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大陆台商企业─经营新挑战

  • 更新日期:109-09-02

大陆台商企业─经营新挑战

文/叶飞呈 博士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2011年5月19日在「民间投资36条」一周年研讨会上指出,现在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的中小企业正面临著「三荒两高一低」的发展困境。

何谓「三荒两高一低」?「三荒」为用人荒(用工荒)、钱荒(融资难)、电荒(阶段性的电荒变为常态化);「两高」则是高成本和高税负:现在台商企业面临的难题常见有五、六种因素,例如资金成本高、用工成本高、原料成本高、土地成本高、自然环境的成本高,再加上税负高,所以是高成本、高赋税;而「一低」指的是利润低。对于大陆多数的台商企业来讲,现在普遍存在著「利润比刀片还薄」的现象。据我观察,现在大陆台商企业的经营环境,可说是前所未有的困难。

虽然目前台商在大陆的经营环境变化如此的大,又如此的辛苦,但看看目前世界的局势,似乎也不好,欧债危机一波接一波,7月底欧盟才同意对希腊提供第二轮纾困,但9月初因希腊今年无法达成削减赤字目标,让各国金援驻足不前,从而引发金融市场对希腊债务即将违约的强烈预期,并波及西班牙、义大利等其他高负债国家。不仅如此,持有大量希腊公债的欧洲银行也被拖下水,法国三大银行中两家长期债信评等遭降级,欧洲银行普遍面临融资与流动性不足问题,系统性金融风暴一触即发。

从情势演变来看,欧债危机的复杂度与危险性不亚于引爆2008年金融海啸的美国次贷风暴。欧盟迄今不让希腊倒债,主要是怕引发骨牌效应,一旦蔓延到葡萄牙、爱尔兰,甚至大型经济体西班牙、义大利,后果不堪设想。以中国大陆为首的金砖五国在这波欧债危机中,虽有意购买债务国债券。但是,美国经济「二次衰退」风险日增,如果不利因素继续累积汇聚,将让欧债危机总爆发进入倒数计时阶段。

早期许多台商看上大陆人口的「量多、便宜、好用」三点红利正在消失。大陆台商们现在不仅必须面对快速变化的大环境,还得面临缺工、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合同法影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宏观调控实施、税制改革影响及一般性难题等纷至沓来的具体挑战,大陆台商们现在的困难比金融危机的时候还要严重,随著这些巨大的环境变化,要如何因应,我想「创意产业」与「创新管理」是最好的对应良策。

目前政府已完成与大陆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正是大力实行时期,又遇见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虽然环境仍不断的变化,是危机,也是千载难逢的大商机,台商如何在累积近3兆外汇存底的大陆市场,创造出另一片天地,值得台商深思。

2011年,是大陆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台商经营策略是否能真正抓住政策,顺势而上,获取胜利成功果实,殊为重要!中国大陆今年起推动的十二五规划,未来经济战略目标:将积极转型扩大内需消费、推动服务业升级,并且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消费导向、服务导向、创新导向为主轴,也将是大陆由「世界工厂」迈向「世界市场」的重要起点。此次大陆推动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不仅是经济的重大转型,对已经与大陆签订ECFA的台湾来说,更是无法逆挡的机会及挑战。

大陆台商企业们又要如何掌握中国十二五商机呢?我个人认为台商在「十二五规划」中,有很多机会,而且,都有著潜力无限的商机,然而,要抓住商机,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的创新,「口袋里随时要能掏出新的东西」,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赋予产品新的生命并创造出高价值。「十二五规划」的商机,例如,中国大陆现在不但要「国强」更要「民富」,民富后,开始重视内需,从过去强调外需转为内需为重。也因为重视内需,大陆已从过去重视沿海,转为重视内地与中西部的发展,贫瘠的地方就有机会富起来;贫瘠地方富起来后,人们就会想要有个好房子,就像当年台湾乡下地方会盖透天厝一样,建材、水泥的商机就来了,农村、地方富起来,民生物品如电视、洗衣机等家电商品的需求也会变大,事实上,根据外贸协会预估,今年大陆要从台湾采买55亿元的面板,未来家电、电子商品的零组件也都会由台湾来充分采买供应。

再举一个「十二五商机」的例子,中国大陆目前从重视经济发展转为更重视社会发展,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与教育等,其中,「养老」产业,有无限的商机,尤其是高级养老场所。依大陆算法,60岁以上就是老人,老人占总人口数的13%,而大陆现有的安养设施只能满足不到1.5%的需求,未来商机亦可想而知。

十二五规划,将从高碳转为低碳,刚好适合我们两岸发展绿能产业、新能源开发的合作上,我个人甚至觉得很可能因此创造出新的火花。大陆「十二五规划」将更为重视资本密集、高附加价值产业,这是机会、也是威胁,这代表大陆当局开始思考产业升级的问题,也表示台商在大陆将面临必须转型升级,台商若要抓住未来大陆的商机,就更要创新。台商企业经营者的正确布局,才能解决未来两岸产业的竞合问题,同时化解人才竞逐争议。未来更需深耕大陆内需市场,将触角布及大陆各地,真正落实「深耕大陆的经营策略」与「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将会是成败重要关键。

再者,「MIT(Made in Taiwan)品牌」也是大陆台商企业可以思考的方向,随著全球化的影响扩大,国际间经贸竞争加剧,品牌因具有影响市场占有率及提升价值的力量,成为企业与政府相当重视的竞争工具。台湾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规模小、资金、广告、行销资源不足的先天限制,现在刚好可以搭上两岸热潮,在中国大陆内需不断提升、区内贸易活络的带动下,台湾才能够以小搏大,打出MIT品牌,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

两岸进入后ECFA时代,大陆台商如何运用策略,赶上这波经济转型的大浪潮,再创新局、共享双赢,顺利完成严峻的挑战。建议台商必须清楚定位两岸发展策略、规划组织体系、调整人力结构、强化人资管理,同时,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明确的两岸视野、了解自身拥有的所有资源、订定出两岸整合的策略大计、进行大陆公司的组织重整、吸引培养优秀人才,而后才能即时掌握商机,迎接光明前景!

(作者为台湾创新经营管理研究协会理事长、海基会台商财经法律顾问)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