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自由贸易港区系列报导(三)

  • 更新日期:109-09-01

自由贸易港区系列报导(三)

掌航台湾  跃足国际~高雄港自贸港区简介

整理/编辑部


地理条件优良  港湾形势天成   

高雄港位于台湾西南海岸,扼台湾海峡与巴士海峡交汇之要冲,且港域辽阔腹地广大,气候温和,临海有狭长沙洲为港湾的天然防波堤,地理条件优良,港湾形势天成,为一天然良港。高雄港区总计415.41公顷,其中货柜区面积397.69公顷;散杂货区面积17.72公顷。

高雄港是台湾最大的国际港埠,除系为主要之货柜转运枢纽港外,亦为台湾地区主要之货物进出口港,具有亚太地区地理区位之优势及高雄港已有成为区域性枢纽港的基础条件下,高雄港期许未来成企业领航员,协助企业因应海运市场瞬息万变之供需关系,与时俱进,切合实际发展的需求,跃足国际。

高雄港自由贸易港区目前洲际货柜中心第一期填海土地约50公顷即将完工,可作为货柜及物流发展用地,配合政府政策开发南星计划为自由贸易港区,开发面积约120公顷,未来将致力优化营运环境,以委托加工方式与邻近区位合作,朝向国际货柜暨物流枢纽港发展。

目前高雄港有25家自由港区事业,具营运实绩者计15家。以仓储(含物流)业务为主,储放货物种类多样化,约占营收9成以上。

该港区优势:

1.地理位置适中。

2.航线密集转运便利。

3.港埠条件自然天成。

4.栈埠设施齐备。

5.知名航商群聚。

6.国际认证经营优质化。

7.装卸作业民营化。

8.多功能服务。

9.海空联运。

优化营运环境  国际货柜暨物流枢纽港

目前高雄港为因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目前正积极推动港区范围调整、计划船型修订、航道及水域设施改善、推动联外交通系统等。

‧港区范围修订

港外水域、锚地维持原有范围,不予调整。港内水域及陆域因配合实际环境需进行调整,政府正在规划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的营运中心,而高雄港将规划为海运转运中心,未来将在提升服务品质及加强作业效率上更加精进。

‧计划船型修订

因应船舶大型化发展之需求,一港口计划船型检讨后仍维持原规划之3万吨船型;二港口则由原规划之10万吨散货船,改为配合未来发展需求之10,000 TEU以上之货柜船为计划船型;二港口外港区则将仍维持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所规划之15,000TEU货柜船为计划船型。

‧推动联外交通系统

为提升高雄港区长远之联外运输效率,高雄港务局提出「高雄港联外高架道路计划」、「高雄港二港口跨港桥计划」加强改善港区周边客、货混杂之行车问题,并强化各商港区之联系。

高雄港推动联外交通系统计划简述如下:

(一)高雄港联外高架道路计划

包含以「商港区衔接路廊」串连中岛、前镇、小港、大仁、中兴等商港区;以「渔港路高架桥延伸」连接「商港区衔接路廊」与中山高速公路;以「三国通道衔接」串连「商港区衔接路廊」与「三国通道近程计划」。此三项子计划完成后将可有效降低港区内货物运输对周边道路的冲击。

(二)高雄港二港口跨港桥计划

目前大林商港区并无专用道路与中兴、大仁及小港商港  直接连结,因此未来深水货柜码头(第六货柜中心)大型货柜船只,所带来大量的转口货柜交通冲击,将成为第六柜中心成败重要因素,规划兴建跨港桥跨越第二港口,串连大林与中兴商区以解决上述之问题。

未来高雄港整体规划,其主要计划项目说明如下:

1.第三船渠西岸改建码头工程

因旧港区#11~# 15码 头、第三船渠东岸已委托高雄市政府办理规划使用,加以#16~ 17码 头已依政策指示作为「流行音乐中心」预定地,故为疏解散杂货码头不足之压力,选择第三船渠西岸作为国内航线杂货船靠泊装卸替代区位,以部分替代#16~ 17码 头原有功能。考量将第三船渠西岸现有护岸改建为水深 -6.5m 之码头,同时船渠水深配合浚深至 -6.5m 。

2.#55~# 57码头改建

配合近年航商之需求,分段将#55~# 57码 头改建为 -14.0m 码头,作为深水杂货码头使用。

3.#63~# 64码头改建工程

为因应货柜船舶大型化趋势,有效利用港区码头水域资源,提升货柜码头装卸能量,将原水深 -12m 的#63、#64号货柜码头改建为水深 -14m ,改建长度为 520m 。

