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从大陆「两会」看两岸商机

  • 更新日期:109-09-03

从大陆「两会」看两岸商机

文/李孟洲

2012年大陆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于3月上半月在北京举行。笔者到现场作全程采访,所高度关注的课题之一,是两岸经贸发展导向,及其所带动的两岸商机。事后总的感觉是,两岸经贸及商务交流合作事务,已因本次大陆两会而加热升温。且相关的交流合作重点,亦已明朗化。

对台经贸 3个关键词语

本次两会在这方面的第一场重头戏,是 3月5日上午,大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人大开幕式之提出「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中论述两岸关系发展的段落,虽只有 3百字左右,但重点很清晰,特别是在经贸方面,出现几个关键词语,其在该报告中出现的顺序如下:

一、金融:该报告指出,要全面深化经济「金融」合作。

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即 ECFA之大陆称法):该报告表明,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商谈取得新进展。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该报告说到,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该报告另外强调了,要增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意基础,拓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唯无论如何,上述三大关键词语,具体地展现了大陆方面规划的两岸经贸发展方向,颇值得人们深入探究。其中,金融一项最有新意。

综看温家宝在本次两会中的两岸论述,可以发现,两岸金融合作事项在其中占有非常高的份量。如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讲经济合作,且特别联结到金融合作。如前所述。还有,在 3月14日,两会闭幕时的记者会上,温家宝再度特别深入地论述了两岸金融合作。 他在这场记者会上说,两岸的金融合作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包括推进银行货币结算体系的合作,及鼓励两岸银行互相参股,使金融发挥其支持经贸发展的作用。此乃本次两会过程里,温家宝两岸相关论述中说得最具体的事项。

金融交流是「新亮点」

由此看来,两岸金融交流,将是今年大陆对台工作的「新亮点」。若双方在这方面沟通良好,则今年两岸金融交流事务,将突破瓶颈,而出现大步进展。这将给台资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最重要的是,广大大陆台商过去颇为困扰的「融资难」问题,可望因此而得以显著缓解。更何况,大陆台商目前正在转型升级,对融资的需求是空前之高,因而两岸金融交流的

加速发展,对大陆台商之脱胎换骨、重新出发,可说是一场「及时雨」。而笔者在采访两会过程中,甚至从相关讯息联想起,大陆台商团体亦可趁此热潮,争取集资设立金融机构,以扩大自身的金融资源。

唯仍让人留下「悬念」的,是两会会期中,中国人民银行在记者会上,对洽签中的「两岸货币清算协议」之讲法,似有些不确定。当时是台湾记者问起人民银行对该协议的

态度,而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的回答,是强调目前两岸双方已有方便的货币清算渠道,包括通过港澳清算、通过代理行清算等。她虽也说到,未来可以研究进一步密切两岸货币清算关系,但她对两岸货币清算协议之签署,则未直接回应,也未置可否。显示这件事还有待双方金融当局,作积极的相互沟通和协调。但其暂不会影响今年两岸金融业务交流之发展进程。

ECFA后续协议值得期待

金融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两岸经贸事项,是 ECFA后续协议的洽签。所说的后续协议,主要是两岸投资保障协议、两岸货品贸易协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等,已是众所周知。关于这方面,从本次大陆两会的论述方向看来,今年的进展颇能令人期待。如温家宝所说「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后续商谈取得新进展」,其语气颇为坚决和明确。且他在这次两会结束时记者会上,还直接用英文字母说出「 ECFA」的名词,而不是以惯常用的中文名词来称呼,这在台湾人耳中听来,似乎较有「亲切感」。因 ECFA是台湾方面的惯称。若用中文称法,则双方尚有「架构协议」与「框架协议」用词的差异。要是两岸都惯称 ECFA,那就没差别了。

另外联想起,今年是大陆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因而可以合理推估,大陆当局今年会积极促成两岸 ECFA完成基本建构,使其这方面的「政绩总结」,得以「划下圆满的句点」。相关的具体动态,起码会促成两岸投保协议的签署,并对两岸贸易货品相互减免关税,及对两岸服务业相互开放进驻展业,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而不会仅止于现有的「早期收获清单」。这是台湾工商界的利多消息。更扩大来看, ECFA的深化(建构化),将带动两岸产业合作的全面开展。目前两岸双方已就此,选定冷链(新鲜食品之物流配送链)、无线城市、面板、 LED照明、电动汽车等类项,作为两岸产业合作的第一波重点。而合作的取向,根据笔者这次在北京所访问的大陆对台智库人士之说法,是要推动一种新型的两岸合作模式,包括研发创新与产销模式创新,甚至要进一步导引到两岸产业分工,及相应的双边相互投资。换言之,未来的两岸产业合作,将超越传统台商投资的「以资金技术投入来换取市场空间」的模式。此一动向,也将显著改变两岸经贸及商务往来的样态。

