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海峡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交流合作的意义

  • 更新日期:109-08-31

◎ 文/庞建国

◆ 前言

马英九总统的竞选政见中,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提出「台湾经济新蓝图」的整体看法,其内容包含三大部份,分别是:爱台十二建设、产业再造以及全球连结。

其中,有关「全球连结」方面,马总统的政见主张要开启两岸经贸协商的新时代,而在经贸协商的议题中,则提到要进行两岸产品标准规格化及标准检测认证规范的协调。因此,今年四月,在进行第三次「江陈会谈」时,即已将推动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合作列入第四次「江陈会谈」的议题中,希望海峡两岸能就此签订协议。

那么,什么是「标准」(standard)?海峡两岸为什么要就标准这个项目进行协商?如果两岸之间能够就标准的检测验证和相互认证签署协议,对于海峡两岸会有那些影响?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说明。

◆ 何谓标准?

首先,什么是「标准」?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标准有要求一致和设定门槛的意思。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标准动作」和「标准程序」的说法,然后,再评论某个人的表现有没有达到标准,或者某件事有没有按照规定来做。因此,简单的说,标准就是一致性的依据或要求,它可以广泛的应用到人、事、物的许多面向上。

其次,标准是如何形成的?人类社会有许多标准是在人群互动或产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随著社会的制度化或者产业发展的需求,逐渐扩大适用的范围,增强遵行的力道,甚至于成为国家颁布的法令。我国在民国35年就已制定公布了《标准法》,在经济部下设置「中央标准局」,掌理全国各种标准事宜,包括制定全国共同遵守的国家标准。其后,经过组织调整,目前是由经济部的「标准检验局」来掌管这项任务。

依照《标准法》第二条的规定,由标准检验局依程序制定和颁布,全国共同遵守的标准涵盖以下项目:

一、各种单位名称、定义、符号及常数。

二、各种品质及尺度标准。

三、各种试验法标准。

四、各种关系互换性能之标准。

五、各种安全标准。

六、其它应遵守之标准。

由前述第六项的规定可以看出,国家标准的范围会变动,随著社会演进和产业发展,会有新的国家标准被制定,也会有一些旧的国家标准被放弃。同时,在国家标准之外,也会有许多非国家管辖的标准存在和诞生,这些标准有的可能会被纳入国家标准而具有强制力,有的可能因为不符合新制定的国家标准而被淘汰。

◆ 标准的功能作用

标准有什么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标准是「规范」(norm)的一种,可以用来维持社会秩序,导引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就像社会如果缺乏规范(法律、规定、命令、道德约束和风俗习惯等都是规范)将会陷入一团混乱,如果少了标准,我们的生活秩序、产业发展、乃至于知识进展都将难以为继。以下将从标准应用的各种对象,来说明标准在人类社会中各个面向的功能作用。

首先,标准可以应用在人的身上。我们的一生,无论出生、求学、就业、甚至于死亡,都离不开标准。在出生之前或出生之时,胎儿或新生婴儿是否正常,有一套医学检验的标准。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发育是不是正常,有一套健康检查的标准。求学的时代,功课表现如何、升学是否如愿、能不能拿到毕业证书或学位证明,有各种考试评量的标准。就业之时,能不能加薪或升迁,有工作表现和人事考评的标准。退出职场的时候,能够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有离职和退休抚恤的支给标准。在生命的终点,何时宣布死亡以及家属可以支领什么样的给付,也会有相关标准。

其次,标准可以应用在农产品上。为了保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对于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等等的饲养、种植、储存和进口等等,订有各种标准,以避免农药、抗生素或者病菌的含量过高。同样的,农产的加工品或各种通路(市场、超商、量贩店、餐厅、路边摊等等)贩售的食品与菜肴,也会有卫生单位或食品管理单位,依照标准来管理它们的品质。

第三,标准可以应用在工业产品上。为了生产制造效率和使用操作需求,工业产品有各种标准规格的设计;为了使用上安全无虞,节省能源消耗,以及保护环境,世界各国或国际组织对工业产品订定安全、节能和环保的相关标准,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销售,或者发给标章,彰显其品质水准;为了使工业产品能够互联使用或发挥功效,产业界会制定由许多专利组合而成的技术标准,供生产者选择或遵循,而技术标准的制定者或拥有者,常可享受丰厚的权利金。

