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总统就职后之台湾经济展望
- 更新日期:109-09-03
520总统就职后之台湾经济展望
文/林祖嘉、谭瑾瑜
马英九总统即将在5月20日展开他第二任总统任期。回顾4年前众人对于马总统的期望,即是期待一个廉能政府能够振兴台湾经济,并使台湾民众分享成长果实。第一任虽然历经全球金融风暴冲击,然而台湾经济仍然迅速回升至2010年的10.72%及2011年的4.04%,平均每人GDP也于2011年突破2万美元(20,139美元)。持平而论,台湾经济在国际经济情势动荡中安然度过,并通过初步的试炼,做到了马总统在竞选文宣中提到第一任积极的「拨乱反正」的目标。展望第二任,在目前国会席次过半,国民党完全执政的优势下,我们期待马总统「大刀阔斧」的改革,希望能让台湾的体质得以「脱胎换骨」。
积极洽签FTA,拓展国际经贸空间
检视台湾经济体质,台湾是小型开放经济体,对外贸易是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动能之一;市场规模小,无法只靠国内市场涵养企业与吸引外资进驻。因此,台湾必须与世界接轨,才能维系成长动能,而马总统提出的「创新开放,让世界走进台湾;接轨国际,让台湾走向世界」,则是一个相当正确的做法。换言之,我们期待继两岸签署两岸经济协议(ECFA)之后,台湾能致力拓展国际经贸空间,使台湾不仅进军中国大陆市场,更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成为贸易自由化世界的一员。
两岸签署ECFA之后,不但两岸经贸关系大为改善,许多国家也愿意与台湾洽谈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ECFA生效后,2010年8月台湾与新加坡便宣布洽谈台星经济伙伴协议(ASTEP);欧洲议会在2011年5月,主动通过建议案,建议欧盟执委会尽速与台湾洽签FTA;2012年初,纽西兰也开始与台湾共同研究洽谈台纽自由贸易协议(ECA),而菲律宾、印尼、印度与香港也同时表达有兴趣与台湾洽签FTA。
此外,2009年美国加入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之后,参与TPP谈判的国家迅速拓展,除了原始的纽西兰、新加坡、智利、汶莱等四国及美国之外,澳洲、秘鲁、越南、马来西亚等四国亦参与谈判,日本也在2011年11月APEC领袖会议中,正式宣布加入TPP谈判,使得TPP将成为举足轻重的亚太区域组织,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经贸组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促进我国融入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积极推动参与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是台湾未来重要政经战略,马总统已经将「加入TPP」做为「活力经济」的开放布局施政主轴政策,并表示我国将在未来10年内加入TPP,然而若欲加快参与TPP,应当规划加入TPP之进程,加速调整我国有必要修正之法规,以利与TPP会员国协商,我们建议政府在1年内完成所有需要修改的相关法条规章的盘点,并在3年内完成主要法条的修改,提出申请加入TPP;6至7年内完成与所有TPP会员国的协商,正式成为TPP会员。
此外,台湾要加入经贸组织或是洽签FTA,除了了解外界对于与台湾洽签FTA的态度及积极与各国表达台湾的态度之外,对内也需要有一番作为。首先,台湾要有大幅开放市场的准备,并减缓三级产业可能面临的冲击;第二,台湾必须尽速研拟洽签FTA时,台湾产业开放的谈判原则;第三,政府必须检视国内法规并进一步松绑,加速经贸制度的变革,才能顺利在洽签FTA的同时,与国际制度接轨。
加速ECFA后续协商,深化两岸产业合作
马总统连任后,未来4年可以确立两岸政策不变,两岸关系将承袭过去4年的里念,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台海现状,而两岸经贸政策,也将继续以开放布局为主轴,换言之,两岸关系对台湾经济有利,是台湾走出去的基础,两岸关系及两岸经贸的稳定,将是政府实践黄金十年政见的基石。
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地区,也是台商投资的重要基地,在国际经济情势不佳的情况下,中国大陆将以扩大内需成长的方式因应外需成长趋缓,两岸经贸对于台湾的重要性更加重要。台湾应把握并参与中国大陆产业升级改造以及扩大内需市场的机运,转攻大陆内需市场运用大陆成为台湾的生产基地及消费市场,促进台湾出口成长。
