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
- 更新日期:109-09-03
2012年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
文/高 长、张至辉
去(2011)年,在两岸经贸政策持续松绑,以及过去3年两岸签署的16项协议逐渐落实的情况下,两岸经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唯受到欧洲部分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以及美国政府在庞大债务压力下经济欲振乏力,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国际市场景气弥漫悲观氛围,两岸双边贸易在下半年呈现成长减缓趋势。
依据财政部统计,2011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出口额为1,240.5亿美元,较上年成长8.1%,占台湾出口总额的40.2%,较上年度下降1.6个百分点,显示台湾出口对大陆市场之依赖度降低。2011年自大陆进口额为452.8亿美元,较上年成长20.5%,占台湾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6.1%。由于台湾对大陆出口成长速度低于台湾自大陆进口成长速度,使得台湾对大陆贸易盈余只成长2.1%,贸易盈余约787.7亿美元。
双边贸易平稳发展
另外,根据大陆海关统计,台湾是大陆第3大进口来源地,去年大陆进口总值台湾占有的比重为7.21%,较日本的11.2%、韩国的9.3%偏低,而且也较前年的占有率8.39%降低1.18个百分点,显示大陆自台湾进口的成长不如其进口总值的成长,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台湾制品的竞争力相对下滑,也可能是因大陆台商企业在当地采购比例上升,减少从台湾采购。台湾是大陆第9大出口市场,去年大陆出口总值台湾占有的比重为1.85%,较上年度减少0.03个百分点,大致持平。
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外销市场,出口产品主要是电机与设备及其零件如积体电路、二极体、电晶体、发光二极体、印刷电路等;光学照相仪器及器具如液晶装置、光纤、输缆等,以及化工原料等。大陆是台湾第二大进口来源,进口产品主要是电机与设备及其零件如积体电路、有线电话或电报器具、影像电话机、电音响或视觉信号器具等;机器及机械用具如自动资料处理机及其附属单元、资讯产品零附件等,以及宽度600厘以上不锈钢扁轧制品等。从进出口主要产品结构观察比较,可以发现两岸产业内贸易已相当普遍,显示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极为紧密。
2011年,台商赴大陆投资继续呈现成长趋势。根据经济部投审会统计显示,去年1-11月共批准台商赴大陆投资530项,投资金额124.13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成长30.5%与22.1%,占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77.6%。不过根据大陆商务部统计,去年1-10月,台商赴大陆投资获批准218件,实际投资金额17.7亿美元,分别较前年同期减少10.5%和11%。两岸官方统计落差相当大,究其原因可能是台湾已批准的投资案尚未执行,而大陆的统计未包括经过第三地间接到大陆投资的台商。
为确保台湾产业与经济能永续发展,同时考量我国业者全球产业布局及产业竞争之立即需求,以及增加业界实务运作弹性,经济部于去年9月开放TFT-LCD面板厂赴大陆投资,6代以上TFT-LCD面板厂以核准投资3座为上限,其技术应落后国内该公司已设面板厂有一个世代以上之差距,并须经关键技术小组审查。面板厂赴大陆地区进行并购或参股投资,世代别则不限。此项政策松绑,将强化国内之产业研发,并朝向系统整合发展与价值链带动方向发展,对于台湾TFT-LCD产业整体发展将具特别意义。
两岸相互投资不对称成长
经济部于2009年6月底开放陆资企业到台湾投资之后,打破了历年来只有台商赴大陆单向投资的局面。初期政策采正面表列,第一阶段先开放192项,翌年5月间再开放银行、证券、期货等12项,2011年1月配合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服务业早收清单,开放其他运动服务业1项,累计开放205项,其中包括制造业64项、服务业130项、公共建设(非承揽)11项。
两岸签署ECFA后,为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及扩大陆资来台投资效益,经济部于2011年3月,修正「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业别项目」,新增开放制造业25项、服务业8项及公共建设9项;制造业新增项目属有条件开放,限定陆资只能以参股方式投资,且不得对该投资事业具有控制能力,其中包括半导体与面板产业。迄目前,开放陆资来台投资正面表列项目总计247项;累计核准投资200件,投资金额约1.75亿美元,主要行业包括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5,638.3万美元,占32.2%),批发及零售业(4,384万美元,占25%)及资讯软体服务业(3,926.6万美元,占22.4%)。去年1-11月,共批准陆资企业对台投资项目98个,较上年同期增加29%;但投资金额4,279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4.5%,平均投资规模只有40万美元,可见陆资企业对台投资仍属小额、试探性质的投资。
