第二届两岸琦君文学奖。(琦君女士是两岸极具名望的散文家,她出生于温州永嘉县,知名作品包括了故乡的桂花雨、橘子红了等。)

第三件大事则是协助会员升级转型,许灿欣表示,这几年欧美等台商传统出口地,都遭逢经济不景气,在买气有限情况下,不少台商都有意转做大陆内销。他坦言,升级转型做内销不是一蹴可几的事,为了减轻台商转做内销的压力与急迫感,温州台协近期已陆续邀请台湾专业的企管顾问公司前来为台商把脉。

维持两地生产      不怕订单被抢跑

许灿欣旗下的泰阳光学在两岸均作投资布局,目前温州厂约维持350多名人力,台南厂则有50多名员工。对当年不少因台湾投资成本高攀而外移的传统制造业台商而言,不少人多半是结束在台湾的工厂,再整体外移到大陆去,不过,念旧的许灿欣迄今仍维持在台南的生产线,「我的员工,当年一路随我创业,我在台南,他们就在台南,后来还随我到印尼、温州去,我对员工有道义责任。」

许灿欣坦言,台湾的人工贵,若是结束台湾生产线,对他来说,是最有利的,不过,人生在世,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员工以及员工眷属的福利,也要帮忙想,「台南厂有很多员工,都跟了我很久,像是台南厂的厂长,就一路从我创业跟到现在。」为了因应台湾较高工资,许灿欣也特意为台南厂添购不少自动化设备,以便节省人力。

在大陆经商,不少台商最担忧员工遭挖角,或是员工带著客户名单与技术一同「叛逃」,但是在过去6、7年间,许灿欣却主动协助了6名泰阳员工在外创业,每每只要有员工打算辞职,表明打算外出创业,许灿欣不仅不恼怒,还会主动问员工,「我能为你作点什么?」过去几年,许灿欣不仅提供创业资金,甚至连客户订单也可大方转到员工厂底下,以协助员工创业工厂尽快稳定。

他解释,有外出创业想法的员工,代表具备企图心,这些有企图心的员工在外创业,若是能结成合作伙伴,不仅能解决一部份因大陆缺工潮造成有订单却做不来的窘境,也代表本厂的枝繁叶茂。问他担不担心员工外出创业最终会抢走客户订单,他笑说,「如果订单真得被抢走,那就表示我应该要好好检讨,为何我的订单会被抢走,是不是我的成本管控还不够?还是我的服务不够好?」

抢攻大陆内销          温州台协乐做平台

泰阳光学创立迄今,主要承做欧美市场订单,不过,这几年欧美市况差,泰阳则将市场目光转移到了大陆内需市场。今年4月,泰阳成功结合大陆知名童装品牌「红黄蓝」,推出儿童专用的太阳眼镜,为泰阳转战大陆内需市场跨出了一大步。

他指出,对不少出口型台商来说,做大陆内需市场生意有机会拉高产品单价,加上大陆顶级消费族群不断扩大,「欧美客人买不起的东西,在大陆都消费得起。」举例而言,不少欧美连锁百货在对外采购时,常会设定产品采购上限,太贵的产品往往就难以上架,不过,在大陆的百货卖场,则经常存在「上不封顶」的无上限采购现象。

不过,对以往专做出口市场的台商来说,要转做内需市场的最大挑战,莫过于「通路」,他表示,「没有通路,东西做得再好,也卖不出去。」此外,内外销市场口味不同,如何对准大陆内需消费者的脾胃,也是一大挑战,以太阳眼镜来说,很多大陆消费者更能接受比欧美前卫的产品,这时就要特别针对本地需求,做到客制化。

他也认为,在协助台商升级转型上,台协将可扮演绝佳的平台角色,绝对会比台商单打独斗好。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