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经营与活动
- 更新日期:109-09-03
整理/玹 聿
工总与台企联发布「2011白皮书─对大陆投资环境之建言」
据旺报2011年12月1日报导,由全国工业总会与「台企联」联合发布的《2011白皮书─对大陆投资环境之建言》,针对「两岸关系」、「投资政策」、「内需政策」、「税务政策」、「海关政策」、「金融政策」、「劳资关系与人力资源」、「环保政策」、「知识产权」等9大议题,提出49项建言。这是工总与「台企联」首度合作,对大陆的政策建言。
工总2010年首度对大陆投资环境提出白皮书,引起大陆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与2010年白皮书相较,2010年白皮书提出43项建言,2011年则提出49项。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大陆经济新一轮变革,大陆经商环境恶化已成为2011年白皮书建言焦点,特别在有关投资政策方面建言,则由2010年2项,2011年遽增至6项。其中包括:落实台资企业国民待遇,采取具体措施协助台商转型升级、协助大陆台商拓展内需市场、协助台商解决经营成本上升问题、重视台商人身安全问题、提升台办的行政位阶。
工总副理事长兼大陆事务委员会召集人许胜雄指出,大陆十二五规画是台商投资大陆的机遇,也是挑战,但这几年大陆投资环境快速变迁,台资企业过去面临缺人才、缺电、缺水、缺土地、缺资金「五缺」,今年再新增为「十缺」,加上缺原料、缺订单、缺油料、缺通路及缺前景。许胜雄说,受到欧债危机恶化,包括大陆等新兴市场经济成长力道不足,OECD将全球2011、2012两年经济成长预测从原来4.28%、4.8%,分别下调为3.8%、3.4%,全球经济下滑也影响出口,但厂商目前面临压力是大陆工资依旧快速增长,以其增长速度,预计2015年将会翻倍;另外,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也影响厂商接单。
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智库召集人蔡宏灯也说,大陆已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惟大陆投资环境恶化,也让台商面临经营转型压力,但对台商而言已无退路,「因为迄今找不到转移的投资地点」。
因此,面对2011年是大陆十二五开局年,大陆服务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动能,白皮书特别针对十二五两岸产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以独立的专章处理,呼吁大陆支持台商参与大陆十二五规划,建立两岸分工的产业网络,为两岸经济发展与大陆台商共创三赢。
陆开放台商个体工商户 台商多表肯定乐观
据旺报、新生报、中央社2011年12月28日报导,大陆国台办宣布2012年起开放台商申请个体户开业,首批开放有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重庆等9省市,开放的行业为餐饮及零售业。对此,大陆台商多表肯定乐观,认为这对台商更有保障,让大陆台商可以独立开业,不必再找当地法人代表,等于免找「人头」。过去台商为了登陆创业,通常找大陆厂商或个人合伙,并找法人代表进行营业登记,事后经常衍生纠纷,台商权益无法受到保障。
海基会台商财经法律顾问林永法指出,大陆国务院于2011年4月16日以第596号令公布个体工商户条例,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台商可向大陆工商管理部门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其组织形式可选用「厂」、「店」、「馆」、「部」、「行」、「中心」等。
他指出,对台商而言,未来多了一个在大陆设立据点的方式,不一定要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不需要动辄注册资本10万美元以上,对小本经营的台商而言,在大陆从事商业行为具有「灵活性」的优势。此外,若个体工商户经营得好,还可援用原店名转换注册登记为独资企业,名称、商誉还能延续。
不过,在机会的背后,也潜藏风险。林永法强调,台商若前往大陆设立个体工商户,除了要遵守台湾相关法令,向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报备,还要注意自身权益保障,如法律责任风险、税务风险、劳动风险、经营风险等。
据了解,台湾居民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的具体登记办法,将由大陆工商总局另行公布。
大陆锁定免税天堂查税 台商应注意
