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如何看待两岸第三次「江陈会」

◎文 / 杜震华

◆ 前言

  经双方政府授权,负责两岸间会谈、解决相关交流问题的「两会」(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已经在4月26日经由第三次「江陈会」(董事长江丙坤、会长陈云林),完成了「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和「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等3项协议的签署,并对共同推动陆资来台达成共识,发表一项「共同声明」。这是继去年6月在北京首次「江陈会」签署「包机直航」、「陆客来台观光」,11月初二次「江陈会」在台北签署「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与「食品安全」4项协议之后,两岸间继续完成的重大经贸合作成绩。如何解读第三次「江陈会」的成果、总结三次协商的经验与教训、对未来的两岸交流及合作产生合理的预期,是本文探讨的内涵。

◆ 三项协议分析

  在3项协议之中,一般最重视的是「空运补充协议」。其主要内容为:两岸直航班机从每周108班增加为270班;北线航路开通第二条航路,另开通南线航路;两岸航空公司可经营分别或混合载运旅客、行李、货物及邮件航空运输业务;大陆新增合肥、哈尔滨、南昌、贵阳、宁波、济南等6个客运航点,总数达到27个;台湾的桃园和高雄可经营客运定期航班,其余台北松山、台中、澎湖、花莲、金门、台东等6个航点为客运包机航点;上海(浦东)、广州航点,台湾桃园、高雄航点可经营货运定期航班。

  台湾媒体对「空运补充协议」的讨论,多半环绕在航班的增加和我方的需求仍有相当差距,特别是飞上海的航班每周只增加8班,所以并不满意这项成果。然而要注意下列几点:首先,香港和澳门的机场已经受到两岸直航的冲击,在此金融海啸大行其道之时,我们也要考虑这两个「一国两制」示范地区对「祖国」的压力。108班提升到270班,已经达到2.5倍,虽然最热门的上海航线增加有限,但已经是大幅提高班次,成果可以说是丰硕的。

  其次,在两岸包机转为定期航班,而且新增6个航点之后,我方等于可以借由这27个航点,将大陆的转机旅客带来台湾,再透过台湾的其他航线送往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反地,台湾旅客也可以借由大陆这些航点的其他航线,转往欧陆或中亚国家,对于台湾的国际化是极有帮助的。特别是在旅客和货物都可以输送来台之后,以台湾航运的输送能力和国际航线(60条区域航线、40条远程航线),可以大大提升台湾作为一个东亚地区辐轴转运中心的地位;这不仅让航空公司有利可图,也间接造福了相关的空运、仓储行业,对于台湾成为东亚的物流中心,又铺陈了一个坚强的基础。跨国企业在选择东亚落脚地或营运总部时,对台湾绝对是一个重大的加分!

  在「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方面,主要内容包括:合作范围为共同打击犯罪、送达文书、调查取证、认可及执行民事裁判与仲裁、遣返(移管)刑事犯;重点打击之犯罪为:1. 杀人、抢劫、绑架、走私、枪械、毒品、人口贩运、主导偷渡及跨境组织犯罪,2. 侵占、背信、诈欺、洗钱、伪造或变造货币级有价证券等经济犯罪,3. 贪污、贿赂、渎职,4. 劫机、船及涉恐怖活动等犯罪 ?一方认为涉嫌犯罪,另一方认为未涉及犯罪但有重大社会危害,得经双方同意个案协助;双方交换侦察犯罪情资,协助侦察、缉捕及遣返刑事犯与刑事嫌疑犯;增加海运或空运直航方式,遣返刑事犯、刑事嫌疑犯。

  这个协议的重要性被国内大部分的媒体轻忽了。国内媒体所关心的,是目前窝藏在中国大陆的台湾经济罪犯是否会因此而被遣送回台;这虽然可能是这个协议的成果,但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今以后,任何在台湾犯罪的嫌犯,已经没有逃亡到大陆藏匿避罪的空间。如此一来,目前发生在台湾的许许多多诈骗案件,应该可以获得相当的控制。而对于许多可能发生的企业淘空案件,主事者也必须多多思考,在「中国不再是我的家」的环境变迁之下,是否值得进行这些违法的行为?

