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布局 创造辉煌 2012:迎接两岸大未来
- 更新日期:109-09-03
台商布局 创造辉煌
2012:迎接两岸大未来
文/丁鲲华
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整体环境息息相关。过去20多年来,台资企业在大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固然是台商本身具有勤奋坚毅、积极打拚的传统精神,但其本身善用语言和文化优势,配合大陆经济环境的开放,充分融入大陆社会,更是成功的主要关键。然而企业经营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陆政府面对低迷的国际景气以及内部经济结构调整,除4万亿人民币的量化宽松政策外,不得不在短期内连续采取结构性的重大调整措施,无论是劳动三法的实施,出口退税的降低与取消,以及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等,都使企业运营成本大幅跃升,特别是以外销出口为主的台资企业若来不及应变,多年累积的优势将毁于一旦。有鉴于此,「台企联」与各地台商协会同心协力,一方面向大陆政府争取税费减让空间与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也针对艰困台资企业的合并、转型升级、品牌建立与销售通路开拓提供具体协助,期能使多数台资企业顺利度过惊涛骇浪的考验。
内忧外患重创大陆台资企业
讵料2011年下半年又爆发欧债危机,而且因彼此环环相扣,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迄今相关各国仍在协商处理,尚无定论。以制造出口为导向的大陆台资企业刚从上一波全球市场紧缩中喘过气来,又因欧美市场连遭打击,消费意愿降低,造成订单锐减、业务低迷,加上人民币升值,经营利润更趋微薄;而以内销为主的台资企业也不好过,虽然大陆原物料成本略有下降,但因绝大部份原材料需以现金购买,在市况迟缓、销售款回流时间拉长的情况下,只得缩小营业规模,以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的困扰。而全面性的招工困难,以及节能环保的投入成本高涨,也成为台资企业普遍面对的难题。单以劳动成本来看,近年来大陆企业员工薪资平均年增幅近20%,加上应缴纳的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险、生育险、失业险及住房公积金),合计增幅达30%左右,对用工量较大的生产企业及服务业而言,几乎已是不可承受之重,如何积极调整体质,开创全新营运模式,以因应市场变化,加强竞争力,正是台资企业眼下最迫切的课题。而大陆政府针对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今年虽可能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强对中、小及微型企业贷款,但一般台资企业因实质可抵押资产偏低,受惠范围有限,如何协商突破,也有待两岸相关部门集思广益。台商应善用大陆「十二五
规划」长远布局
于此同时,大陆政府已自2011年第三季开始推动「十二五规划」方案,今年更进入深化与执行阶段,期望在5年内加速完成内需型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厚植长期发展根基。「十二五规划」正是大陆台资企业了解大陆经济政策、掌握产业与市场发展趋势最主要的参考指标,依此进行企业发展规划和布局,不但可以避免错误投资,更可及时享受政府相关的优惠政策。研析「十二五规划」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出大陆未来经济发展的8个主要方向:一、以内需型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过去大陆以发展外贸与出口产业带动经济快速成长的做法将有所调整,改以刺激内在消费需求的增加,有效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鼓励具有增强创新能力的产业:大陆政府将更强调研究创新,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三、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四、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几年大陆各地区、省市政府为追求快速成长,招商态度非常积极,但也往往造成重复投资、互相排挤的现象,因此未来大陆政府部门对于企业投资的审查势必更为严格,以发挥地区资源最大效益为前提,劳力密集及落后产业将逐步趋向淘汰。五、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配合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七、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创造国际合作和对外竞争的新优势。其中,无论是扩大内需、推动城镇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是特别值得台资企业思考与努力的方向。尤其台湾过去拥有完整而深厚的产业发展经验,台资企业若能深入掌握大陆「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将可顺势进行投资布局,扩大未来在各产业的关键影响力。谨以三级产业为例,具体说明如下:第一产业:过去几十年大陆的农业发展一向以增产提量为优先,对于农业科技的应用研发相对投入不足,使农产品特色与价值无法充分发挥。相对而言,先进的农、渔育苗和养殖科技、农产分级包装的技术、以及推广精致农业、生态产业的丰富经验正是台湾农业傲视全球的强项。