马总统在第一任任期中,不但恢复两会会谈,也在六个月内达成两岸直航,更重要的是,2010年6月29日,两会签署了ECFA,让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然而,ECFA只是一个架构协议,货品贸易早收清单中,大陆对台湾开放539项,台湾对大陆开放267项货品,仍只是8,000多项货品中的一小部分,而台湾亦希望透过ECFA拓展大陆服务业市场。因此,展望未来,在中韩FTA、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已经开始进行协商之际,政府应当不以ECFA的早收清单成效自满,而应当加快其后续协商脚步,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完成签署,并透过签署两岸货品贸易协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与争端解决协议等,延续早收清单提振台湾经济的成效。对于较敏感的商品,或是在台湾较弱势的产业,则采取延长降税时程的方式,让这些弱势产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转型。
另外在经济合作方面,两岸搭桥计划已经为两岸产业合作做好第一步媒合的工作,两岸应当持续促进两岸产业合作,共同发展新兴产业及服务业,带动商机。举例而言,台湾正在推动的六大新兴产业、四大智慧型产业及十大重点服务业,与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产业有许多共通点,可以加以合作,利用已有的两岸产业与技术合作平台—搭桥专案,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电动车及LED照明等新兴产业,与大陆合作完善产业链,带动两岸新能源产业的商机。另外在服务业方面,制造业台商在中国大陆已有一定的规模,生产性服务业若能进军中国大陆市场,不但可以支应协助制造业台商的需求,本身亦可以拓展市场而壮大,而结合中国大陆潜在市场及台湾的服务品质之下,两岸服务业将可以进一步升级,服务业品质也可以一同提升。
创造就业机会,均衡所得分配
台湾经济虽然在国际复苏曙光未明之下有了转机,然而不可讳言的是,台湾10年来无论是受雇人员、产业主、或是拥有财产或地产的人,这10年间所得收入都呈现下降趋势,而消费支出却一直增加。台湾每户平均可支配所得,2000年至2010年少了2,092元,但同期间每户消费支出却增加近4万元,以上班族经常性薪资为例,同期间内增加2,318元,涨幅为6.83%,然而同期间物价上涨幅度为9.8%,物价上涨幅度大于经常性薪资,使得实质薪资在10年内呈现负成长,而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结果,当然会觉得生活愈过愈拮据,以致于会有经济复苏、人民无感的感觉。
授薪阶级长期薪资未涨,薪资赶不上物价,将会使中产阶级减少,恐有拉大贫富差距的隐忧。此外,薪资不涨,上班族逐渐缩减消费支出,国内内需市场萎缩,将会影响到企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当薪资不够养家生子,低收入族群扩增,将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增加社会负担,拖垮社会福利制度。
因此,在近日油电反应正常物价之际,政府在促进产业发展给予奖励优惠之余,亦应设计制度,提供鼓励企业调薪的诱因,将盈余回馈给员工,提高授薪阶级的薪资,进一步均衡国内所得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将经济成长及企业盈余回馈给社会大众。
政府除了运用社会福利制度照顾弱势族群之外,政府应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减少低所得分配族群,提供中低收入家庭的就业机会,降低所得分配恶化的状况。政府可以加速发展「可提供更多非技术性工人就业机会」的产业,举例而言,发展观光产业可以创造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馆业、清洁服务业等工作机会,台湾已经扩大大陆观光客来台观光,如果可以进一步积极到大陆各省举办台湾旅展,争取更多陆客来台自由行,并开放更多大陆省、市的试点申请,若能争取大陆一年十分之一的出国旅游人口来台观光,台湾一年将有500万名陆客来台旅游,观光旅游业一旦蓬勃发展,便可以创造许多就业机会。
此外,台湾人口老化严重,对于老人的居家护理、长期照护的需求很大,台湾护士薪资长期偏低,留不住人才,除了应当调整薪资及给予合理的轮休制度之外,台湾可推动「护佐」制度,训练中年失业者转任照护及看护,在发展台湾的长期照护产业以兹因应老人社会之外,亦可同步创造就业机会。
结语
马总统在第一任的任期内,已经成功地将台湾经济调整至积极开放的正确方向,并与台湾最重要的贸易地区—大陆洽签ECFA。第二任若能接续其积极开放方向,以积极与各国洽签FTA方式扩展国际经贸空间,并透过完成ECFA后续协议,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台湾将可以发挥小型开放经济体的特性,充分运用全球自由化,拓展商机。而政府若能进一步将经济成长的果实,透过创造就业机会及均衡所得分配的政策分享给全民,则台湾经济体质将进一步健全,而能维系台湾经济的永续成长,创造台湾的「黄金十年」。
(本文作者为林祖嘉系政治大学经济系特聘教授、谭瑾瑜系国政基金会科技经济组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