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您了解ECFA吗?

  • 更新日期:109-08-31

您了解ECFA吗?

ECFA=初阶版的自由贸易协议(FTA)

签ECFA=降关税、增出口、振兴经济

反ECFA=竞争弱、关厂失业、害台湾

◎ 文/编辑部



甚么是ECFA?

ECFA的中文就是两岸经济协议,也就是初阶版的自由贸易协议,目的在降低关税,促进出口,台湾是出口导向的经济体,两岸的关税税率,大陆平均是9.8 %,台湾平均是4%,因此,降税有利于产品外销大陆,因而振兴台湾经济。


为何要签ECFA?

因为今年开始东协十国与中国大陆已成立自由贸易区,双方将有超过90 %的贸易产品实施零关税,整体而言,中国大陆对东协平均关税从目前的9.8%降到0.1 %,但台湾产品销往大陆则要征平均9.8%的关税,当然就会降低竞争力,严重时,企业关厂外移,造成失业问题。


ECFA有甚么用?

自由贸易是全球追求的目标,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目的即在此,并借此融入国际轨道,两岸如能签成ECFA,不仅有助于台湾出口,振兴经济,也有助于台湾与其他国家谈判。


ECFA没有害处吗?如何兴利除弊?

部分行业可能因降低关税而受影响,主要是部分劳力密集、竞争力较弱的产业,政府一定会透过谈判,减少此类产业数目与所受之冲击,而对于真正受到冲击的产业,政府也会做好辅导的工作,经济部及劳委会已编列950亿的基金,进行辅导、升级、转业。


ECFA两岸谁受益较大?

ECFA是两岸互利互惠,经济上创造更大的「饼」,至于这个「饼」谁分得较多,无论是理论或是实务,都证明较小的经济体受益较多,也就是台湾受益多于大陆;受益是指比例,而非绝对金额。


何谓早期收获?

全面推动自由贸易区需要很长的时间,例如东协与中国大陆自2002年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始推动,直到2010年才正式成立,花了8年才开始实施。因此,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部分产品可以先实施,此即早期收获。至于那些产品可以先实施双方要协商谈判的,我们谈ECFA,当然是「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


ECFA会不会使两岸工资趋于相等?

经济学虽然有「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但这是有许多假设前提推导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并无此先例,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未使墨西哥工资与美国相当,而且若真会如此,我们为何要与低工资之中美洲国家签自由贸易协定?且有人还主张,须先与东协国家签后,才能与中国大陆签,事实上,不少东协国家之工资是低于中国大陆的。


ECFA等于开放大陆劳工吗?

自由贸易区通常不涉及开放劳工,更何况是较FTA更初阶的ECFA,当然不会开放大陆劳工。


ECFA会开放大陆农产品吗?

马总统已一再宣示,绝不因为签署ECFA,再扩大开放大陆农产品,事实上,目前已开放之大陆农产品计1,415项,其中479项是2000年以前国民党执政时期开放的,民进党执政8年,开放了936项,2008年5月马政府执政后,未再开放任何一项农产品。


为何先签架构协议?

「架构协议」是指签署正式协议之前所拟订的纲要,仅先定架构及目标,具体内容日后再协商,因为要协商签署正式协议旷日费时,以中国大陆与东协为例,前后费时长达8年,缓不济急,为了考量实际需要,故先签署纲要式的「架构协议」。


ECFA谈判的透明度

在马总统宣示「三不三要」的原则下,也就是「不矮化主权、不会开放大陆劳工来台、不再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要凝聚共识、要循序渐进、要广结善缘」,以及吴院长所提「国家需要、民众支持、国会监督」的原则下,ECFA必定会在高度透明下,与大陆进行协商。


ECFA不涉统独、无损主权、必送WTO备案

ECFA是经济议题,不是政治议题,当然不涉两岸统独问题,也无损主权。两岸自始迄今所签协议均未触及任何政治议题,也没有所谓「一个中国」或「一国两制」的文字。至于香港与中国大陆之CEPA绝非两岸协商的模式,香港加入WTO之身分地位与我们完全不同,我为独立关税领域,香港是1986年依其宗主国(英国)而成为「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ATT)的缔约方,当然不可能比照其模式。而且海峡两岸都是WTO的会员,将来所签之两岸经济协议也必须送WTO备案才能生效。


为何全球各国都要签署自由贸易合作协议?

自由贸易区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截至2009年10月已通报而生效者达186个,而尚未通报和正在谈判中的还有100个左右。自由贸易无论是理论或实务都能依经济学的比较利益理论,使人民获得更大的经济福祉。负面的影响则可透过防卫机制、反倾销机制、贸易救济机制、甚至终止条款予以降低或排除。


那些行业受益?那些行业受害?

预估受益产业包括石化塑胶、机械、纺织、钢铁、汽车零配件及金融、营建、航运、观光、百货等服务业。受冲击较大者为毛巾、寝具、织袜、内衣、毛衣、制鞋、成衣等。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