台资企业若能以科学的农业技术为基础,协助大陆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并引进过去台湾农民组织推广精致农业的作法,以现代化行销概念,改善农产品分级与包装、贮存,加强产品系列研发,不但有助于扩大台湾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更可进一步成为大陆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研发基地与育种中心,创造无穷商机。同时大陆地方农民也可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技巧,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并作为发展小型农产加工的基础;而若将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配合规划改善,更可推广「一村一名产、一村一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发挥地方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以此为前提,我们认为台商与大陆地方政府及企业存在庞大的合作空间,彼此可以相辅相成。第二产业:在大陆目前生产制造的基础上,台商可以提供过去中小企业转型的成功经验,从对品质管制和成本控制的进一步要求,逐步扩及品牌建立、产品设计、广告宣传及销售通路的开发与经营,直接与市场及消费者联系。过去数十年来,中国大陆早已是公认的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的标签随处可见,许多历史悠久的国际品牌也纷纷前来设厂,引进全球先进生产概念与管理系统,为大陆的制造业打下现代化的基础,而大陆庞大的人口及渐趋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也为市场提供稳定的消费需求,在昂贵的国际品牌和低价的本土制造业之间,正是台资企业创新品牌千载难遇的机会。台商同文同种,易于掌握大陆民众的消费需求与偏好,若能从经营优质品牌的概念出发,加强产品设计,精致品质管制,创新广告宣传及销售管道的开发与布置,不仅可以在快速发展的大陆内需市场抢得先机,未来更可挟此数量与规模的优势,进军全球市场。尤其若能与大陆相关制造厂商进行策略合作与联盟,或以现有本土品牌作平台进行转型,朝精致化、延伸化发展,更可事半功倍。
第三产业:大陆2010年的两会决议特别强调将著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台湾在金融、保险、物流、仲介、人力培训等服务相关产业发展较早,内涵丰富而细致,且因语言及文化相同,容易贴近大陆市场需求。而ECFA签订后,台资服务业进入市场的障碍降低, 相关业者更是跃跃欲试,若能借助大陆8万多家台资企业近20年来累积创造的市场、信誉、金融实力以及和当地政府、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与经验,则更是无可取代的优势。
大陆区域发展蕴含庞大商机
过去10余年来,大陆经济的飞跃成长也特别突显产业与城乡发展脚步失衡的隐忧,因此「十二五规划」中特别提出将推进城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平衡产业与区域发展。事实上,2009年以来,大陆陆续将黄三角※注以及
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珠海横琴岛、辽宁沿海、中部地区及图们江区域等提升为国家级的战略发展规划区,显示大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策略扩大内需与平衡区域发展的前提下,预期目前位于区域经济中心点的城市如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长三角经济区的上海、华中经济区的武汉、珠三角经济区的广州、西南经济区的重庆或东北经济圈的沈阳、哈尔滨等都将成为带动周边城镇成长的发动机,发展潜力雄厚,台资企业若能在这些人口、资源与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中心点优先进行内销布局,或投入新兴服务产业,将有助于顺势抓紧未来区域成长的商机。转机与危机并存,机遇与挑战与同在,这正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思维。2012年是世界局势动荡的一年,但这也是对大陆和台湾未来发展至关紧要的一年。相较于全球混沌不明的经济氛围,中国大陆全力推动「十二五规划」方案加速经济建设,台湾则于2012年初完成总统选举,马英九总统顺利当选连任,未来两岸关系有望朝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达成长期和平、繁荣的目标。值此关键年代,我们期待台商以前瞻的眼光及积极的行动继续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既有优势,配合全球经济趋势,善用大陆「十二五规划」,落实全面布局,迎接两岸大未来,创造下一个辉煌的台商世代。
(本文作者为台企联监事长)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
注: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
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6分之1;总人口约985万人,约占全省总
人口的近10分之1。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
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黄三角城市群包括:东营市: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利津县(5个);滨州市:滨城区、邹平县、
沾化县、惠民县、博兴县 阳信县、无棣县(7个);德州市:乐陵市、庆云县(2个);潍坊市:寿光市、寒亭区、
昌邑市(3个);烟台市:莱州市(1个);淄博市:高青县(1个);黄三角城市群共19个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