最后,标准也可以应用到自然界。在环境保护和地球暖化意识增长的情况下,阳光、空气和水已经不再被视为可以取用不尽、免费挥霍的财货,所以,阳光幅射的情形、空气污染的程度和水质状况等等都要订定量测和防污的标准;另外,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也需要风速、雨量、震度的测量和分级;而气温和湿度更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习习相关的标准。

另外,从标准适用或遵行范围的大小来看,标准也可以分为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区域标准和国际标准等层级。企业标准是指个别企业或组织内部所采行的标准,像工厂对于产品是否合格的控管规定;行业标准是某个行业共同采用的标准,像某些行业会订定一致的公休日和收费标准;国家标准是由公部门依法定程序核可公布的标准,像前述《标准法》提到的项目;区域标准是区域经济体的成员采用的标准,像欧洲联盟的国家在许多面向上采取一致的标准;而国际标准则是国际间通用的标准,像度量衡的量测上有公制(公尺、公斤、公升)和英制(英呎、磅、品脱)两种主要的国际标准,而第三代行动通讯(3G)的技术标准,目前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种国际标准相互竞争。

上述标准适用或遵行的范围会随著社会的变化和技术的演进而消长起伏,有些标准可能从企业标准一路发展成为国际标准,有些原先风行的国际标准则可能因为新标准更好用而被淘汰。以资通讯产业的技术标准为例,「视窗」本是微软公司所提出的一套作业系统的标准,如今,全球90%以上的电脑都采用这套标准。另外,在影像和声音的储存和播放上,录影带盛行的时期曾有VHS和Beta之争,由VHS胜出,但后来都被光碟的DVD标准取代。如今,高清晰度光碟标准之争演进到了Blu-ray和HD对打,结果是由新力公司为首的Blu-ray阵营引领风骚。

第四次「江陈会谈」预定要讨论的海峡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的交流合作,主要是针对前述的工业产品在国家标准的层级上进行协商,寻求共识,签署协议。那么,海峡两岸为什么要进行标准检测认验证的交流合作呢?以下略加说明。

◆ 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概况与问题

前述提及,标准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导引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如果少了标准,我们的生活秩序、产业发展、乃至于知识进展都将难以为继。不过,标准适用的范围有大有小,以国家标准而言,各国的标准就不完全一致。因此,合于甲国标准的产品,未必就符合乙国的标准,造成甲国的产品难以进入乙国市场的情形。为了货畅其流,两国之间必须透过协商,使彼此的标准一致,如此,贸易往来才能更加通畅。

近年来,海峡两岸之间的贸易往来激增,目前中国大陆已经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去(2008)年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出口995.7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额的39.0%,远高于台湾第二大出口对象美国的307.9亿美元(12.0%)。同时,大陆也是台湾第二大的进口来源(328.8亿美元,13.7%),仅次于日本(465.1亿美元,19.3%)。一来一往之间,大陆也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达到666.9亿美元。两岸经贸往来对台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台湾和大陆之间在商品的贸易往来上,并不像大多数的国家之间有著商品检疫检验(对农业产品)或者检测验证(对工业产品)相互认证的机制。现阶段海峡两岸在检测标准、检测程序、验证和认证机制、以及市场监督机制上,仍然有相当大的差异,同时,权责机关之间也缺乏对话的管道,两岸间的贸易往来或商品的进出口因而增加许多不便,浪费许多时间、金钱和人力。

举例来说,「八八水灾」发生后,大陆方面立即捐赠了1千户组合屋给台湾的灾民,可是却有传言说这些组合屋的建材含有过量甲醛,有害人体健康,因此,受赠地区的乡长和灾民一度拒绝接受这些组合屋。后来,经过标准检验局依照我国的检测验证程序,委托合格的验证单位进行检测,发现没有问题,才开始正式组建这些组合屋。在此过程中,不仅耗掉无谓的时间、人力以及物力进行检测,还因而造成双方之间的误解与不愉快,实在得不偿失。