  因此,这个协议对于台湾的「社会生活品质」,其实具有重大的意义;人民对「免于恐惧的自由」可说是往前大大地踏出了一步,其重要性绝对不在其他协议之下。而对于中国大陆而言,由于台湾即将开放大陆人士来台投资,今后将会有部分中国籍人士长久居住在台湾,过去台湾罪犯潜逃到中国大陆的现象可能也会反向发生在中国本身,这样的协议其实也是中国大陆自己需要的,及早规划合作算是大陆的「未雨绸缪」之计,不是给台湾「优惠」。更进一步思考,许多台湾人民对于大陆「窝藏」台湾罪犯其实怨恨不已,部分民众立场偏独和大陆的这种作法也有关系;大陆和台湾合作打击犯罪,在政治上对自己有利,可算是来得太迟的「聪明」作法。

  第三个协议是「金融合作协议」,主要内容包括金融监理、货币管理、交换资讯和互设机构等项目:双方同意由两岸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就两岸银行业、证券及期货业、保险业分别依行业惯例,建立监督管理合作机制;两岸先各自指定两家商业银行,办理现钞兑换、供应及回流业务,逐步建立货币清算机制;两岸在现钞防卫技术方面合作;双方就两岸金融机构准入及开展业务等事宜进行磋商;双方相互提供金融监督管理与货币管理资讯。

  这个协议是最为复杂,且进展最为有限的议题。其原因在于金融业包含的银行、证券与期货、保险等业务性质不同,难以概括在一个监理工作所需的「谅解备忘录」(MOU)之中;但是中国大陆却要求境外银行进入之前,必须和中国大陆签署「谅解备忘录」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基础。因此,在这个协议之下,双方将会尽速签署几个「谅解备忘录」,并随后对「市场准入」的条件展开协商。由于「市场准入」才是真正的双方利益关键所在,而在两岸银行规模差异太大的情况下,金管会主委陈冲也提出了「加权对等」的概念,都使得「市场准入」的标准面临挑战,可能要经由一番激烈攻防、利益妥协之后才能获得共识。

  笔者认同台湾的谈判态度。毕竟,在金融准入方面,台湾已经落后各国太多,如果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将难以在未来竞争这个获利甚丰的市场。然而,各国(和港澳)也都在虎视眈眈地观察两岸未来的谈判结果,如果谈判成果「过于丰硕」也可能让对岸遭致各国反弹,要求「最惠国待遇」。因此,如何能够获得最好的超CEPA条件,但又不会引发各国援用的后果,可能才是台湾必须好好研究、思考的重点。

  至于「陆资来台共识」,仅提出了「…双方希望两岸业务主管部门以适当方式建立沟通机制,共同推动大陆企业负台投资」等概念式的文字,并没有具体的规范。不过,马政府却抓紧「机遇」,经济部尹启铭部长随后宣布,「陆资来台投资许可管理办法」将在5月中下旬公布。以「先紧后松」原则采「许可制」,第一波开放98项,制造业占3成,服务业占2成,公共建设占1成多,也另有「防御条款」来排除特别敏感项目和有垄断、对经济发展不利之虞者。全球最大的电信公司「中国移动」也随即宣布以较市价为高的价格投资台湾远传电信12%(177.7亿元台币)的股权,成为跨足两岸市场的策略联盟先锋。另外金管会也宣布了「大陆地区投资人来台从事证券投资及期货交易管理办法」(简称为QDII办法),并随即在5月2日生效,预期大量资金即将涌入台湾,这项重大利多让台湾股市单日狂涨了6%以上!

