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眼镜第一品牌~宝岛眼镜
- 更新日期:109-09-02
大陆眼镜第一品牌~宝岛眼镜
文/林安妮
宝岛眼镜,在不少台湾消费者心中,是国内眼镜界的第一把交椅,也是成长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就像是美的冒泡的黑松汽水,从小吃到大的王子面、科学面,以及外型坚硬、十足耐用的大同电锅,它那鲜明的字样,加上深具特色的台湾logo,早已是不少台湾人心中永远的「老字号」。
今年5月,宝岛眼镜才刚获得大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可,取得大陆商标界最高殊荣:「驰名商标」,成为台商圈中第14家获颁驰名商标的知名品牌。中国宝岛眼镜全国市场部副总经理陈雪玲忍不住说,「为了这枚商标,公司上下努力了一整年,现在拿到了,全公司真的很兴奋。」
根据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统计,自2004年起迄今,台湾企业商标经大陆工商管理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者,一共有15件,包括,捷安特、正新橡胶、哥弟GIRDEAR服装、统一企业、震旦行、MINGTIEN名典实业、BENQ明基电通、旺旺、宏碁ACER、自然美、金门高梁酒、樱花牌、慈济、宝岛眼镜与建大。
经济部也说,在15枚商标中,除了「捷安特」商标是依大陆旧制的「事前申请」方式,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外,其他商标都是因涉及商标侵权的管理案件,或因被抢注而于提出商标异议或商标争议案时,由大陆商标局或商标评审委员会予以认定。由此不难想见,这些获颁驰名商标的后进台商,人人都曾历过一场艰辛的「打假大战」,最后靠著实力与努力,换来不容侵犯的品牌地位。
宝岛眼镜争驰名商标 正规守法是第一步
陈雪玲说,目前在大陆市场上活跃的眼镜品牌不知凡几,若再计入整体眼镜产业链中的厂商,则是高达上万家,但真正能够通过驰名商标试炼的业者,不过10来家,而宝岛眼镜又是这10多家业者中唯一的台商眼镜品牌。
她表示,能够获得大陆驰名商标,显示自家品牌的专业、品质、实力获得认可,特别是宝岛眼镜自创业起,走的就是一条知识产业之路,有别于不少制造业台商经常走的代工制造(OEM)、代工设计(ODM)之路,品牌、通路之道,或许走来艰辛,但成果却是甜美的。
她提及,目前在大陆市场上,有一主流的声音就是在提倡知识产权(智慧财产权),也就是如宏碁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所言,要站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品牌与研发),而不是靠著低廉的代工生产来获利,「这一点,宝岛眼镜算是跟上大陆主流步伐,总是能在创新中,建立自己的品牌魅力与knowhow。」
陈雪玲也勉励有意申请驰名商标的台商,眼光要放远,「要在大陆申请驰名商标,不是一天两天就办得到的事情,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特别是驰名商标会要求厂商必须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资历,这对这几年才刚到大陆市场的台商品牌或许会有点吃亏,不过,厂商不妨把争取驰名商标当成是品牌志业,一步一脚印往前踏去,「当然,奉公守法是绝对必要的条件。」
她解释,大陆对于能获得驰名商标的企业,会有一定要求,除了资历外,还包括设立资本额等等,「这就好像考大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对不少企业来说,争取过程或许相当艰辛,但它却可象征自家品牌可作为行业内的标竿,相信对不少业者来说,果实会是甜美的。
争取大陆驰名商标 经济部建议规定先搞清楚
对不少大陆台商来说,在大陆获颁驰名商标是难得的「黄袍加身」,不仅对品牌知名度有很高的提振效果,也能带来最佳的广告效应。此外,对于一些长年苦于被仿冒、被侵权的台商来说,只要获颁驰名商标,等于是在侵权反制战中、取得一个有利地位。
