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东明不锈钢制品

  • 更新日期:109-09-01

大陆不锈钢螺丝第一名

东明不锈钢制品

文/林安妮


透过网路搜寻引擎GOOGLE找寻有关台商「东明不锈钢制品」的相关资料,赫然发现,这是一家不常在两岸媒体曝光的公司,要了解东明,只得上东明的官方网站一探究竟,而这家经常在镁光灯之外的台商,却是大陆不锈钢螺丝市场上,市占率排名第一的企业,更重要的是,东明拥有市场定价权。

「千万不要把这家公司理解为一家螺丝制造厂,」担任东明财务顾问多年的上海富兰德林事业群总经理刘芳荣如是说。刘芳荣在大陆辅导的企业中没有一家公司如东明一样,把制造业当成服务业来经营。

刘芳荣打趣说,刚开始担任东明的财务顾问时,有一回特别拜访东明位在浙江嘉兴的工厂,一看真是傻眼了,「这家公司是行业内的领头羊,其他业者的不锈钢螺丝,都是先看东明怎么定价,再往下减少几趴,但东明的办公室有够朴实,就是几套旧沙发,跟富丽堂皇完全沾不上边。」

从刘芳荣对东明办公室的形容,似乎可为何以东明拥有坚强的实力,但却又长年隐藏在镁光灯之外,找到些许原因。

从高雄到浙江嘉兴的螺丝世家

东明从事的是「紧固件」行业,紧固件指的就是,螺帽、螺栓、螺丝等五金零件。紧固件大量被使用在各种不同领域,例如汽车工业、建筑业或电子电器工业,此外,民生常用的外露灯饰紧固件,也是用途之一。

东明不锈钢制品的创办人是董事长蔡清东,15年前,他看到了台商登陆投资热,凭著1989年远赴马来西亚投资设厂的经验与勇气,蔡清东也加入了当时逐鹿中原的行列。当年的东明,已在全球不锈钢螺丝市场上,占有数一数二的地位,但危机感使然,他也从高雄来到大陆市场试探水温。

当时最让蔡清东心动的投资地是上海,不过一想到不锈钢行业的特性,在上海大都会发展并不适合,但又考虑到要以上海港作出口港,想来想去,就只有两条路,一是往北到苏州,二是往南到嘉兴,最后蔡清东决定落脚嘉兴。

据说,当时的嘉兴多是不毛之地,蔡清东当年就是穿著雨鞋,顶著细雨,一路坐船到嘉兴现址,而东明现在几万坪厂房,当时还是一片泥泞,不过,现在已经是一座深具规模的现代化厂房。

这几年,蔡清东已经将经营公司的重担交棒儿子蔡弘泉,与蔡弘泉相识7、8年之久的刘芳荣笑说,「蔡家是螺丝世家,蔡弘泉从小看著父亲作螺丝,而且一年到头,常常拿著一卡皮箱出国跑订单,自然而然地也对螺丝有一种特殊感情,长大从美国念书回来,他也很认命地就接班了。」

非单纯螺丝制造厂 而是紧固件通路商

66年次的蔡弘泉是在他26岁那年,就接下东明总经理的位子。他说,最早东明到嘉兴投资时,多是作外销,再交货给海外的大客户,外销比例高达8、9成,「当时很多台商到大陆,都作制造业,通路在当时候的中国大陆还不流行,也没有成熟的通路可言,一开始,东明摸不著头绪,也是闷著头作螺丝好多年。」

他表示,螺丝作久了也发现,螺丝作得再怎么好,也是交给其他海外贸易商,或是经销商。经销商能够要求工厂独家供应,自己却可以跟很多工厂下单,东明变成只是在作代工,帮别人赚钱,还得看人脸色,根本无法提升附加价值。

蔡清东父子左思右想,眼见大陆内需市场也渐渐发达起来,不如转型作通路,把制造业当成是服务业来经营,由此不仅有机会接触到紧固件的真正消费者,还能靠著提升紧固件的附加价值,来赚到较高的毛利。

蔡弘泉说,紧固件行业可以作到全自动,以东明现在的规模,专门投入紧固件制造的工人,只有100人,但是布建在通路的业务人员数,却高达300人。为了把制造业当成服务业经营,东明不止是制作紧固件,还可以帮客户作包装、配送,至于偌大的厂房,也成为客户的仓库,形同在自家厂地帮客户作库存。

