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十二五规划」走向与两岸产业合作契机
- 更新日期:109-09-02
文/林祖嘉、谭瑾瑜
中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5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于2010年10月18日,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五中全会)上通过,俟2011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正式通过后,「十二五规划」将是未来5年(2011至2015年)中国大陆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有鉴于中国大陆为计画型经济体,中国大陆整体经济发展与每5年的经济规划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大陆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际,两岸经贸协议(ECFA)又顺利签署并生效,台湾若能掌握其经济发展趋势,运用两岸经贸交流愈趋频繁的契机,将有助于台商进一步拓展中国大陆市场,创造两岸产业合作契机。
「十二五规划」重点
依据「十二五规划」建议内容,其经济社会发展有五大目标,包括: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并因此制订十大策略,包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十大策略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大陆未来5年经济发展的主轴将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十一五规划的期间,中国大陆获致强劲的经济成长,然而也出现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均衡、内外需成长失衡、能源使用遽增、CO2排放量过大等问题,暴露出过于追求经济成长的后遗症。因此,十二规划已不再强调GDP的绝对成长,且必须将经济成长的成果能够透过经济结构调整,透过回馈于民减缓贫富差距及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隐忧。
十二五规划的经济结构调整,又以扩大内需政策为其主要战略,希望透过扩大内需政策,提升消费来调整中国大陆长期以出口及投资双成长引擎的压力。其策略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及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等,三者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策略,其方法包括:一、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二、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四、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五、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六、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
至于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方面,则以:一、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二、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三、支援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等三项为比较具体的政策。
若仔细观察扩大内需政策,事实上已涵盖十二五规划中许多的重要规划项目。第一,扩大内需政策可以缓和长期以外需为主要成长动能后易受国际景气波动影响的情况,以解决长期过于依赖出口及投资做为经济成长动能、易受到国际景气影响的负面冲击;第二,扩大内需政策中,希望透过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来提振消费,必须逐步做到区域协调发展,除了积极推进城镇化政策,加快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建设的脚步,亦有利于扩大内需;第三,透过节能环保的概念,除了提升生活品质之外,亦可以运用扩大内需方案扶植国内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发展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二五规划」中的两岸产业合作契机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大陆的消费市场潜力愈来愈突出,当中国大陆不再强调GDP绝对成长,而转以包容性经济成长为主要追求方向时,经济成长将透过扩大内需政策回馈于民,台商在中国大陆内需市场中,便出现了新的商机。
首先,中国大陆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成长惊人,但2009年服务业在三级产业所占的比重仅占42.6%,仍较一般先进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偏低,也因此中国大陆从世界工厂转变成为世界市场时,发展服务业是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产业政策之一,其策略上包括:一、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三、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路化经营;四、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服务业是在地化的产业,与人息息相关,因此两岸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特点,使得两岸在服务业发展上,原本便有许多合作的空间与商机;此外,许多生产性服务业依附著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台商在中国大陆已有一定的规模,生产性服务业若能进军中国大陆市场,不但可以支应协助制造业台商的需求,本身亦可以拓展市场而壮大;第三,台湾服务业国际化较早,因应国际化后,台湾的服务品质佳、管理经验丰富,如果可以结合中国大陆潜在的服务业市场,两岸服务业将可以进一步升级,服务业品质也可以一同提升。
以金融服务业为例,长期以来台湾银行业未能进驻中国大陆进行服务,台资企业大部分的资金运用均十分保守,无法灵活运用资金,在台商企业遍布中国大陆各地的状况下,若能早日让台湾银行业能够进驻中国大陆服务台资企业,对于健全台资企业资金结构有其正面帮助。如今十二五规划要发展服务业,两岸亦已经签署两岸经济协议(ECFA),若能以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做为两岸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合作的协商平台,除了比照CEPA开放相关市场准入条件之外,若能进一步开放台湾银行进驻中国大陆设立独资银行及分行的相关规定、放宽台湾银行在各地开设分行设立绿色通道的可能性,以及同步开放台湾银行设立异地支行的申请等措施,将有助于台湾银行业赴中国大陆各地服务台资企业,不但可以扩大台湾金融服务业市场规模,中国大陆金融服务业也将透过市场开放提升服务品质,透过两岸金融服务业的合作,提升两岸金融服务业。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传统产业台商进一步在中国大陆建立品牌的好机会。台湾产品拥有物美质优的特点,价格介于国际知名品牌与中国大陆商品之间,台湾商品若能以优质平价精品为主轴,运用十二五规划的扩大内需方案建立台湾精品品牌形象,将有可能借由中国大陆市场建立品牌。由于扩大内需政策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之一,扩大内需又与民生产业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食品、家电、纺织等传统产业可以在中国大陆成立优质平价精品品牌。在考量品牌集中度及供应链管理等因素,初期可能无法广泛布点,在选择设立品牌的基地时,亦可考虑从二线城市开始做起,避免与国际品牌直接竞争,此外,在设立品牌的同时,政府则需要注意如何保障智慧财产权,让传统产业能够运用中国大陆内需市场建立品牌。
十二五规划除了积极以扩大内需策略进行结构调整之外,亦希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发展新一代资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两岸恰好在同时间都推动类似的政策,台湾提出了六大新兴产业、四大新兴智慧型产业,对应至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台湾如果可以在新能源产业与中国大陆合作,台湾或可做为连结欧美国家先进技术及中国大陆市场的一个桥梁,利用已有的两岸产业与技术合作平台—搭桥专案,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电动车及LED照明等新兴产业,与大陆合作完善产业链,带动两岸新能源产业的商机。
结语
十二五规划是中国大陆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内需平衡出口带动经济成长的策略,为台商带来许多商机。第一,台湾服务业将有机会拓展中国大陆市场,扩大规模,并服务台商;第二,传统的民生工业可透过扩大内需策略,有机会在中国大陆二线城市扩大规模,并进一步建立品牌;第三,两岸不约而同规划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两岸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电动车及LED照明等新兴产业合作的契机。
两岸若能借由两岸经济协议(ECFA)之后续协商协议时,同步考量两岸在十二五规划中可以合作的商机,将有助于两岸产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创两岸经济双赢!
(本文作者林祖嘉系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谭瑾瑜系国政基金会科技经济组副研究员)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