经济部官员表示,在实务界中,经常发生厂商的商标或企业名称,虽不是直接被仿冒在产品或招牌上,但却被拿来当成企业的注册名称,「大陆商标法目前仅同意,唯有取得驰名商标的企业,才可以申请撤销被他人使用在企业名称的抢注行为,」由此也凸显了驰名商标的威力。
官员也说,目前大陆对于驰名商标的认定,并非采「事前认定」,只有在商标侵权案件,或于商标注册、商标评审过程中产生争议时,才可由法院或大陆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予以认定。
官员解释,在2002年之前,大陆驰名商标认定是采事前申请制,即商标权人认有必要,即使商标未涉有任何争议,亦可以向大陆工商总局申请认定为驰名商标,尔后因大陆不少行政机关热衷于进行商标知名度评比,甚而还创造了「中国名牌」制度,加上大陆不少省市喜欢以驰名商标的认定件数多寡,作为施政绩效,有违实际个案认定保护意义,因而取消。
智慧局提醒,驰名商标是举证商标知名度是否已达大陆的事实问题,须由权利人自己举证证明。在检送驰名商标的使用证据时,主要是证明大陆相关事业或消费者已熟知该商标。至于厂商在台湾或其他国家的证据资料,也是用来证明该商标的使用资讯已传到大陆。
智慧局也说,凡是在大陆刊载企业或商标商品广告或相关消息,或是举证在桃园机场或台北松山机场设专柜或灯箱广告、或是自家产品广告刊登在国际性杂志或相关市占率报导等,都可以是不错的举证资料。
两岸眼镜界一哥 创业30年靠专业争取人心
宝岛眼镜成立于1979年,经常被称为是华人世界中、眼镜界的第一品牌。目前宝岛眼镜在大陆拥有约1,000多家直营店,在台湾则有约430家分公司。这对经常在两岸趴趴走的台商、台客以及大陆消费者,想必一点也不陌生。
1979年,宝岛眼镜创办人王国胜和哥哥王景钟在高雄成立了宝岛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还注册了宝岛眼镜商标。两年后,王家兄弟和台湾钟表业龙头陈国富,因创业理念相同,决定一起在台湾开创宝岛眼镜连锁企业。
1997年3月,王国胜开始进军大陆,在武汉开设了首家公司,随后又在厦门、福州、天津、北京、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哈尔滨、大连、沈阳、长春、重庆、成都、合肥、广州、东莞、、深圳、上海、青岛、西安、海口等地创设分公司,大举在大陆市场上布局。
2001年,金可集团蔡国洲家族以宝岛眼镜供应商身分,入股台湾宝岛眼镜,由蔡国洲担任董事长迄今,王家则维持大股东身分,王家的经营重心则摆在开拓大陆市场上。
一直到2010年,宝岛眼镜在大陆门市店正式突破1,000家规模,同时还拥有33个培训分支机搆,以及北中南15个加工中心、与成立全大陆商品检测中心,同年,宝岛眼镜选择了上海作为大陆总部。
陈雪玲说,宝岛眼镜的经营理念就在于,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举例来说,宝岛眼镜荟集了大陆各医科大学毕业的医学生、引进各种视光学专家和管理人才,同时还在各门市店配置一流的进口全套配仪器,让顾客可以充分放心。宝岛眼镜也期望在10年内,能够成为全球前五大眼镜业龙头。
扁平化管理 宝岛眼镜靠授权统御千家店
过去10年,不少台商服务业品牌是靠著加盟连锁方式在大陆市场开辟疆土,不过,像宝岛眼镜在大陆的千家店,都是采直营方式,却是少之又少。陈雪玲解释,开放外人加盟,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冲高门店数,但对宝岛眼镜来说,分店全采直营店,才是上令能下达的管理秘诀。
不过,千万别以为宝岛眼镜是全靠斯巴达的权威管理方式,来掌理大陆各家门市店。陈雪玲说,宝岛眼镜的管理方式比较接近家乐福,即总部掌握品牌、商品、系统、财务、商标等大方向,但各分店则可获得一定授权,例如每逢节庆,各地门市店可决定促销方式,「宝岛眼镜的各门市店,不只是帮总部卖商品,也可以决定一些行销方式,让分店可以弹性运用。」
陈雪玲指出,宝岛眼镜每年都会设定一定比例作为展店目标,「大陆市场非常有潜力,尽管现在面临物价膨胀、原物料成本高涨等压力,但潜藏的消费力还是有机会不停地被开挖出来。」以眼镜行业来说,在一个市场还只图温饱之余,眼镜或许是一个满足眼睛看得见的必需品,但当市场开始成长、消费者开始注重温饱以外的事情,眼镜则可以变成增添个人风格、成为时尚的配件。
她强调,大陆市场消费潜力庞大,想要有所表现的台商,必须清楚明白自家品牌的定位,切莫盲目跟随众品牌起舞,这样很容易就迷失自己独特的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