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回台投资 再创企业新契机

  • 更新日期:109-08-31

◎ 文/编辑部

广福毛巾

◆ 回台投资  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广福毛巾」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可追溯到台湾最早四大毛巾外销厂商之一的「洽维股份有限公司」。「洽维」在1990年左右,响应当时政府的南向政策率先前往越南投资,成立了「国维贸易公司」。2000年,受临近国家以更低价劳动力生产竞争影响,同业「广丰」毛巾结束在台湾八德厂的营运,选择与「国维」合资并以策略联盟的方式合作,将机械设备移至越南,继续在毛巾制造业打拼。2007年,一方面因越南与台湾的关系改善,另一方面也有感于台湾内需市场对Made in Taiwan(台湾制)产品的需求日渐提高,决定回台投资设立广福毛巾,就近供应台湾客户的需要。

「对台商来说,台湾毕竟是故乡,加上现在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实正是台商回台投资最好的时机。只要有机会的话,大家(台商)都很想回来」。在台湾毛巾产业有10余年经验的陈总经理十分肯定政府在促进台商回台投资政策上所做的努力。在商言商,企业的经营主要还是要靠企业自己,但是若政府能以国家整体发展考量,为企业打造更良好的投资环境及完备的政策,如提供好的工业区及配套措施,绝对能够发挥正面的加乘效果,共同提升台湾的整体竞争力。

◆ 政府政策为企业投资加持

陈总经理表示当时决定回台设厂,也是基于市场考量。他以过去外销毛巾至欧、美、日等国家的经验来看,每个国家的消费者购买毛巾的喜好及消费习惯都各有特色,良好的经营者需要考虑市场弹性,订定适合的经营策略。以台湾来说,台湾的消费者的喜好变化非常迅速,因此只有在台湾设厂,才可做到贴近市场需求与产销反应。

广福毛巾回台重新设厂时,初期曾透过经济部工业局寻求土地、资金及外劳聘雇方面的协助,投资金额约为1,700万元。但陈总经理进一步表示,企业经营主要的责任在企业主,不能一昧的倚赖政府的协助及补助。政府若能持续从政策面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对促进台商回台投资绝对有良好的加分作用。

◆ 从OEM到OBM  提升产品价值

目前的广福毛巾的主要策略定位是在生产品质良好、成本合理的产品、并以一般消费者为主要客户群。公司目前从早期的制造代工(OEM)努力转型为设计及制造代工(ODM),最终的目标则是希望建立自我品牌(OBM),提升产品价值。

要达成以上目标,陈总经理认为规模不大的台湾毛巾业,必须靠著同业间策略联盟,发挥截长补短、相辅相成的效益,才能够在非常竞争的毛巾销售市场中持续成长前进。以广福毛巾的情况来说,它促成了「国维」与「广丰」两家业者的生产团队融合为一,借重「国维」原本在制造技术上的强项,制造出高品质的毛巾产品,然后再透过广丰在国内销售通路累积的丰厚资源,将毛巾销售出去。

◆ 结合同业 渡过危机

广福毛巾回台设厂不再走单打独斗老路,而是选择与同业进行策略联盟,借由结合合作伙伴,共同在台湾市场打下一片天。这样的竞合关系,正是台湾毛巾业者在面对全球激烈竞争时的对策之一。陈总经理表示,广福毛巾回台投资不能以成功自居,毛巾制造产业在台湾未来仍有许多困难要克服,例如反倾销措施只有5年的期限、国外毛巾业者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等。但现今的全球外在环境变迁快速,对在台湾的经营也不尽然毫无利基,如大陆、越南的劳动成本不断倍速上涨,而台湾的工资10余年来相对涨幅有限,只要公司策略及经营管理得宜,台湾的生产成本仍具竞争力。身为经营者,就该有信心去面对市场与环境不断出现的挑战。

◆ Made in Taiwan开启回台投资新契机

陈总经理表示,有感于台湾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情感认同,在2007年决定回台设立广福毛巾。根据他长年为了业务走遍许多国家的经验,许多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对于在本国生产的产品都怀有比较强烈的认同感,这样的趋势举世皆然,台湾也不例外。

回台投资的契机,或许应该从2002年台湾加入WTO世界自由贸易组织后开放大陆毛巾进口谈起。当时台湾本土的毛巾产业因大陆大量廉价毛巾倾销而遭受重创,直到2006年在业者与政府共同努力下,开始对大陆进口毛巾课征反倾销税。这段期间,台湾消费者因为慢慢从许多消费案例中,逐渐意识到许多大陆商品虽廉价,但是品质相对低劣,各种大陆黑心商品的新闻层出不穷,相对的,许多台湾商品的制造商在面对全球竞争,努力升级转型,提升技术、设计及品质,使得台湾消费者对「台湾制」的产品越来越有信心,市场需求也逐渐显现。

