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马总统执政四周年两岸关系发展成果

  • 更新日期:109-09-03

马总统执政四周年两岸关系发展成果

文/编辑部


5月20日是马总统第一任期结束,第二任期开始,回顾马总统执政这4年来,台湾遭遇了国际经济情势的剧烈变化,包括美国次级房贷风暴及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美的消费市场萎缩,连带使亚洲各国出口欧美的金额锐减,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面对无法操之在我的外在环境变化,马总统及政府相关单位一方面推出扩大内需方案以振兴经济,另一方面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让台湾能善用大陆的经济成长动能,成为自身经济发展的助力。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台湾才能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所受冲击最小,并且复苏最快。

依据历次媒体民意调查,这4年来马政府最令国人肯定的莫过于两岸关系发展,连美国欧巴马总统都赞扬ECFA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本刊编辑部整理马总统执政四周年两岸关系发展成果。

两岸定位

依照陆委会历次的民意调查结果,两岸维持现状为绝大多数台湾民众的意愿。马总统执政4年来,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现状,秉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原则,积极改善两岸关系,使台湾海峡从过去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迈向现在的和平广场,现在的两岸关系是60年来最好的时刻。

两岸恢复协商

马总统于2008年5月20日就职后,5月26日提名江丙坤与高孔廉担任海基会正副董事长,6月13日海基会就与大陆海协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举行第一次「江陈会谈」,签署周末包机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为两岸直航与大陆观光客来台拉开序幕,迄今两会已经举行过7次会谈,签署16项协议。

两岸协商成果

现在两岸海空直航、大陆观光客来台、食品安全、金融、邮政、司法互助、农产品检验检疫、渔船劳务、标准计量检验认证、ECFA、智慧财产权保障、医药卫生合作、核电安全合作协议都已经相继实施,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纪元。

有关两岸直航的效益,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指出,两岸直航自刚开始的每周36班次,到现在每周558班以上,成长非常迅速,为两岸打造合适环境,方便双方人流、物流、金流、资讯流、技术流,不但缩短两岸人民的地理距离,也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方便企业布局两岸,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有关大陆观光客来台的效益,根据海基会江董事长表示,2011年来台观光大陆旅客达128.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成长8.2%。若再加上其他专业交流来台人士共达172.7万人次。自政府于2008年7月开放大陆人民直接来台观光截至 2011年12月底止,粗估已为我观光相关产业带来超过50.59亿美元的观光收益,而观光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包括航空、旅馆、餐饮、交通、土特产等,带来的商机更大。而台湾旅馆业因为大陆观光客来台而投入新建或更新改善观光旅馆的投资高达1,808亿新台币。

2010年6月28日大陆旅客来台自由行(大陆称「个人游」)正式启动,初期仅限北京、上海、厦门3个试点城市。今年将新增10个试点城市,第一阶段于4月28日开放天津、重庆、南京、广州、杭州及成都等6个城市;第二阶段再开放济南、西安、福州、深圳等4个城市,相信将为台湾带来更多的大陆观光客。

有关ECFA的效益,2010年6月29日两会签署ECFA后,2011年1月1日ECFA早期收获开始实施,在539项列入早期收会计画产品中,有76项产品实施零关税。至去年12月底止,台湾出口大陆适用优惠关税的产品累计41.21亿美元,节省关税1.2亿美元。2012年1月1日,零关税项目扩增为509项,累计至今年3月,台湾出口大陆适用优惠关税的产品58.9亿美元,节省关税2.3亿美元。

除了关税的减让外,ECFA亦包含服务业的相互开放与相互准入,如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的相互准入,会计审计、医院、电影、电脑服务、专业设计、会议等服务业的市场开放,更使两岸服务业的交流合作更上一层楼。

 两岸协商展望

未来ECFA后续的「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保」、「争端解决」四大协议,以及「海关合作」、「产业合作」等「经济合作」陆续协商完成后,为台湾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将会更大。