4.台电#107卸煤码头兴建计画

台电为因应第六货柜中心之兴建与兴达港煤码头之完成,将迁建111号卸煤码头至107号码头位置处,台电大林储煤厂亦将迁建至大林电厂西侧,并改为密闭式储槽以减少环境污染,码头合作兴建部分已与高雄港务局完成签约,预定于97年底前完成码头兴建。

5.前镇商港区土地(唐荣钢铁厂)开发计划

第二货柜中心由于后线场地纵深不足,影响作业效率与作业能量,若能取得港务局能够取得前镇商港区(中兴钢铁厂)土地,可将部份土地作为二柜的货柜堆置场,部分土地则可提供作为自由贸易港区之专业物流区,因为本区土地不仅紧邻码头,且又临港区联外道路,是作为物流仓储最佳的场所。

6.洲际货柜中心第一期工程计划

洲际货柜中心计划包括原大林商港区 112公顷,填海造地 527公顷 ,第一期工程将先进行外海围堤填筑 120公顷 ,完成后土地可提供第六货柜中心作为物流发展用地使用。

7.造船工业专业区土地开发计划

配合第六~八船渠之造船工业专业区厂商扩厂之需求,依各厂商之业务量提出详细开发计画,原则以合作兴建方式办理,以提供其造船业务量大增所需之陆域面积。

8.水试所沿近海资源研究中心迁移计划

水产试验所迁建至渔港北三路与丰渔二路口附近,原用地变更为港埠营运区,以增加#67货柜码头吊杆使用效率。

9.港务大楼工程计划

港务局本部办公室原址为早期港口精华地段,惟经过数十年来港口往南延伸发展,重心逐渐南移。经多年研议,为提升管理行政效率,方便港航相关业者洽办业务,乃决定在苓雅经贸园区兴(#17~#18码头附近)建大楼一栋,除可容纳港务局各业务单位外,并提供相关业者与必要之金融等服务业进驻,如此可配合高雄港未来更长的发展,提供完整的服务。

10.旅运大楼BOT兴建计画

配合国家观光计划,高雄港务局将20、21号码头变更为客货码头,让国际邮轮靠泊,并改善苓雅区港湾设施之亲水环境设施,增加临港区商业用途,以BOT合作兴建的方式吸引厂商投资多功能性的旅运大楼。

11.联外高架道路工程

本规划案之内容包含商港区衔接路廊计划(新生路高架)、三国通道衔接计划(金福路、草衙路高架)及渔港路高架桥延伸计划等三项子计划。其中商港区衔接路廊计划(新生路高架)其主要串连高雄港之中岛、前镇、小港商港区,系属港区间联络道路。三国通道衔接计划(金福路、草衙路高架)及渔港路高架桥延伸计划主要系将商港区衔接路廊与高速公路串连,构成高雄港完整之联络及联外路廊。

12.港区污水系统建置

本港目前内并无污水下水道之设置,一般污水经简易处理后,多由雨水系统排入港区水域,为降低本港可能之污染源,目前完成可行性评估规划报告,日后将据此成果进行港区污水系统之建置。

13.过港隧道安全补强工程

延续性计画,配合地震力规范修订,补强过港隧道。

14.中岛区污染防治-防尘网栅新建工程

配合港区污染防治计划,于中岛区#52、#55码头架设防尘网栅,降低粒状污染物对加工出口区所引起之污染。

15.进出港船货、港口管理、办公室自动化资讯系统更新建置

除配合中央政府整体性的资讯计画外,在港埠管理资讯网路(Portnet)规划方面须考量高港局内部航港作业需求及相关航商需求,建立内部网路(Intranet)与货柜储运机构或海运业者间之外部网路(Extranet),并建置本局Portnet Web中心网站,作为港埠业务的窗口,提供航港相关之线上作业服务及查询海运相关资讯。

16.拖船采购

高雄港现有大、中型拖船19艘,执行商船靠离码头、浮筒之拖曳作业,及担任港区内救灾、救难及民防战备任务。拖船执勤航次非常密集,可以有稳定收入。港务局将拖船业务以委托民营方式办理,且拖船可参照加水船,由民间业者向港务局承租使用。拖船业务民营化作业亦可与航商、引水人作更紧密连系,配合更为机动化之调派拖船方式,以提升作业效率与服务品质,更能满足航商之需求。

