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2011大陆台商白皮书摘要

  • 更新日期:109-09-02

2011大陆台商白皮书摘要

前言

多年来,台商一直扮演著协助大陆经济开发的「引擎」角色。他们带著技术、资金及管理,以上、中、下游的群聚方式,快速进入大陆,也因有同文、同种、同文化的优势,加上已经熟练的成功外销模式,因此,很快在中国大陆闯出一片天。当时,中国大陆以极其优惠的条件招商引资,让饱受台币升值、缺工及环保压力的台商,找到另一个投资乐土,双方合作配合无间,可谓双赢互利。

未料,在两岸加入WTO之后,大陆因投资过热,实施降温的宏观调控政策,又因贸易年年大幅顺差,引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因而被迫调整它所鼓励的加工贸易政策,一时之间,让一向扮演大陆经建功臣的台商,反变成大陆经济发展极欲搬离的「石头」。此后,台商即面临不得不调其角色与营运模式的景况。而2008年发生的金融大海啸,更深重打击外销业的发展,2010年大陆调整最低工资政策,以及富士康连跳事件引发的加薪热潮,若再加上欧元贬值的危机、2011十二五规划的收入分配改革、5年薪资倍增计划、茉莉花革命带来的油价波动现象,以及日本震灾引发的供应链断裂的挑战,台商不但面临内外交逼,且丧失生存订单的挑战。今后,台商在大陆从事投资与加工贸易已无法摆脱高工资时代来临的冲击,代工企业的营运已不再容许固守现状,而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改弦易辙来转型经营。

为此,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接受台北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委托,进行「2011大陆台商白皮书」的研究,针对当前台商在大陆遇到的课题进行探讨,研究主题包括台商投资与经营现况,台商投资遇到的9大问题分析,最后则根据研究发现分别各对台商与两岸政府提出10点建议。本文即为2011大陆台商白皮书的研究发现。

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于2011年1月期间,调查、拜访了半个中国大陆,包括华北的北京、天津;华东浙江的杭州、嘉善,大上海地区及江苏的昆山、苏州及吴江等地;华中的武汉地区;华南广东的花都、广州、南海、佛山、顺德、中山、珠海、深圳及东莞等地;福建的漳州、厦门、泉州、福州及福清等地。共举办42场座谈会,参与座谈讨论者共有8百余人,现场填答问卷有450份,有效问卷有385份,有效率为8成5,样本分布以华南地区最多,有207家,占53.8%;其次为华东地区,有135家,占35.1%;华中有30家,占7.8%;华北有13家,占3.4%。

台商投资与经营现况简述

近几年,台商的主要竞争对手已不再是台商,而是大陆本土厂商,且不管内外销都是如此。在内销市场方面,2003年以前,台商尚可与陆资一拼高下,但此后就不是其主要对手,到2010年,接近6成的台商主要对手是陆商,台商占26%,外资则只占15%;至于国际市场,也在2003年发生变化,2003年之后,台商在国际市场的主要对手是陆商而非台、外商,可见大陆厂商进步之快。然而,台、外、陆商三者的差距都只在5-10%,不像内销市场差距较大。

2011年,台商资源因素最缺乏的是人力(81%),其次是资金(17%)、通路(16%)及电力与订单(均14%)等4项,再次为缺技术(12%)、缺原料(11%)及缺前景(10%),最后才分别是缺土地和缺石油(8%与2%)。

多数台商预测,2011年劳工成本升幅平均应在15%~20%之间,人事流动率在10%以上,显示缺工问题的严重性;而原物料价格上涨亦达10%以上,油价也将上涨10%,显示这4大因素波动最大;其次为内迁、外移率在10%以下,关厂歇业率5%~9%,足见台商2011年经营环境的恶化趋势;再次为租税负担增加5%左右,人民币升值与物价升幅皆在4%~5%,亦构成台商经营的压力;最后大部分台商预测利率升幅为2%。总之,上述十大因素一起加在台商的身上,挑战的确甚大。