今年上半年在台湾举行的第八次「江陈会谈」,双方积极争取签署「投保」与「海关合作」协议,这两项协议若能完成签署,将为台商投资权益提供制度性保障,也使两岸海关能积极合作,杜绝走私犯罪,保障民众权益。

两岸产业合作

除了两岸协议之外,双方也积极进行产业合作, 2008年12月两岸搭桥专案正式启动,已办理通讯等17项产业共计36场次两岸交流会议,促成两岸约1,500家企业进行交流合作。产业搭桥会议不仅提供业界有效率的沟通平台,也畅通两岸的沟通管道,并且开创两岸企业形成策略伙伴合作关系,共创商机。

2011年10月20日海基、海协两会在天津举行第七次会谈。双方就产业合作愿景、目标及合作项目达成共同意见,选定LED照明、无线城市、低温物流、TFT-LCD和电动汽车等5项产业作为先期合作项目,并将继续优先在双方的重点发展产业中选择合作项目。两岸产业若能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开创蓝海,创新品牌,避免重复投资,共同进军世界,必能提升双方产业的竞争力。

陆资来台

政府于2009年6月30首次公告「大陆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准许大陆人民来台投资制造业64项、服务业28项(细项129项)、公共建设11项。2010年3月2日第二波再开放42项。2010年5月20日两岸签署金融合作协议后,再开放银行、证券、期货等12项。

2012年3月30日第三波再开放制造业115项、服务业23项、公共建设23项,合计共开放制造业204项(开放比例96.68%)、服务业161项(开放比例50.95%)、公共建设43项(开放比例66.78%)。截至2012年3月止,投审会共核准237件,金额2亿7,929万6千美元。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陆资来台可以为台湾经济成长注入动能并雇用台湾劳工。举例而言,截至2011年12月底止,陆资在台投资事业已雇用我国员工人数计约5,189人,显示其提供许多台湾劳工就业机会。

两岸和平红利

两岸关系改善后,我们看到台湾拓展国际活动空间,包括台北市主办「国际花卉博览会」与「听障奥运会」、高雄市举办「世界运动会」等大型国际活动;成功参加了「世界卫生大会」(WHA),并加入「政府采购协定」(GPA);台湾在日本札幌、德国法兰克福新设办事处等。同时持中华民国护照得到全世界126个国家及地区免签证待遇。

在提升对外经济合作方面,2010年11月4日与义大利签署智慧财产权瞭解备忘录;同年12月24日与法国签署避免所得税双重课税及防杜逃税协定;2011年8月1日与印度签署「关务互助协定」;2011年9月22日与日本签署「有关投资自由化、促进及保护合作协议」; 2011年9月24日与斯洛伐克签署租税协定;与新加坡展开经济伙伴协议(ASTEP)之协商;与纽西兰针对经济合作协议(ECA)进行共同研究;2011年12月与瑞士签署避免双重课税协定,这些都是台湾拓展国际经贸活动空间的实例。

2011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表「2011年世界竞争力」调查,台湾名列全球第6、亚洲第3,这是台湾参与评鉴17年以来表现最好的一次,其中台湾表现最亮眼的部份为「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就业」四项都与两岸关系改善有关,这些都是两岸关系改善后,所获得的和平红利。

东北亚黄金航圈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松山机场与韩国首尔金浦机场4月30日举行首航典礼,加上2010年6月14日、同年10月31日松山机场与上海虹桥机场、日本羽田机场展开对飞,马总统「东北亚黄金航圈」的政见,在第一任期即将结束前就已经实现,不但为松山机场的未来发展,也为台湾成为东亚航运枢纽,奠定坚实基础。

两岸关系展望

马总统执政这4年,两岸关系发展得到全球肯定,也为台湾拓展国际活动空间,更为台湾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在马总统第一任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第二任期的两岸关系势必更为和平稳定、双方互信更加累积、两岸已签16项协议可以顺利执行并更加充实,后续议题得以持续协商并更加广泛,经济合作更可迈向大步,发挥优势互补效益,为两岸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