据工商时报2011年12月8日报导,大陆税局对非居民税收管理趋严,尤其是针对非居民股权转让的国税函698号文在2009年出台后,不到2年功夫,查了15件特别调整纳税案,征获人民币3亿8,000多万税款,震惊各国。
大陆税务专家雍茜建议,由免税天堂投资大陆的台商,尽早作投资模式的重组调整,以免成为下个遭审批查核的对象。安永中国所合伙会计师邱辉说,对于非居民投资大陆系经由8大避税天堂而来的,大陆要严查,「三分钟」就可以看到免税天堂的所有纸上公司资料,这种管道已无法避税了。
包括巴哈马、英属维京群岛、阿根廷、泽西岛、根西岛、马恩岛、百慕达群岛、开曼群岛等8大避税国家或地区,今年已主动与大陆签订新的「资讯情报切换式通讯协定」,大陆在加强对非居税收管理政策出台,并发布698号文后,对来自「黑名单」避税天堂的非居民股权转让,成为查核的聚焦重点。
雍茜指出,台商过去基于税务及政治等多重因素考量,很多对大陆的投资是经由免税天堂,投资模式可能由一层或多层纸上公司辗转进入大陆,大陆税局或许无法一次看穿,但如上层公司股权转让的资本利得税,因没有申报未被课到,风险可能转到股权买方。再说,股息的预提所得税也难逃税网,万一被税官全部穿透,遭到罚补税款无法避免。
雍茜说,在698号文发布后,台商由避免天堂进入大陆的投资,面临高度的税务风险,应该尽快进行投资组织架构的重组;而与大陆签有租税协定享有减免税优惠的香港、新加坡等地,被认为是比较好的地方。
大陆在2009年开始出台的一系列涉及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国税函释,比如698号文、及涉及确定受益所有人协定待遇的601号文,都将是否有避税安排这一点,作为判定是否涉及逃漏大陆税的关键要素,台商应高度关注。
台湾14家品牌 列大陆驰名商标
据联合报、经济日报2011年12月13日报导,大陆商家抢注台湾的知名商标、仿冒侵权等问题层出不穷,为确保商标权,台商近年来积极争取大陆「驰名商标」认证。全国商业总会表示,台湾企业获大陆「驰名商标」认证再添2家:克丽缇娜、美利达,加上日前的宝岛眼镜后,累计2011年新增3家台商获得,将有助于处理仿冒问题及拓展大陆内销市场。
商总理事长张平沼指出,截至目前为止,名列大陆驰名商标的台湾品牌已达14家。台湾企业在大陆有10万件商标已办理登记,而台商在大陆获「驰名商标」认定的最大困难,在于商标在大陆被不同公司或个人抢注册,有些是台商彼此竞争造成。
商总所属的台湾行业领导品牌企业联盟副召集人赖文平说,大陆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本次有770件中国驰名商标申请案,有350件过关,台湾厂商只有克丽缇娜及美利达2件,显示要获中国驰名商标相当不易。赖文平也指出,中国驰名商标的申请案需要准备很多资料,也有一些申请过程的潜规则,例如若有商标争议问题,就会加速审理,此次美利达就是在福州发现有厂商用美利达商标做成护腕,克缇则是在泉州发现有厂商做成毛巾,借由台湾行业领导品牌企业联盟的力量提出申请,也有助于取得中国驰名商标。
中小企业台商吁大陆银行放宽贷款门槛
据工商时报2011年12月2日报导,大陆国台办与建设银行签署企业融资协议,由建设银行提供贷款给与台商。台商普遍对国台办的作法表示赞同与肯定,但部分中小型台商也借此表示,大陆银行的贷款取得不易,希望陆银也能够放宽对于中小台商贷款的门槛,而不是将贷款独惠大企业。
台企联会长郭山辉说,过去国台办就曾经与大型陆银合作,专门提供贷款给台商,但受惠对象多属于大型企业,中小型台商要取得贷款仍然困难,希望这次建设银行在贷款方面,能多帮助中小型台商。他认为,由于对中小台商的征信难度较高,使陆银不愿意对其放款,就算通过征信,额度通常不高,对于解决资金问题的效果有限。
国台办曾在2008年12月国共论坛宣布,将由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3家大型陆银共同提供1,30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给台商,以协助台商,抵御金融海啸。北京台商协会会长林清发指出,当初3大陆银的贷款额度虽然很高,但中小型台商往往是「看得到、吃不到」,因为陆银的贷款商品种类太少,加上抵押条件严格,对于资产额较低的中小台商来说,在大陆取得贷款的难度高于台湾。因此,希望建设银行这次能够提供免抵押的贷款,并且提高信用额度,如此方能实质造福广大台商。
台商融资难 盼多设担保公司
据联合报2011年12月19日报导,台企联会长郭山辉表示,两岸应共同解决台商在大陆融资困境,台湾应加快国内银行赴大陆设分支机构的审查和管理;大陆则应多设融资担保公司。他强调,在融资上,不应只对大型台商「锦上添花」,更要对中小型台商雪中送炭。
郭山辉表示,台资企业在大陆,规模通常大于在台的公司,呈现头小尾大,较难凭母公司或主要股东的债信,提升其大陆公司的信用评等,无从享受两岸银行「无担保授信」的礼遇。郭山辉也说,还有不少台商是透过第三地进大陆,大陆公司与境外公司登记的股本,并不等于台湾公司的对外投资金额。台湾母公司的债信评级,也无法完全投射到大陆公司上。