2011年,华南台商的经营压力最大,十大因素的增幅都名列第一,挑战次大者为华东台商,再次为华北台商,华中台商所受的冲击相对较小。

另台商在宏观面面对宏观调控的压力、税制改革的影响,微观面又有人民币升值、缺工严重,以及成本增加的压力,这5大因素都是台商在2011年必需用心处理的课题。

2011台商投资面对的           9大问题之调查

本研究将台商问题分成9项,第一是资金问题。台商大都靠自有资金周转,有39%台商未能贷到当地的银行款,而与当地银行往来以短期贷款为多(33%)、长期贷款较少(14%);其次为押汇贷款(14%)、避险操作(13%);再次为托收贷款(6%)与远期外汇(5%)。很显然,大陆银行与台商的往来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2011年,台商在大陆遇到的资金周转问题最大的是客户拖欠(35%),与要靠母公司支援(27%),其次是贷不到款,同时也很难贷到人民币(均为21%),显示台商做内销却未能获得当地银行的支援与支持;此外,到期不能展延而被迫还款(16%),且对台商采差别利率(13%),也让台商深受其苦,最后,倒帐多难收款、机器土地不易担保,且条件严苛、三角债压力与及民间借贷利息高等,比率虽在10%以下,但这些状况加总,在在显示台商未得当地银行关爱的眼神,而有待突破加强。

第二、土地问题。多年来,台商遭遇的土地问题甚多。其中,最大的困扰是土地权证的合法取得(34%)、土地取得不易(30%)及土地税高(30%)等3大问题,其次是土地贷款不易(16%)、政府间协调难(16%)及征收价格不合理(13%)。而对于土地征收,台商有各式的抱怨,如价格不合理、征收不透明、补偿不平、无配套及假政策征收等5因素,如将这些加总,土地征收应列台商3大土地问题之一。

第三、税务问题。众所周知,税务问题确实带给台商很大的困扰。其中,税务法令复杂难懂、优惠减少、税赋负担增加、过重及查税的困扰等4项,均有30%左右的台商有深刻的感受;其次为优秀财务人员难寻,出口退税率低亦各有17%与12%台商有所体会,最后才是关联交易、移转交易与税务救济欠缺及增值税发票开立困难,比重各为6%、6%与5%,这8大税务问题,再加新税征收,让台商感慨租税已无优惠,负担沉重。

第四、山寨仿冒与智财权问题。山寨仿冒在大陆不但是经济现象,且已逐渐形成一种流行文化。因此,有近一半(48%)台商表示有被山寨仿冒的经验,这种状况以华南和华中台商最为严重(均53%),华北的43%次之,华东41%为最低。

就仿冒的状况而言,台商一般以产品被仿冒最多(57%),其次被挖角、人才外流,被偷仿(36%),再次为外观与设计精神类似,或各地政府不能配合,很难取缔仿冒者,占25%。而技术外流的情形亦有23%,最后才是被抢先注册与反客为主的状况(各为12%与9%)。

仿冒既成流行文化,处理自有其困难。台商表示,最大的难题是地方保护主义(41%)、对侵权保护不力(39%)及查证困难(34%)等三者;其次为行政执行力弱(26%)、司法不昭(22%)与仿冒势力强大(20%),再次是查处费用太高(18%)与缺乏协助单位(15%);最后才是人为干扰(10%)与反客为主(6%)。

第五、经贸纠纷与劳资争议。台商西进已经20多年,高达73%的台商表示曾有经贸纠纷的经验,只有27%台商没有不愉快的风波。而经贸纠纷发生最多的地方不是沿海的华南,反而是以内需为主的华中地区,比重高达83%;其次为华北的77%,再次为华东的73%,华南台商反而是垫后的71%。

2011年,台商发生的经贸纠纷以劳资争议最高,有55%,其次为土地纠纷(32%)、智财权纠纷(29%)、合同纠纷(26%)与债务纠纷(22%),再次与官方纠纷(17%)、买卖纠纷(15%);另有税务纠纷(9%)、合资及与台商纠纷(均5%);最后才是关务纠纷、贸易纠纷、医疗保健、地方保护及三角债纠纷,比率均在5%以下。

台商处理劳资争议最常用的方式是改善劳动条件(43%),其次是请求外界协助,其中,有31%的台商请求当地政府帮忙,34%提出仲裁,30%恳请台商协会协助;再次则为提高工资及与律师谈判(各22%),最后有9%找工会协商,也有2%被迫停工。