17.第四货柜中心高压备用电源增设及供电系统改善工程

延续性电力系统改善计划,增设第四货柜中心高压备用电源,并改善供电系统。

多元营运模式  储放货物多样化

现有港区以仓储(含物流)业务为主,储放货物种类多样化。货柜航商专注于货柜物之集散与转口,后线仓栈则支援货柜物的拆并柜与储转,该等航商入区从事自由港区业务则以货柜集散站经营为主;仓储业者则为中小型企业,于港区内从事一般仓储(含物流)业务。自由港区与既有港区重叠,港区土地资源有限,又邻近市区,土地扩充不易,为克服港区土地限制,推展自由贸易港区委托加工至课税区工厂实质转型,实为值得大力推动的措施。

密集航线网提供物畅其流环境。以增加物流、港区货栈及委托加工等业务为主轴,陆续展现成效,同时提升货栈使用率,未来仍继续朝向鼓励货栈共用而努力,俾使货栈达到最佳使用率。

除了原有仓储业者外,高雄港自由贸易港区更向航商、国际物流公司、海运承揽业、船务代理理货业、日用品供应业、电动摩托车、沙滩车、LCD重整、检测及汽车零件组装等产业等业者积极招手,同时目标亚洲(台湾)、大陆华北、大陆华南、欧洲、美洲等市场。

我自由贸易港区(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及高雄港)目前以联合招商方式推动各项业务,以更积极方式来帮助厂商进军国际市场:

(一)合作模式

1.汽车、高级自行车、电动摩托车、沙滩车产业:零件自国外进储台中港自由贸易港区,再运至区外委外加工成车后,自基隆港、台北港或高雄港出口欧、美地区;或自台中港出口亚洲地区。

2.石化(油)品产业:

(1)以蓝色公路策略由台中港与基隆、台北、高雄等自由贸易港区储槽联盟,增加中转筹码,俾与大陆石化港竞合。

(2)台中港设置石化(油)品转运中心,自大陆将原料进储台中港储槽,再依客户订单分配、加工及制造后,以蓝色公路运至基隆港、台北港或高雄港出口欧、美地区;或自台中港出口亚洲地区。

(3)自国外(日本、南韩、新加坡)或国内(如:麦寮)进储汽、柴、煤油于各港储槽,以蓝色公路方式从事为4海港或外海之外籍船舶加油。

3.精密机械基础工业、3C产业:

友达、奇美、康宁、台中精机等业者及其厦门厂将大陆工具机零组件、光电、面板等运回台中港自由贸易港区组装关键零组件,并委外检验、测试提高附加价值后,以MIT品牌自基隆港、台北港或高雄港出口欧、美地区;或自台中港出口亚洲地区。

4、农产品业:

开辟两岸定期客货船航线,于各港自由贸易港区设置水果、蔬菜发货中心,视各港定期航班情况,将他港水果、蔬菜每日集中发货至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再幅射至大陆内地。

5.专用物料(含船舶日用品)售予他港自由港区内之国际航线船舶模式:于各港自由贸易港区设置发货中心,以蓝色公路运至他港供应外籍船舶,如:免税烟酒、船舶(船员)日用品等。

6.两岸民生工业品:

大陆内河船舶直航至台中港自由贸易港区作为发货中心,贴标、分包、组装关键零组件后,委外检验、测试提高附加价值后,以MIT品牌自基隆港、台北港或高雄港出口欧、美地区;或自台中港出口亚洲地区。

(二)行销策略及措施

1.港区内、外空闲土地招商与合作。

2.港区土地扩大多目标使用区分。

3.结合港区外及加工出口区业者委外加工制造。

4.扩充自由贸易港区范围。

(三)通路策略

1.建立全方位的物流平台。

2.与高雄市政府、工业区、加工出口区及科学园区等单位密切合作。

未来高雄港将发展成为兼具货物吞吐、产业需求及加值型物流服务之多功能国际商港目标,自由贸易港区吸引各类型物流产业进驻后,可衍生金融、行销及服务等功能,藉金流、物流、人流、资讯流与各类商务活动,可活络地方工商及产业经济活动,有利于制造业转型为制造、物流整合型产业,进一步落实全球运筹,提高产业回流或根留台湾之机会,使自由贸易港区为台商及跨国企业设置区域营运总部之最佳地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