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经贸消息辑要
- 更新日期:109-08-31
◎ 整理/陈达旅
香港成为上海服务贸易第一大伙伴
根据旺报8月26日报导,统计显示,今年1到5月,上海吸引香港投资专案438个、合同外资金额达32.2亿美元。尽管面临金融危机,但香港对上海服务业的投资依然占较大比重,今年1月至5月,相关合同投资金额占香港同期在上海投资总额的84%,不亚于去年。
近期汇聚上海与香港两地金融、贸易界精英及专家的「沪港国际贸易中心互动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展开,除了炙手可热的金融合作话题,两地贸易领域互动发展也备受瞩目。
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中心主任尤安山分析,从历年资料观察,特别是CEPA(更紧密的经贸安排)实施以来,上海与香港之间呈现货物贸易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快速上升的态势,目前,香港已成为上海服务贸易第一大贸易伙伴。
香港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钟永喜认为,随著时代进步,人们对「贸易」认知已有了很大变化。以香港为例,以往国际贸易的参与者主要以买卖双方,即出口商、进口商为主;而如今的趋势是,将有更多的参与者,如制造商、品牌拥有者、分销商、代理商、零售商、仲介机构等。
他进一步分析,广义的服务贸易概念已延伸至文化创意产业,「未来,上海和香港两地都能够成为潮流引领者,在影视、娱乐、动漫等领域的文化贸易合作,机会也相当多。」
中港人民币跨境结算数量有限
香港与大陆5个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广州、珠海及东莞,在7月8日启动人民币结算的试点业务。大陆、香港银行界表现雀跃,争相参与首批交易,但其后交易寥寥可数,不少企业更是在7月8日进行首宗结算交易后,再无进行新的人民币结算交易。
即便是拥有大量的外资企业的东莞,与港澳经贸关系密切,原被视为业务量会较多的城市。然而,大陆媒体统计,除了业务启动首日外,东莞6家试点银行中,只有中行东莞分行新增1宗交易,该行负责人称,服务的企业为同一家公司,涉及汇款至香港,但金额很少。而在业务启动首日,6家试点银行共完成6宗交易,共导出106亿元人民币,导入14万元人民币。
根据8月24日中央日报、香港星岛日报相关报导,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开展一个多月以来,不论是企业及银行均表示使用量不多。大陆媒体引述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表示,到目前为止实际开展人民币结算的企业数量较少,结算金额增长缓慢,原因之一是外界仍普遍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外商不情愿以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贸易结算未能更广泛使用,另一原因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有待完善。也有商家指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暂时无法开出核销单,企业没有核销单,就无法办理出口退税,也打击使用情况。
另外,外商持有的人民币规模不大,也限制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规模。目前,该业务仅限于港澳与东盟地区,但广东省主要的出口市场是欧美及日本。
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表示,下一步会争取扩大试点城市的范围、增加试点企业的数目,力争早日在全广东省所有企业中,广泛开展贸易人民币结算。
中小企业联合会主席刘达邦认为,试点企业的透明度也有待改善。大陆迄今没有公布大陆试点企业的名单,在透明度不高之下,香港公司难以参与人民币贸易结算,加上目前只有少量大陆企业可作为试点企业,以大陆香港贸易较频繁的东莞为例,他估计试点企业就只有数十家,相信绝大部分均为大陆企业,但东莞的港资企业就占4、5千家。
刘达邦认为下阶段可以将试点企业扩展至外资如港资的企业,并扩展至规模较小的中型企业,因香港中小企业的大陆贸易伙伴规模均较小,通常未能跻身试点企业。
调查显示:金融海啸下香港仍为全球主要采购之都
据香港大公报报导,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8月24日公布2008年展览业年度调查结果,调查以向55家展览会主办单位发出问卷的形式,该55家单位去年在香港共举办了110个展览会。
