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贸展望
- 更新日期:109-08-31
两岸经贸展望
文/朱云鹏
所谓的「东协加一」,就是中国大陆和东协国家签订经济合作协议,成立自由贸易区,实施关税减让与排除非关税贸易障碍。在此协议下,东协国家(包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等10国)销往中国大陆的大部分产品,开始适用零关税,中国大陆销往东协的产品,也享有同等优惠。因此,协议开始生效的2010年1月1日,对中国大陆与东协国家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从2010年开始,和东协的出口品相比,台湾有不少的出口产业居于竞争上的劣势。比较严重影响的有纺织纤维业、石化业和机械业。例如尼龙和五大泛用塑胶,出口到大陆分别占台湾总出口的4成6和7成左右;同样的产品,东协如果报价1千元,台湾出口到大陆课6.5%的关税,要卖1,065元。机械业,出口到大陆占台湾总出口的1成5左右,面临的关税约15%,东协卖1千元的,台湾要卖1,150元。消费者不会选择贵的产品,最后当然是由厂商吸收,毛利因此会被大幅侵蚀。
目前亚洲的主要分工模式,是日本卖上游原材料到台湾,台湾将其制成半成品或中游原料,送到大陆加工成消费品,再外销到欧美市场,这样的分工模式,使得中上游原料或设备成为受东协加一影响较大的产业。此外,东协加一的生效,也削弱了台湾在这个分工体系里的既有分量。大多数国家在面临这种外来冲击,会激发全国团结意识,各界共同商讨对策,并付诸实行。令人惋惜的是,这样的反应并没有出现在目前的台湾。
目前台湾朝野对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已经形成对立。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化解对立,除了要让全球化程度高的产业能排除竞争障碍外,也要让所有全球化参与程度偏低的产业和个人,都获得适当帮助,让他们有机会转型,进而也分享全球化的果实。如果实在不可能转型,也应当获得足够的社会救助,全球化果实分配得愈平均,社会愈容易得到继续参与全球化的共识。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们应当讨论如何因应东协加一对台湾出口、产业和劳工就业的冲击,希望各党各派,都提出可行的建议,也希望不同立场的智库,合作研究可行的对策。
ECFA应是诸多可能选项中的重要一个,思考和大陆签经济合作协议,让台湾产品享有和东协一样的低关税,是台湾克服东协加一对于出口威胁的可能方向。两岸洽签ECFA协议要符合WTO的规定,我们可以像东协和中国大陆一样,先有一个「架构协议」,亦即先拟好未来合作的「章节目录」(即使没有实质内容),然后先就部分产品的关税,实施「早期收获」,之后再逐步充实实质内容。
ECFA可以有效改善台湾经济大环境,让台湾产品在公平基础上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但是有关ECFA的协商,必须取决于两岸双方,希望大陆基于体会台湾的立场,签成了较为接近我方理想的经合协议,以因应东协加一的挑战。
另一方面,台湾除了签ECFA之外,还要发展新兴产品和服务,提升能力和其他国家在大陆乃至全球市场竞争。所以台湾要进行产业升级,包括发展自我品牌,发展关键技术,来确保获利能力,不能只靠既有分工模式来发展经济,也要发展新兴服务业,以促进就业和国际竞争力。
最后,我必须要强调,一个内部团结相较于内斗不断的国家,具有更好的成长机会。因此,在台湾面临重重挑战之际,社会各界应当挺身而出,不分你我。我们深切盼望能消除台湾两岸政策方面的分歧,内斗内耗不应再持续下去,协力共举才是台湾成长的唯一路径。
(本文作者为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会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