两岸已签署的16项协议,在去年进一步贯彻实施,促进两岸经济关系持续发展。以开放大陆居民入台观光政策为例,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后,旅客人数逐年快速增加,至去年底累计已逾305万人次。去年5、6月间,虽曾受到塑化剂、阿里山小火车意外事故等因素的影响,呈现负成长,不过入秋之后逐渐恢复正常,全年陆客入台观光人数合计达123.4万人次,平均每天约有3,382人次,较前年增加5.06%;全年度陆客入台观光为台湾创造外汇收益约达新台币620亿元。除了观光旅客,入境台湾的大陆人士还包括专业交流、社会交流、定居居留等。去年大陆地区人民核准入境总计达172万人次,较前(2010)年增加8.85%,其中,专业交流23.1万、社会交流7.7万,定居居留7.8万。去年6月底开放陆客来台自由行,第一阶段只开放上海、北京、厦门等3个城市,迄去年底止累计入境人数已达28,496人次,平均每日为152人次,较每日限量500人偏低许多。
陆客的观光效益显著
两岸空运直航自2008年7月开放以来,由周末包机扩大为平日包机,再进一步实施定期航班,迄目前已开放的航点,陆方有41个,我方有9个;定期客运容量班次去年6月间由每周370班增为每周558班(各方每周279班);货运容量班次由每周48增为每周56班(各方每周28班)。另外,不定期旅游包机部分,各方航空公司除可在每个日历月20班额度内飞航花莲、台东、台中、马公、台南及高雄外,每年5月至10月期间,亦可在每个日历月20班额度飞航澎湖马公与福建通航点间之季节性旅游包机。
截至去年11月底,两岸直航客运部分累计已飞航87,474架次,载运旅客超过1,590万人次,载运货物(不含转口)超过35万吨。去年1-11月合计,共飞航37,055架次,客运部分共载运448万人次,平均载客率约78%;货运部分,同期间两岸航线货量约20万吨(不含转口货量)。
直航政策对民众往来于两岸的效益,不仅在旅行时间缩短,同时亦反映于旅行成本的下降。对航空业者而言,两岸直航后可完全参与两岸直航市场之营运,借以拓展其全球航网,对桃园航空城之发展亦相当有利。同时,两岸直航后,除了免停经第三地转机外,两岸间共划设三条两岸直达航路供两岸航班使用,有效缩短了飞行时间,营运成本因而减少许多。
两岸金融合作在去年有较显著的成果。在两岸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及两岸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业监理合作备忘录后,两岸金融监理合作机制基本上已建立。为因应开放两岸金融市场双向往来之管理需要,金管会于2010年3月16日修正发布两岸金融业、证券及期货业、保险业等三项业务往来及投资许可办法,开放两岸金融业参股投资、银行业互设分支机构、证券期货及保险业互设办事处,并在办法中订有完备之事前审查、风险投资及事后追踪管理机制。随著两岸金融往来愈趋频繁,金管会复于2011年春修订该三项金融法规,主要在于调整银行进入大陆市场之主体及经营型态、强化风险控管机制,以及适度放宽两岸金融业务范围,松绑对大陆地区人民、法人办理授信限制。
两岸金融合作与交流有新突破
截至目前为止,金管会已核准11家国内银行赴大陆地区设立分行,其中6家已开业,另并设有7家办事处;陆银在台则已设立4家办事处。在证券期货业部分,已有13家证券商赴大陆设立25个办事处,2家投信事业赴大陆设立办事处,另并有1家投信与大陆证券业者合资申设大陆基金管理公司。在保险业部分,金管会已核准9家国内保险业赴大陆地区参股投资,其中6家已营业,另并设有15个代表人办事处。
两岸ECFA早收项目在去年元旦全面付诸实施后,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更大的利多。在早收货品清单中,台湾539项中有72项、大陆267项中有60多项,自去年元旦起实施零关税,其他列入早收之货品则实行不同程度的优惠关税。早收货品关税减免对两岸货物贸易之发展相当有利。依据中国大陆海关统计,去年1至11月大陆从台湾进口值合计为1,141.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成长8.7%,其中属早期收获清单内货品之进口额约为182.7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成长11.32%,其中38.58亿美元已适用优惠关税,获减免关税约1.14亿美元。
关税减免对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相关产业的获利有极大的助益。不过,根据国贸局统计,业界申请适用ECFA优惠关税的产地证明(即利用率),只有21.11%,显示去年执行ECFA早收清单第一阶段关税减免的厂商利用率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降税幅度不大,诱因不足,也可能是繁复的作业程序挫低了业者使用的意愿。
在早收清单各产业类别中,机械、纺织、运输工具及农业等行业对中国大陆出口的表现最佳,其中机械、纺织、运输工具等产业对大陆出口已扭转过去四年平均负成长的情形,于去年呈现正成长。在农产品方面,依据财政部统计,去年1-11月早收清单品项外销大陆的出口值达10,707万美元,较上年同期成长135%;以数量计约15,704公吨,较上年同期成长86%。其中,活石斑鱼出口8,978万美元、茶叶出口809万美元、生鲜甲鱼蛋出口373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分别成长161%、51%、19%,在18项农渔产品对大陆出口表现最为亮眼。
ECFA的经济效益逐渐扩大