刘芳荣分析,制作螺丝没有秘诀,螺丝因为用途广泛,所以统统都要作成标准件。一旦大家作的东西都一样,就很难作出差异化来,一旦差异化作不出来,就很容易引发价格战,「明明作得要死要活,但毛利却是微薄得让人伤心。」

大手笔投资物流、ERP 外销分散风险一起受惠

看过东明嘉兴厂的人,经常会被东明的厂区规模与设计给吓了一跳。因为这家立志把制造业当成服务业来经营的台商,每年都大举投资物流设备、仓储管理,同时还导入甲骨文(Oracle)的ERP管理系统,让母公司能追得到分布在大陆各地的31家分公司。

东明第一家专门分销母公司产品的分公司,约是10年前在无锡设立,尔后随著东明有计划的布局,目前东明的31家分公司,有三分之一设在长三角,三分之一设在华南,另外三分之一则在华北以及其他地区。蔡弘泉笑说,北至沈阳、西到重庆、西安,一些大陆的主要城市,都找得到东明的通路。

15年前,东明产品的外销比例高达8、9成,尔后东明逐步转作内销与通路,内销比例便逐步提升,去年,东明的内销比例高达7成5到8成,也因为受惠于内销比重较高,这一两年全球经济虽受国际金融海啸影响,不过,东明整体的营收却丝毫不受影响,继续倍增。

蔡弘泉说,东明这10年来,努力作通路,由此也意外造成海外客户结构跟著变化。他说,以前多是作海外单一大客户,根据订单要求来作生产,但是现在因为要作内销、帮客户作库存,使得东明产量可以放大,而且品项繁多,「以往海外中小客户都要透过海外的大贸易商来下单,但现在可以直接向东明下单,对客户来说,节省了一层费用支出,对东明来说,海外订单来源多样化,也有助提高利润与分散风险。」

东明作通路 定位、人才、帐款是三大关键

制造业者布建通路不同于餐饮业者展店,后者可以发下豪语,一年要在大陆展店数十家、上百家,但是制造业者开设分公司,速度却无法过快,必须非常审慎评估每个城市的潜力,再决定是否设立分销点。

10年来,东明在全大陆布建了31家分公司,今年还计画要再新增两家分公司。蔡弘泉表示,作通路的好处是,空间很大,「不只可以卖自家产品,以后还可考虑代理其他公司产品」,好处虽多,但打通路过程却很辛苦。

他坦言,东明作通路作了10年,但感觉顺手却是这2、3年的事,其中,定位、人才与帐款收付,是东明面对最关键的三大考验。

以定位来说,东明最早作的是外销生意,定位很单纯,就是按照几个单一海外大客户的订单要求作生产,但是作内销,可能面临客户者众的问题,例如,到底是要直接接触最终使用者,或是以中间大盘商作为主要的触众群体。

蔡弘泉说,客户定位不同,采取的行销、通路策略也会不同,目前东明是以各地的大盘商作为主要接触客群,少部分则是销往终端用户,定位定准了,分销策略也就跟著明朗了。

在应收帐款部分,过去不少台商最头痛的就是,大陆征信机制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多台商把货放出去,但面临款收不回来的窘境。东明除了慎选客户外,也透过专业的制度、专人把关,避免呆帐发生。

客户定位与帐款收放问题,可以透过专业与成熟的公司管理制度来控管,但是大陆人员流动过高、过快,却是一个根深柢固的问题,每每也让东明相当困扰。

蔡弘泉表示,很多业务员在公司学会销售手法后,就跳槽到其他公司,甚至是自己自立门户当老板。人员流动过快,公司很难阻挡,但如果不解决,却可能牵制了公司设立分销点的速度,东明提出的作法是,继续加大培训力道。

回台上市 东明追求更好的公司治理

蔡清东在2003年交棒给蔡弘泉,自己退居幕后,他笑说,「不用怕我失业,我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蔡弘泉说,父亲有种创业性格,静不下来,到处去挖掘有发展空间的事业。

与蔡家父子熟识的财务顾问刘芳荣也说,蔡家两代领导人个性不同,蔡清东是权威型领导,蔡弘泉则重沟通,风格不同,但对公司管理一样认真、精确,这也是东明何以能作到大陆市场第一的关键。

今年东明已敲定要回台上市,蔡清东父子异口同声说,自己没有特别的想法,单纯是从永续经营的角度来想,「回台上市就像是到另一个池子试试看,更多人监督你,失败因子会比较少,做错事的机率也小。」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