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课题,在本次两会的对台论述中,份量也不小。除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有提到它之外,大陆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也向采访两会的台湾媒体宣布,今年国台办组织的两岸联合采访,主题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还有,福建省的地方领导,更在两会场子上,大力宣传海西对台交流「先试先行」举措,包括平潭岛对台大幅开放及招揽台湾人才等规划。

从两岸经贸的角度看,海西是这次两会中,能见度最高的区块。也显示海西是今年大陆对台经贸发展布局的重心。但海西未来是否真能一马当先,成为大陆各地对台经贸的「排头兵」,还要看它的软硬体建设发展,及其在两岸总体经贸合作架构中的定位。

GDP「质变」下的两岸合作

若把眼光放大到两岸课题以外,则可发现本次两会的宏观经济论述,也蕴含著诸多影响两岸经贸发展的因素。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大陆当局在本次两会中宣布,今年大陆 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增率,从往年的 8%降低为 7.5%。虽只有 0.5个百分点的落差,却凸显了大

陆当局不再千方百计力拼「保 8」的决策思维。

这也是大陆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质变」,表示大陆当局在面对国内外经济新挑战情况下,开始务实处理经济增长问题,不再一昧「求快」,转而以「求好」为重,也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因而未来大陆经济的重头戏,是转型升级,而非高速增长。尽管今年 GDP的实际增长率,仍很有可能显著超过 7.5%的预设目标,甚至高于 8%,但很难到达 2011年实际增长 9.2%的

水平,更遑论 2010年之实际增长 10.4%。在可见的未来,超过 10%的高速增长,重现于大陆的机率显然偏低了。

对台湾方面来说,大陆 G D P增长率的降低,会带来压力,但也会衍生另类的机遇。所谓压力,是指大陆总体经济的「增量」少了,市场扩张力道也会跟著降低,而争抢大陆内需

市场的中外厂商并未减少,这就会使当地市场竞争态势,出现「三头牛争著吃只够两头牛吃的草」之情况。竞争力较差的台湾产品,会趋于边缘化。而台湾总体经济增长率,也有相应下挫的倾向。

但若换另一个角度来看,情况会大大不同。即看到当前大陆,正面对著经济增长率降低的考验,可能会更加重视台湾的作用,而期 盼扩大引进台湾优质的产销资源,来加速大陆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增强大陆对抗内外经济波动的能力。这样会提升两岸经贸发展的动能,也将给台湾工商界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两岸联手对抗国际经济危机,乃是双方提倡多年的概念,它在今年,会有很大的落实空

间。因两岸已签署了 ECFA,更有条件进行这方面的合作。也许在今年的 ECFA后续协议洽签过程中,双方会考量共同对抗国际经济风暴的需要,而以新思维来安排双边贸易货品的相互关税减免,及对服务业的相互开放。如能因此而使台湾的优质产销资源,包括物料、设备、技术、创意等,得以被大陆市场优先引用,则其将显著助益大陆经济的转型升级,当然也会给台湾工商界带来相当大的利益。

掌握消费内需扩大之契机

当前的新形势下,还有一项商机是值得台湾工商界大力掌握的,就是大陆消费内需市场今年一定会加速发展。因为大陆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成效指标,是消费内需能否显著地提振起来。消费内需若能起来,就能抵销当前国际经济波动所造成的「外需减缓」之冲击。否则,外需不振了,内需又起不来,那今年大陆的 GDP增长率就会很「看衰」,可能连 7.5%都达不到。

而在内需之中,投资内需今年会比较保守,因为大陆当局已不愿再过度动用扩大投资手段来拉拔 GDP增长率。相对上,消费内需之扩张,是目前最有发挥空间,也最无争议的政策

手段。

此乃本次两会的重量级议题。如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 2012年主要任务时,一开头就说,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与会人士对此一方针,当然没有疑问,而且对「如何扩大」的问题,纷纷出谋献策。其中最「劲爆」的,是有位人大代表提案建议,当局拿出国企两年的利润,来向全民发放消费券,可发放金额合计 4兆元人民币,给 13亿人分,平均每人可得 3千元,合台币接近 1万5千元。

而大陆政府各部门,也在两会期间提出一系列的扩大消费内需方针,包括减税、扩大消费性金融等。其中,发改委主任张平用了一组简单易懂的概念来表述,就是说政策上要让老百姓「有钱消费,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方便消费,放心消费」。这话让人印象深刻。总的看来,今年会是大陆空前的「力挺消费」之年,台商一定要掌握契机,在大陆消费内需市场站稳脚跟,或扩大市场占有率。必要时应采用突出的行销手段,如消费贷款、高效物流、台湾旅游抽奖、异业结盟等,以站上市场的制高点。而我政府今年亦应将此作为两岸经贸政策的重点,以大力辅导台湾厂商及大陆台商抢攻大陆消费内需市场。此自不在话下。

(本文作者为投资中国信息网社长,海基会顾问)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