而中小型台商因无法至资本市场融资,且财务透明度不高,财务规画能力不足,若向大陆金融机构融资,面临征信困难和要求提供担保,资金周转压力大。台企联建议,除广设台资银行外,大陆可鼓励设立融资担保公司,并于财税政策多予奖励支持。目前在东莞设立的东联融资租赁公司,也是因应台商转型升级而设,中小台商融资资金可用来建立内销通路,与转型升级所需的研发经费。
郭山辉说,金融是经济命脉,未来应建立「两岸共同市场」,让台湾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及经营理念和大陆市场相结合,使两岸经济都能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开放两岸货币自由兑换,实现人民币在台湾合法兑换和流通,这是台商普遍的希望。
成本涨订单缩 东莞台企陷入经营困境
据联合报2011年12月20日报导,东莞多位台企负责人表示,2011年的外贸形势不亚于2008年金融危机,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增加等因素,同样波及外销型企业。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更使得外销型企业大量订单转移,部分中小企业在年底停业或关厂。
东莞黄江一家台资服装厂负责人表示,订单转移已经成为企业的严峻考验,2011年前10个月,公司销售总额同比下降3、4成。以往一张订单会有3、4万件,现在5、6千件,少的只有1千多件。由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外商将简单款式衣服的订单都转移到印度、孟加拉等国家。
一项广东官方调查显示,62.5%的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较去年上升15%-30% ;31.2%的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30%以上。除了订单缩水,因成本结构、产品类型等因素,外销型产业遇更多困境。
在纺织、鞋类等劳动密集产业,深受劳动力缺乏之苦;在主打欧美市场的陶瓷、玩具、LED产业,受汇率、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最大;在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制造业的中下游,则最先感受到资金紧缩的压力。
佛山市一家台资LED电子公司负责人表示,人民币升值吞噬台资企业的利润,2011年以来,为此消失一半左右的订单。之前企业出口占总产值的40%,今年这个数字不到10%。另外,2011年以来,欧美对陶瓷、玩具等行业筑起技术、环保壁垒,也让相关产业受重创。大陆陶瓷工业协会佛山主任蓝卫兵表示,欧盟此前对大陆瓷砖作出反倾销仲裁,征收长达5年的69.7%的惩罚性关税。受此影响,2011年佛山陶瓷出口欧盟下降一半。更严重的是,该仲裁已经在阿根廷、秘鲁等国引发效仿。
另据广东外经贸部门表示,广东省制造业总体收缩的趋势明显,且可能持续到2012年第一季。
台湾肉品加工产品登陆 商机无限
据联合晚报2011年12月2日报导,台湾肉品加工产品首度叩关进入大陆市场。农委会与大陆新天天低温物流公司签约,首批4个货柜的各式台湾肉品加工品运至大陆。大陆民众在上海大润发4个据点,就可品尝到台湾的肉松、肉干、茶鸭、茶鹅等产品,估计1年产值超过新台币2亿元。
农委会畜牧处处长许桂森表示,台湾肉品不在ECFA 18项早收清单中,且台湾仍为口蹄疫疫区,加上关税重,过去台湾肉品要卖到大陆困难重重,即使是加工品销往大陆都需经过小三通。许桂森说,经过两岸防疫检疫平台磋商后,总算进入大陆。首批包括肉制品、肉松、蛋品、咸蛋、三色蛋、茶鸭、茶鹅、万峦猪脚、香肠等40多项台湾肉品加工产品上架,大陆民众直接在上海就买得到。
许桂森说,刚开始会在4个据点贩售,未来不排除增点、拓点,还要举办为期1个月的促销活动,1年至少新台币2亿产值,商机无限。
宏达电品牌关注度 大陆高居第二
据经济日报2011年12月13日报导,宏达电、威盛董事长王雪红获选为大陆央视第12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成为该评选成立以来首位入围的台湾企业家。
业界表示,王雪红此次获选央视经济年度人物,可说是大陆对于台商在整体大陆经济贡献上的肯定;而推升王雪红身价的最佳成功代表作,则非宏达电莫属。据大陆研调最新统计数据指出,宏达电2011年第3季在大陆智慧手机市场的品牌关注度达15.4%,高居第2,仅次诺基亚,领先三星的15.1%与苹果的8.6%。
宏达电2010年宣示以自有品牌HTC进军大陆市场,在这1年多里,宏达电找来曾经在摩托罗拉服务、拥有丰富经验专业经理人,为宏达电量身打造销售渠道的布局蓝图,并著手进行推展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