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济协议之经济战略意义与政策建议
- 更新日期:109-09-03
两岸经济协议之经济战略意义与政策建议
文/庄奕琦
台商自1980年代末期起即开始到中国大陆投资和贸易往来,期间虽然我政府自1996年起采取严格管制的戒急用忍,及往后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或「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政策,终究无法阻挡市场的力量,两岸产业垂直分工是造成两岸紧密经贸关系的市场趋动力。依经济部投审会统计至2009年12月台湾至中国大陆累计投资总额达827亿美元,按陆委会估计同一时期累计贸易总额更高达8,540亿美元。两岸高度垂直分工的产业最为明显的包括电子零组件制造业、纺织业、化学材料制造业、石油及煤制品制造业等。至2002年起中国大陆已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8年占我国总出口比重(不含香港)28.94%,贸易顺差425.9亿美元。谈市场国际化当然首先必须先正视两岸的经贸关系及构思台湾的全球经济发展策略。台湾因属小型开放经济体,市场规模有限,惟有赖广大的世界市场才能深化我们生产的比较利益,过去如此,于今尤甚,战后五十的发展经验更证实国际化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
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对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意涵为:一方面使两岸经贸正常化与制度化,除了保障台商的权益和强化两岸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外,更要扩大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技术差距,并利用大陆广大的内需市场创造台湾的长期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更应将ECFA视为台湾加入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与全球布局的重要策略。任何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结果必然有得利者与损失者,惟利大于弊,但损失者必须受到补偿与安顿,政府责无旁贷。然而为了后代子孙与台湾的永续发展,必须承当损失的代价应事先与民众沟通让其了解,相信必可取得全民共识并让政策的阻力降至最低。
为使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符合台湾长远利益并达到双赢结果,建议我政府应有以下作法:
一、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应尽快先签,惟不排除退场机制,再细谈内容并寻求国内共识。一方面展现双方诚意与象征两岸关系的改善,另一方面可争取时效与其他国家洽签经济合作。ECFA只是一个架构协议,无非是一些经济合作基本项目勾勒,细目还要经双方冗长的谈判和同意,不必过于泛政治化。先签订过渡或架构协定,再依据WTO规定,分阶段到位的FTA模式,原则上可在10年(甚至允许更长)内逐步完成关税、服务贸易开放与投资保障等个别协定之谈判,因非一次综合性到位,民众大可不必恐慌,政府会从谈判中争取台湾的最大利益。
二、ECFA没有大陆劳工来台问题。两岸签署的ECFA只是FTA的一种,主要为降低彼此的贸易障碍使两岸经贸正常化与制度化,并非为两岸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故没有劳动跨界移动的问题,自没有陆劳替代本国劳工造成国内高失业率的问题。
三、两岸签署ECFA后台湾应推动与其他国家洽签类似之自由贸易协议,若中国大陆阻挠台湾与其他国家洽签ECFA,不但曝露其对台统战的两手伎俩为台湾民心所厌恶,更重要的是此举将使台湾有被边缘化之虞,此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亦危害亚洲的区域安全与稳定,故美、日及其他亚洲国家必不会坐视,从而会与台湾签定FTA。至于东南亚国协为确保其东亚经济整合的ASEAN Plus主导轴心(hub)地位,在两岸ECFA之后更应该尽快和台湾洽签FTA以免沦为边陲(spoke)。既然结果如此,则从赛局理论,两岸最佳的双赢聂氏均衡解(Nash equilibrium)即是双方乐见台湾与其他国家签署ECFA。
四、短期间宜利用早收清单因应潜在威胁和创造产业发展空间。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内容不外乎协定的目标、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自由化的进程、早期收获清单、争端解决机制、退场机制等。其中早期收获清单,因ASEAN+3对台湾冲击最大(中国大陆和东协为台湾主要出口市场,而韩国为台湾最大竞争对手),应以受威胁最大或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或产品做优先考量项目,包括石化业、机械业、汽车零组件业、服务业。
五、配合两岸既有分工模式与中国大陆扩大内需政策下对台湾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给予适当发展环境。目前有关两岸合作推动高科技产品标准检测、验证的部分,台湾与中国大陆双方已有初步共识。过去台商生产的产品,尤其部分高科技产品,因使用其他国家的标准,厂商必须支付不少权利金。若两岸合作,可共同推动订定产业或技术标准,进而拓展至全世界让其他国家追随,将可大幅提高产业竞争力。除此之外,两岸订定产品共同标准的另一个好处,可以防止不合规格标准的仿冒或黑心产品进入市场,也可以保障台商自有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六、 中国大陆过往在食品安全卫生的信用纪录不良,尤其近年来查验中国大陆进口食品所发现的高风险项目,主要有漂白剂、人工甘味料、防腐剂、残留农药及动物用药。政府将来应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卫生检验,一方面可保障台湾人民的健康,另一方面提升合法的台湾产品市场竞争力,避免非法或劣质的中国大陆产品鱼目混珠的不当竞争,强化台湾产品的质量竞争优势。
总之,中国大陆已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大出口国,开发中国家最大对外直接投资接收国,多数先进国家均在中国大陆进行投资与贸易。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大陆将由世界工厂逐渐转变为消费市场,此提供给同文同种具语言与文化优势并长期在中国大陆发展的台商绝佳的发展机会,结合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厂商带中小企业,从发展自创品牌到下游的配销通路形成完整供应链,提高生产的附加价值,以中国大陆市场为腹地,进而布局进军世界市场。ECFA是一张入场券,也是台湾拓展国际经贸空间的敲门砖,签署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朝野双方应捐弃成见,寻求共识共同努力为台湾找出一条永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作者为政治大学经济学系庄奕琦特聘教授)(本文系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