调查显示,2008年的展览访客总数逾55.1万人次,同比下跌9.4%,相比其他地方超过10%至25%的跌幅,反映香港仍然是全球主要的采购中心。
其中,去年从大陆来港的展览访客总数逾17万,同比仅下降3%,而亚太区及欧洲、美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大陆访客,则分别下跌13%和11%,体现香港依然是国家与世界商家汇聚的重要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净展览摊位面积同比只下跌2.44%。反映企业虽然减少前往海外进行商务的支出,他们仍然愿意投放资源继续参展。但去年使用超过1,819平方米的大型展览会增加至96个,较去年增加1.5%,也证明香港举办的展览是全球商务前列之选。
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会长朱裕伦表示,“ 这次调查再次肯定香港作为亚洲主要采购中心及国际展览之都的地位。有港府和业界支持,我们有信心展览业很快远离现时经济逆境,并成为主要动力领导经济发展。
惠誉:预期港2009/2010财赤估占GDP 4.9%
根据巨亨网8月21日报导,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Ratings) 8月21日确认了香港长期外币及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s),分别为「AA」及「AA+」,长期前景「稳定」。同时,惠誉也确认香港短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为「F1+」,国家信用限额(CountryCeiling)为「AAA」。惠誉指出,香港对外金融活动强劲,公共财政管理谨慎,加上健全的银行体制,支持了香港主权评级。
在稳定联系汇率制度同时,港府也在有限范围内调整货币和汇率政策,以应付国内外的冲击挑战。惠誉亚洲主权评级部门协理表示, 香港在经济和金融政策方面保有相当自主权,使得当地主权评级优于中国大陆。但他也补充道,因香港是特别行政区,故大陆的经济及政治发展仍是评估香港信用评级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此外,政府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持续稳固香港对外金融地位,是惠誉主权评级中最高者。 预期至2009年底,香港外汇储备将达2,220亿美元;国际流动资金比率则将保持在180%。
惠誉重申,香港的税基狭窄及土地收益波动等结构性财政问题仍待解决,加以财政状况恶化,预期2009/2010财政年度赤字会相当于GDP的4.9%;中期内不至于举债,但需动用财政储备以应付赤字。
港粤合作关系主客易位
根据世界日报8月20日报导,粤港8月19日再度签署8份最新合作协议,包括共同开发深圳前海,在该区建立新口岸,发展现代服务业,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透露,前海将走过往港商北上发展的前店后厂发展模式,前店是在大陆的前海,香港则仅为支援为主的后厂角色。学者说粤港合作格局出现大转变,反映香港被边缘化危机日重,前海计画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曾荫权及黄华华8月19日在香港共同主持合作联席第12次会议,两地政府签订共8项合作协议,但多属新瓶旧酒,而唯一稍具新意的,是为共同开发前海签署意向书,但有关计画却是隐忧重重。
粤港构思中的前海区邻近蛇口,将填海30多平方公里,可发展面积为10平方公里,是规划中的香港机场与深圳机场铁路的中途站,日后将集中发展金融、高新科技产业及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粤港针对担忧前海发展金融业成熟后,恐会反过来威胁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曾荫权在记者会上指出,香港过往也曾担忧过被新加坡、上海、深圳等挑战,现在轮到前海。
黄华华则补充表示,广东与香港30年来以前店后厂模式发展,两地得益,日后前海就是服务业的「前店后厂」,前海是前店,香港是后厂,「也是双赢」,港人不必担心前海会威胁香港。
城大专业进修学院学术统筹宋立功表示,在前海计画中粤港合作格局出现重大转变,港府由以前的店变了厂,反映香港边缘化严重,导致经济走下坡,已到了不得不正视解决的地步。他表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物流被深圳盐田港威胁,旅游遭澳门不断抢客源,金融又被上海急起直追,香港经济已到苦无出路之境,加上金融海啸令欧美货源大跌,现在惟有藉助深圳腹地作「展销场」,在前海「开店」,吸引大陆买家,开拓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