第六、拓展大陆内销问题。2011年,台商在拓展内需方面碰到不少问题,其中以行销通路布健不易、业务人员素质不佳及遇到价格恶性竞争等问题最大(均在40%上下);其次为货款难收、产品被仿冒及各地消费习性差异大(各为27%、26%与21%);再次为政府法令管制太多、不公平竞争、促销广告费用高、当地保护主义及品牌优势欠缺等5大因素,比重皆在10%以上;至于配销运销难管与市场调查不易,各在10%以下。

第七、权益保障。台商投资多年,曾遇到许多的经贸纠纷,期盼自身权益有所保障,这也是台商期盼两会权益保障早签协议的主因。调查指出,台商最需要的权益保障为人身安全、财产保障及智慧财产权的落实等3项(56%、40%与36%),其次为租税公平、纠纷仲裁公平、土地权证合法取得及官员信守承诺等4大项(26%、25%、24%与21%);再次则为无重复课税、无不当罢工、社会责任轻及无地方保护等4项(18%、17%、16%与15%),最后才是乱摊派问题(8%)。

如何落实权益保障,台商认为最有效的对策是两岸签投保协议(70%),且两岸应定期检讨(37%)才能具体落实;其次有44%台商表示不应重复课税、34%台商期盼有台籍仲裁员参加纠纷仲裁;32%台商要求智财权的落实,以及25%台商希望租税公平合理,这4大要求正是台商的心声。

第八、投资的一般性问题。台商在大陆碰到的一般性问题以不可控制的成本太高(57%)与政策变动太快难以掌握(42%)为最;其次是劳动争议多(37%)、人际关系复杂,因而交际应酬变多(28%);再次为保护主义盛行(20%)、前后任官执法不一(17%)、欠缺履行合同诚意(16%)以及要应付租税与劳动等年度大检查(12%),这5大因素除了履行合同之外,皆与公权力太大有关。

第九、转型经营。台商对历年来的转型压力大小,表示不大或极小者皆少于1成(7%~9%),而表示转型压力很大者则逐年上升,2004年只有34%,到2008年已达50%,如再加普通与极大,则每年皆超过9成以上,因此不管有无压力或压力大小,转型压力皆已让台商感到刻骨铭心,可知转型已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依本院2007年-2010年所做的调查,台商转型最大的困难是人才不足(30%增加到68%),其次大约有3成台商表示是资金不足与欠缺通路,再次有大约2成台商认为技术不足、欠缺品牌及开发不强、市场支持不够及风险太大等4大因素,最后才是决心、毅力不够,不知从何著手以及当地政府不支持,比重都在1成以上。由上可知,转型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及风险为5大主要困难,其他则属决心、毅力问题。

对台商与两岸政府之建议

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各针对大陆台商、台湾政府及大陆政府提出建议。

一、对大陆台商的十大建议

(一)台商要不断创新突破与时俱进。台商唯有努力创新,增加价值,才能拥有生存发展的空间。也因持续有「被利用的价值」,其投资权益才可望获得保障。

(二)台商对外投资要正派经营,与人和善,且善尽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进而发扬「守法缴税」、「和气生财」的商人伦理精神。

(三)台商要健全体质、合理化经营,积极迎接来自国内外与大陆政府政策变化的挑战。

(四)台商要以「合竞」的态度,积极与欧、美、日外商及大陆本土陆商先多合作再竞争。以各种形式的策略联盟,相互合作,在大陆市场与世界市场合作,共创多赢。

(五)台商应积极「培养」与「善用」人才,并为转型培养「创新经营团队」,且由新旧两代做好创新接班传承。

(六)台商只有经常与适时做转型经营,才有亮丽的明天。转型要在顺境时就著手法做,才易成功。企业只有「恒转」才能「恒大」、「长存」。

(七)台商随时注意大陆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定向,不管是金融、租税、货币政策以及应付通膨,大陆政府只会不断调整其宏观调控政策,台商宜随时掌握其调控方向以因应。