其次,在服务贸易方面,ECFA早收计划中有关金融服务业部分,国内银行业者获得包括缩短办事处升格分行及办理人民币业务之等待期,较一般外资银行更为优惠之经营条件。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兆丰银行、台湾银行、玉山银行和台湾企银等4家国内银行,在大陆设立甫满1年之办事处,升格为分行之申请案件获金管会核准;中国信托和兆丰银行已获陆方核准,将分别在上海、苏州两地筹设分行。6家台资银行在大陆分行营业已超过1年,正准备向大陆提出申请办理人民币业务。陆银在台湾设立4家办事处,已有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等2家获金管会核准在台湾筹设分行。
此外,截至目前为止,已有8家国内投信业者向陆方提出申请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5家已获陆方证监会核准,其中已有3家分别获大陆外汇管理局核准投资额度1亿美元。至于保险业,台湾保险公司可以经过整合或战略合并组成的集团,参照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条件,申请进入大陆市场。目前已有富邦人寿及富邦产险两家公司共同申请至大陆地区参股投资之申请案件获金管会核准。
有关非金融服务业,依据经济部投审会统计,去年1至11月,属于ECFA服务业早收清单项目,核准陆资来台投资件数为31件,投资金额合计约为1,466.4万美元。就行业别而言,以涉及产品设计业(共16件)最多;同期间经济部投审会核准赴中国大陆投资涉及ECFA服务早收项目,共计112件,投资金额合计约1.94亿美元。就行业别而言,以电脑软体设计业(共42件)占最多。
两岸产业合作已有初步成果
经济部于2008年8月开始推动「搭桥专案」政策,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希望从个别产业开始,举办两岸产业交流会议的方式搭建双方交流平台。特别选定中草药、太阳光电、车载资通讯、通讯、LED照明、资讯服务、风力发电、流通服务、车辆、精密机械、食品、生技与医材、纺织与纤维、数位内容、电子商务、电子业清洁生产等产业,建立一产业一平台,探讨两岸产业合作模式,营造更开放、友善产业发展环境,进而创造两岸合作商机、连结跨国企业,并携手进军国际市场,进行全球布局。
ECFA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已达成共识,未来每年两岸将轮流举办产业合作论坛,并决定成立LED照明、无线城市、低温物流、TFT-LCD和电动汽车等5个产业分组进行专业洽谈。其中,LED照明已在厦门及广州进行试点,无线城市在宁波和成都,低温物流则在天津和厦门。未来将继续优先在双方的重点发展产业中选择合作项目,促进两岸产业和投资合作均衡发展。
未来一年,估计两岸经贸关系仍将持续发展。去年元旦ECFA正式上路之后,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更大的利多。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已开始运作,针对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产业合作、海关合作等六大议题成立工作小组,并陆续展开协商。被列为早收清单货品,从今年元旦起,关税调降至零的项目大陆增加至509个,台湾增加至253个,比例高达9成以上,其中包括纺织、机械、石化、电子、运输工具、农渔产品等,绝大部分早收货品都将实施零关税,厂商受惠程度将进一步扩大。
除了ECFA早收货品实施零关税范围扩大,去年中台湾爆发塑化剂风波,大陆对台湾877项食品采取限制进口措施,经过多次协商,大陆已在今年初公告解除限制,以及大陆「十二五规划」积极扩大内需、发展服务业带来商机,都将对未来一年台湾对大陆出口扩张有利。不过,受到欧美债务危机可能拖累大陆出口成长,今年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不容太乐观,国贸局估计仅能成长9%左右,略高于去年的表现。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审慎乐观
去年大陆居民到台湾旅游人数创新高,交通部观光局预计今年可以突破200万人次目标。近年相关部会正积极研拟进一步松绑陆客入台措施,行政院已核定「大陆地区人民进入台湾地区许可办法」修正案,开放大陆居民可申请到台湾进行健康检查及医学美容。另外,也放宽旅居港澳地区大陆人民到台湾旅游,申办入境之手续便捷化。正在研拟中的开放措施还包括:3年内曾到台湾观光无违规记录的大陆人士,申请入境台湾自由行免附财力证明;扩大自由行试点城市;松绑大陆商务客入台多次签,邀请单位年度营业额拟由1亿降为5,000万元新台币,且受邀人修正放宽为大陆地区年营业额达新台币100亿元以上企业,或在大陆地区股票上市企业之负责人或经理人。
两岸制度化协商将持续推动,ECFA相关议题后续协商正在进行,其中投资保障、海关合作等两项议题,已被列为第八次江陈会优先处理的议题。第七次江陈会曾就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发表共同意见,比较大陆正在执行的十二五规划与经建会推出的黄金十年规划,可以发现两岸在经济转型、产业发展等方面追求的目标有诸多契合、互补之处,今后两岸产业合作可望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并达到具体成果。
总之,未来一年两岸经贸关系仍将持续发展,两岸金融合作与交流,以及大陆居民入台旅游将有较大幅度的成长;双边贸易与相互投资也将保持成长,唯受到国际景气低迷的影响,涨幅只能持平。马总统连任成功,两岸政策将在黄金十年「和平两岸」愿景规划指导下,继续秉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原则进一步松绑。
(本文作者高长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至辉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经济处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