◆ 总结谈判经验

  从几次「江陈会」的经验看来,双方的谈判模式相当清楚:我方各界事前会喧嚣高调地「漫天要价」,对岸则默默地在谈判中「就地还钱」。我方必然会有所斩获,但也不可能让对岸「照单全收」。

  在第一次「江陈会」中,直航包机和陆客来台观光,对岸都对台湾的要求立下限制,如「机腹不得载货」、「只由部分旅行社承揽」、「只开放部分省分」、「严格要求赴台旅游者条件」等。表面上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如「不符国际惯例」、「不能坏了市场」、「避免跳机行为」。而第二次「江陈会」虽然实现了「大三通」,但航线、航班的规划却远远不如我方需求。类似的状况同样出现在三次「江陈会」,上海班机仅仅每周增加8班,台沪航线可能还是全球最昂贵的航线!这些状况和北京当局台面上所说的漂亮话实在难以搭配,除了牵涉到港澳的立场,极可能也掺杂了两岸利益归属的复杂问题。

  因此,我方看待两岸交流的谈判协议,必须要摆脱过度乐观的期待。当然,如果只是「谈判技巧」的运用,就无可厚非;但切忌以假乱真、认「假戏」为「真做」。再进一步思考,就算是一种谈判技巧,但是在台湾的时空环境下,却会造成国人过高的预期,而在谈判结果不如预期的情况下,还是可能造成国人「中国打压台湾」的感受,将民意驱往独派,造成两岸问题治丝益棼的后果,执政党应该要有所警惕。

  其次,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两岸之间的交流谈判已经建立稳定的模式;只要循序渐进,每一次谈判都可以让两岸交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此,只要不是太过于政治性的高难度议题,应该都可以透过逐次的谈判来获得(至少是局部的)解决;这可以逐渐累积两岸的共识和信赖,有助于未来进入更困难的政治性议题时的突破,例如扩展台湾的国际经贸,甚至于政治的空间,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活动。

  其三,中国大陆在国际谈判的经验丰富,台湾其实没有太多的经验。许多面对的议题,虽然不一定要「参考」国际经验,但至少也必须「了解」国际做法,来预判北京可能的应对,并预先拟出谈判策略。我们没有实际参与谈判,无由判定真实的情况,但多多了解国际做法和对岸思考模式,必然有助于未来两岸交往时的谈判。

  其四,在今后对中国大陆的谈判中,必须多了解中国本身的许多资讯,才可能适时提出我方所需的协议内涵;否则极可能表面上获得一些「牛肉」,但是在执行时才发现一些问题,使牛肉看得到却吃不到。因此,保持各种「协议」的修正空间,待日后出现问题时有机会要求继续改正,是必要的设计:而这也是北京和港澳间CEPA的运作模式,让他们有机会持续提出各种「补充协议」。这次的「空运补充协议」就具有这种性质,其他的协议也应该建立这种机制。

  其五,ECFA将是未来两岸交流最为重大的议题;虽然迄今没有被放进第四次江陈会的规划内容,乃至于遭到各种揣测。但这个议题其实不太可能不列入下一个议程,因为台湾负担不起明年元旦开始时,几种产业还必须对大陆出口负担高关税的后果。笔者猜测之所以尚未放进去,是想以时间换取空间,争取较长的宣导期,再放入议程。

  总之,两岸关系有如「摸著石头过河」,但似乎已经经过最困难的阶段。三次「江陈会」确立了两岸选取议题,透过各自主管官员以两会顾问身份进行先期谈判,再由正式的「两会」机制签署协议的模式,来进行和解、共创双赢。但是,未来的议题将会越来越难,挑战会越来越多,必须发挥智慧、务实谈判、重视国内沟通,以创新的模式来克服万难,才能以最低的社会成本,为后代子孙谋求最大的福利。双方都必须展现诚意,但也不能过高期待,才能行稳致远,我们乐观其成。


(本文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专任副教授,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兼任海峡交流基金会顾问、台湾竞争力论坛贸易产业组召集人、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委员)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