(八)台商宜下功夫研析ECFA后的两岸经贸新情势。在「天时、地利、人和」3条件具备下,积极在两岸布局、寻求策略联盟,创造商机。

(九)台商应利用十二五规划所带来的商机,且由外销转向内需的经营,并在沿海、内陆及一、二、三线城市,视自己的状况分段布局。

(十)台商投资仍应注意各种商机所带来的风险,早做因应。

二、对台湾政府的十大建议

(一) 定期提供台商政策方向与趋势变化方面的资讯,做为台商海外投资的参考。

(二)用心规划与组织台商各种团体,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合作竞争力。此可透海基会或经济部及各部会的关系,加强与台商的联系、协商,提高合作竞争力。

(三)加强组织各财团法人、金融体系、各种公协会、大专院校与学术团体以及各类型的智库,发挥其整合功能,提供台商所需的融资、技术、管理、人才及资讯等需求。

(四)设定好议题,由海基会或委托学术机构,定期到大陆拜访台商,了解他们的急需与问题,适时向大陆政府反应,提出改进作法。

(五)建议经济部成立全球台商研究中心。一方面整合台商的经贸资源,做更好的策略性投资;一方面对产业发展方向、两岸产业分工、对外投资的中卫体系、金融发展与技术研发合作等做规划研究,供政府与台商参考。

(六)对ECFA后的两岸后续谈判到与两岸经贸发展,宜有清楚的规划,以减少各界的疑虑。并对各方关心的两岸政治谈判,提早规划,并培养谈判人才。

(七)十二五规划对台湾与台商的影响,做正确的评估与引导,毕竟它对台湾与台商影响甚大,商机与风险均应一并考虑;且积极协助台商加强开拓大陆内需市场。

(八) 积极透过台商协会及台企联等管道,协助台商处理在大陆所遭遇的权益保障问题。如权益保障、智财权、人身安全、经贸纠纷与劳资争议等。

(九) 针对台商当前急切要解决的问题,宜整合台湾各种公协会、研究机构及财团法人,共同研究提出对策,如台商转型、新一代接班、外销转内销、撤资、台商健康问题、融资与仿冒等问题。

(十)协助台商在大陆创品牌、建通路及培养拓展市场所需人才。一方面协助台商转型升级,同时也替台湾年青人添增生涯规划管道。毕竟,台商也需补充台干,政府培训人才也可增加国人的就业机会。

三、对大陆政府的十大建议

(一) 呼吁大陆政府更「用心」协助大陆台商解决投资上所遇的问题与困难。台商问题得到解决,当更有能力协助大陆做好经济建设与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理想。

(二)给台商投资信心和适度被尊重的「感觉」。因台商总感到有一种氛围,他们抓不住大陆政府政策的变动方向,且少有解说与沟通管道,连十二五规划都有一大半的台商不甚了解,就是实例。台商如无方向感与信心,自不会大力投 

(三) 定期「公布」对台商的所作所为。现台商虽与国台办有联系管道,但他们对台商的融资、缺工、仿冒、权益保障及土地等问题,到底做了什么,台商并不知情。

(四) 大力协助台商经营转型。现大陆十二五规划也在做经济转型,台商是大陆经建的主角之一,大陆政府宜积极编列预算,协助台商转型。

(五) 积极促成台商投资保障的落实与解决。若是台商人身安全与权益都无法受到保障,台商怎可能大力投资呢?这是台商在大陆最起码的要求与保障。

(六) ECFA后续协商宜参考台商意见。台商身为两岸经贸交流的主流,同时也在大陆经商多年,其意见不可轻忽。

(七)十二五规划宜邀台商参与规划及执行。尤其是7大策略性新兴产业,台商可做更大的贡献,台商的功能不只是加薪而已,他们在内需的创造上,更有力量配合。

(八) 透过台企联或各地台商协会结合资源、创造更大效益。如成立台商品牌与通路联合中心、台商联合银行、台商物流联合中心、台商人才培育中心等。

(九)整合大陆对台商的辅导机构并提高台办位阶。台商在大陆因缺乏民意代表,与大陆政府机构协商不易,台办位阶如能提高到国务院阶层,并邀各相关部会参加,成立为专责的机构,对台商遇到的土地、税务、智财权、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的解决将大有助益。

(十)协助台商解决深层的潜规则问题,如各类看不见的成本、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准入障碍、各种摊派及社会责任太高等问题。

(本文作者为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院长)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