如果海峡两岸已经建立了标准检测验证相互认证的机制,那么,大陆只要出具台湾认证过的大陆验证机构通过的检测报告,就不需要大费周章再做检测验证的工作,也不会引起大陆网民在网路上许多负面的情绪反应,挑动两岸之间的敏感神经。事实上,由于两岸之间缺乏标准检测认验证交流合作的机制,大陆来台的产品常被有心人贴上「黑心商品」的负面标签,让台湾的消费者无法放心使用。

组合屋还是特殊情况下专案迅速处理的案例,如果是一般的商品,所耗费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只会更长、更多、更大。比如说,台湾所生产的电机电子产品、玩具和耐燃建材等等想要销往大陆,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先由专人或委托代办公司将样品送到对岸,请大陆主管机关认证合格(大陆称为「认可」)的当地检测机构进行测试,并且接受对岸指定的人员来台湾的工厂执行工厂检查作业,检查和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标准,再经由大陆的验证机构出具合格证明,这些产品才能在大陆销售。

前述执行工厂检查作业的人员通常不是大陆或台湾本身权责单位的人员,而必须委托第三方的其他国家或组织的人员来进行,再加上台湾厂商对大陆的检测验证环境不见得熟悉,送检验的程序和单位未必正确,其结果当然是增加了许多变数。这种繁复曲折的过程,不仅增加厂商的成本,还可能因为时间拖得太长而延误商机,其损失不可以道里计。

◆ 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交流合作的必要

到目前为止,海峡两岸的认验证机构都是透过参与国际性的组织进行交往。例如,台湾最主要的认证组织是全国认证基金会(Taiwan Accreditation Foundation,TAF),大陆方面则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这两个单位在国际性的认验证组织都很活跃,而且也都加入了这些国际性组织所发展出来的相互承认架构,但是,却因为缺乏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得海峡两岸都无法有效地运用这些国际认验证机制。

另外,在标准检测认验证上很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量测标准的等同性,也就是要求彼此所使用的量测标准必须一致。为了维持本身量测标准和国际量测标准的等同性,海峡两岸都曾经多次相互参与由对方举行的国际比对活动,以及由第三方举办的认证活动,并且共同参与国际计量组织的相关会议,所以,海峡两岸的国家度量衡标准实验室已透过国际或区域组织的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如此,在海峡两岸之间,却没有直接接触的管道,双方的权责机关也缺乏对话的窗口。

近年来,中国大陆已经由世界制造工厂进一步走向了世界消费市场,而无论是世界工厂或是世界市场都和台湾习习相关。就世界工厂的面向来说,大陆有许多工业产品是两岸携手一起生产制造出来的。从早期的传统产业,像雨伞、鞋子、成衣、食品、手工具、脚踏车,到后来的高科技产业,像笔记型电脑、光碟机、数位相机和手机等等,两岸携手建立了颇有竞争力的产品供应链,让大陆加台湾的Chiawan产品能够卖到世界各个角落,使得中国大陆最近超越德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也让台湾享受到巨额的两岸贸易顺差。

就世界市场的面向来说,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下,大陆的复苏力道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就在今年,大陆就可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3亿人口的市场规模加上快速的经济成长,相应而生的庞大消费能量吸引了全世界卖家的目光,没有人能够忽视。基于血缘、文化和地理的相似性与亲近性,台湾的厂商有比其他国家的厂商要优越的条件可以逐鹿中原,但前提是,标准检测认验证的障碍必须早日排除。

事实上,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的交流合作还有意义更积极的面向,就是联手共推共通标准。目前海峡两岸所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体系或创新网络中,大多处于OEM或ODM的层次,一直无法主导标准的制定,掌控市场的游戏规则,只能赚取微薄的代工利润,无法分享产业标准中智慧财产权的丰厚利润。所以,如果能将大陆厚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庞大市场规模,以及台湾产业研究发展和商品化的技术能量结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海峡两岸将可跳脱为人作嫁的代工地位,将产业发展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海峡两岸之间推动标准检测认验证的交流合作,是基于以下的原因或必要:

一、节省双方产品进出口检测验证所消耗的时间、人力与物力,减少两岸贸易的障碍。

二、让海峡两岸的消费者能够放心使用对岸的产品,免于「黑心商品」的恐惧。

三、让海峡两岸的产品能够更顺利的进入对方的市场,尤其是让台湾的产品能够有效地开拓大陆市场。

四、让海峡两岸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掌握制定标准的制高点,跳脱代工利润不断被压缩的困境,争胜全球市场。

◆ 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合作协议可能处理的课题

顺应前面各项分析的逻辑思维,第四次「江陈会谈」对于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的交流合作,可能就以下五个课题进行协商,建立交流合作的机制。

首先,是建立海峡两岸检测验证合作的机制。海峡两岸需要设置检测和验证业务日常联系的窗口,以交换资讯和负责紧急联系。同时,透过这个资讯平台举办研讨会和其他交流活动,以增进双方权责机关人员和业者的相互了解,巩固彼此的互信,寻求检测验证议题的共识。透过海峡两岸检测和验证的联系窗口,双方可以进一步建立商品检验源头管理机制,从厂商和管理单位开始落实商品品质控管,避免不符合安全、节能和环保标准的商品流入彼此市面。此外,在互信基础稳固之后,我们可以尝试请大陆方面支持台湾加入目前无法加入的国际验证体系,像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的验证体系,使台湾的验证报告能够被IEC的会员国接受,协助台湾厂商加速检测验证效率,以减少产品外销所遭遇的技术性贸易障碍。

其次,是加强海峡两岸的相互认证。海峡两岸可以TAF和CNAS既有的关系为基础,先进行交流,像共同举办论坛和人员互访,建立起交流平台。透过交流平台,两岸可以在符合性评鉴上共同发展比较弹性和成本较低的认证方式,使双方的检测报告或验证证书能够彼此承认。此外,海峡两岸可以更进一步共同发展新的认证技术,携手合作取得国际认证组织的领导地位。

第三,是促进海峡两岸计量和量测标准交流。此一领域的交流合作可以从双方民间公协会或学会既有的沟通管道做起,进行资讯交换,办理产品展览,举行研讨会。同时,透过两岸法定计量技术的交流和人员互访,了解彼此需求,进一步推动两岸度量衡仪器测试实验室的合作。然后,经由两岸量测标准实验室的直接往来共同发展实体量测标准,完善量测标准的追溯链,支援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另外,可以建立两岸各级量测标准实验室量测技术的比对管道,增进两岸量测标准的相容性。

第四,是推动海峡两岸在市场监督方面交流合作。两岸之间建立联络窗口,交换和消费品安全有关的法规及行政措施资讯,针对特定消费商品安全议题办理论坛或研讨会,促进双方的管理效能。对于不安全消费商品,指定紧急联络人,建立快速通报机制,防止不安全消费商品流入彼此市场。同时,两岸可以就共同关切的消费商品研商市场监督计划,建立市场监督合作机制,共同维护海峡两岸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是促进海峡两岸一起制定共通标准。透过两岸标准资讯交流平台,双方可依平等互惠原则交换(国家)标准之目录、内容和期刊,以及标准制定、修订和废止之讯息,以降低两岸标准差异,免除产业界在商品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之困扰,扩大彼此之经济效益。同时,两岸可以建立标准化教育的资源共享平台,进行课程设计、教学人力、人才培育和产业辅导的交流合作,推广两岸的标准化教育,提升两岸人民的标准化意识。此外,透过办理两岸共通标准的论坛、研讨会和定期集会,以及共同参与研发计划和国际组织活动,加强意见交流,海峡两岸可以一起制定共通标准,联手打造标准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 结语

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整合的时代潮流中,海峡两岸本有许多优势互补之处,可以彼此携手,形成更有竞争力的组合,标准就是其中重要的领域之一。然而,受限于海峡两岸过去的特殊情势,这些应有的作为一再蹉跎,也平白流失了许多机会。如今,两岸情势有了新的开展,把握时机,加紧补课,是当前要务。有很多事情,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我们深深期盼第四次「江陈会谈」,能在标准检测认验证的议题上,顺利完成协商,达成共识,签署协议,将海峡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的交流合作推进到新的境界,为两岸关系开展新局,为两岸人民缔造福祉。

(本文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