旺旺集团

◆ 世界米龙带动台商回台热潮

旺旺集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2年在台湾成立的宜兰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之初主要从事罐头食品的代工与外销,期间虽历经事业经营的盛衰,然其持续努力耕耘的决心,以及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努力,让旺旺于1979年取得日本米?大厂「岩冢制?」的技术授权,并以自创品牌「旺旺」重新开拓台湾市场,推出台湾家喻户晓的「旺旺仙贝」,使旺旺系列产品在台湾获得极高的市占率,并确立其40多年来在台湾食品市场的重要地位。

因拥有台湾稳定的事业基础做后盾,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更逐步将企业营运版图往海外扩张布局,尤其以拥有广大内需市场的大陆为最。1989年 该集团以「旺旺」品牌成为第一个在大陆注册商标的台湾厂商。1992年为扩展大陆营运,更西进内陆地区,为湖南省当地第一家外资厂商。

在蔡董事长经营理念下,目前旺旺集团为大陆前三大台资食品厂及全球最大的米?制造商,未来旺旺亦将秉持『世界第一』的目标,矢志成为综合消费食品王国的领导者。

◆ 从心出发  从行动体现

回想旺旺成功的经营模式,不难发现蔡董事长深耕多年的经营理念深深影响整个集团的发展及规划。『缘、自信、大团结』是旺旺集团奉行的经营理念,蔡董事长透过此理念的宣导,希望集团员工达到从心出发、从行动中体现的目的。蔡董事长认为一个企业要成功,绝对不能仅靠几个人单打独斗,而是要珍惜并善用身边的资源和人脉,这就是缘,因此旺旺十分注重员工需求。蔡董事长深信唯有自信能让人更有朝气的工作,因此他积极培养员工的信心。他时时警惕员工要逐渐舍弃过去的陈规陋习,在新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氛围中努力贡献,企业内的每个单位,都应团结合作,凡事以公司的立场,事事关心、事事体谅,才能创造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

◆ 衣锦还乡  贡献社会

旺旺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林凤仪表示「有太多的商机,信心无限!」,旺旺集团发展至今,已成就成功的食品王国,在蔡董事长衣锦还乡回台投资后,更希望能为故乡-台湾尽一份心力。蔡董事长除投入拯救友联产险外,亦多角化扩大投资饭店业,并于2008年底在南京东路新建神旺商务旅馆。蔡董事长表示只要对台湾乡土有贡献的投资案,他都乐意投资。

2008年11月旺旺独资买下中时集团及旗下事业,旺旺期望透过不同事业领域的投资,返乡贡献并将就业机会留在台湾。即使近期许多企业相继传出裁员、减薪等消息,但旺旺集团在买下中时集团后,不但没有裁员,反而扩大招募人才,蔡董事长钟爱台湾、投资台湾的决心表露无遗。

◆ 回台上市  带动回台上市热潮

尽管2008年下半年全球笼罩在金融海啸之下,旺旺年营业额仍亮出佳绩,达到将近人民币130亿元(约合新台币650亿元),年成长42%;获利达85亿台币,年成长率达30.6%。旺旺在大陆的产品销售据点仍持续成长,预计未来将扩增至一百二十万个。显见旺旺在集团董事长蔡衍明的领导下,已稳坐世界米?业第一把交椅。

旺旺过去几年在大陆获利持续稳定,2008年更成功在香港上市。蔡董事长曾透过媒体表示:『台湾是我的故乡,我会用旺旺集团的信念——有心、用心、道德心,回馈台湾乡亲。』,因此蔡董事长于2008年底亦开始规划将其个人持有旺旺股份,透过参与台湾存托凭证(TDR) 方式发行,总共募集了32.55亿台币,他宣布将捐出10亿元,5亿捐给中视爱心基金会,另五亿成立「旺旺人」基金会,其余资金则将全数投资台湾。

旺旺TDR为马政府上任后首件台商回台上市案,于2009年4月28日首日正式挂牌上市,为台商回台挂牌上市开启了典范。

旺旺回台上市,对离乡在外打拼多年的台商而言,是一个正面案例,预期将形成吸引大陆台商回台投资的热潮,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台商回台贡献乡土的案例。(资料来源:经济部投资业务处)



经济部台商回台投资服务窗口

e-mail: doistwb@moea.gov.tw

专线:02-2361-2687

传真:02-2370-5565

台北市馆前路71号8楼

台商回台投资专区 http://twbusiness.nat.gov.tw/asp/backintru_01.asp

投资台湾指南  http://www.dois.moea.gov.tw/tig/main.asp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