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中印冲突的历史纠缠◆文/唐欣伟(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交流杂志109年8月号第172期(历史资料)》

2020年6月15日,中印边境拉达克地区的加勒万河谷爆发了自1962年战争以降最严重的冲突。印方有20名官兵丧生,而中方可能也有损伤。或许各方将士自认守土有责,不惜牺牲,但决策者也有责任保护军民。为探究此事前因后果,本文简述中印两国交往的历史渊源、1940年代以来的变化,以及现况与对未来的期许。

中印历史渊源与历史分合

在基督纪元开始时,东亚的汉朝、稍后统治中亚与北印度的贵霜、西亚的安息与环地中海的罗马四强并列于欧亚大陆。整个印度地区的国内生产毛额将近全球三分之一,而中国生产毛额则超过全球的四分之一。古印度智者考提利亚(Kautilya),已提出许多重要对外策略主张,被后世简化为「邻国就是敌国」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样的教条。贵霜也确实与邻近的安息、东汉交战,并试图与安息的敌国罗马结盟,像中国战国晚期的秦国一样远交近攻。但贵霜与东汉本是盟友,只是因和亲问题结怨。贵霜发兵攻击,在粮食耗尽撤退后即恢复和平。

与汉朝并列为中国盛世的唐朝,在公元7世纪初与北印度戒日王帝国在亚洲并立,而西行学习佛法的玄奘则是在这两强中建立友好联系的关键人物。到了公元1000年,北宋国内生产毛额将近全球的23%,而印度各邦产值总和则将近全球28%。曾掌握东印度洋制海权的南印注辇国,遣使与北宋交好。明朝时,在印度洋自由航行的郑和舰队造访印度港口。公元1500年时,中国经济规模赶上印度,两国各占将近全球四分之一的产值。

此后欧洲崛起,但中国清朝与印度蒙兀儿帝国仍能维持与公元1000年或1500年时相近的经济地位。从汉朝到清朝,中印关系大致友好。新兴的英国于十八世纪扩展势力,占领印度大部后,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击败清军。至此,曾长期凌驾欧洲之上的印度与中国都不敌英国。英国以麦克马洪线分隔中国与英属印度,并以线北的西藏作为保护印度的缓冲区,但中方不同意。

1940年代以来的情势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为确保印度不与日本合作,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甘地与尼赫鲁接触,并呼吁殖民政府尽早还政于印度人民,为此开罪了战时盟邦英国。1946年9月印度临时政府成立,很快就得到中华民国承认。但尼赫鲁政府和其前殖民母国英国政府,却同列为第一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共产主义政权。尼赫鲁与中共高层领导人之间维持了约十年的友好关系。

承接英国西方世界领袖地位的美国,于1950年派员至西藏与十四世达赖喇嘛接触,并在韩战爆发后鼓励达赖反共。当时亟与北京交好的尼赫鲁反对美国介入西藏。然而承继英属印度遗产的尼赫鲁与中共也未能妥善处理边界问题。

在共军于朝鲜半岛与美军交战时,中共对西藏的控制开始加强,使印度难以像英国一样将西藏作为与中国间的缓冲区。不过印军也在此时逐渐向北推进到麦克马洪线,占领了六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达旺。从中国角度看,中印边界东段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是被印度占领的固有领土;从印度角度看,该线以南地区是该国承继自英属印度的领土。至于印中边界西段,则牵扯到英国在画分印度与巴基斯坦时遗留下来的喀什米尔问题。中、印、巴三方在此地有彼此冲突的领土主张。

1959年,达赖离开拉萨,进入印度。此后北京与新德里关系恶化,爆发多起边境冲突。1961年,印度以武力收回被葡萄牙占领的殖民地果阿,让巴基斯坦感到忧虑。于是有了共同敌人的中、巴开始接近,于1962年春展开谈判并达成具体共识。北京承认巴国对其在喀什米尔实际控制区的主权。该年6月,尼赫鲁发表声明,认为中国不应当独自占领西藏。10月,中印边境战争爆发,共军一度占领了印度控制的藏南,并于11月于东西线击退印军的反攻。印度寻求美国协助,而北京于此际停火并主动后撤到麦克马洪线内。

将中印边界区隔为东西两段的,是不丹、锡金与尼泊尔三国。其中不丹接受印度经济援助与外交指导,一度被称为「世上最幸福的国家」;也曾接受印度保护的锡金于1975年并入印度。如今北京并未质疑印度在不丹的地位或锡金的归属。但是比不丹与锡金更大的尼泊尔则能维持自主,成为中印交相争取的对象。

自1987年起,藏南成为印度的阿鲁纳洽尔邦,北京迄未正式承认,但也未动武索还。在2020年前,中印两军最紧张的对峙发生在2017年中国与不丹边境附近的洞朗。当时印方有人表示「2017年的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但中方回以「2017年的中国也不是1962年的中国」。后来双方各退一步。印度总理莫迪于次年至武汉与习近平会晤,阻止双边关系恶化。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后,印度曾提供医疗物资援助,而中方也于4月回赠。可是6月发生的致命冲突,使这些善意被高涨的敌意掩盖。

现况与对未来的期许

对于较富反帝国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精神的印度学者而言,南亚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冲突就像西亚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一样,导因于英帝国撤退时留下的种子。中印间的麦克马洪线可能是另一个例子。抱持这种想法的印方人士,不会与英国及其后继者美国太亲近。但是1962年战争又使得印度战略规画者很自然地将中国视为大敌。如今印度大量购买俄制武器,不仅未受美国制裁,还在加勒万河河谷不幸事件后得到美方口头支持。与远方的美、俄交好,包夹在印度与美俄间的中国,正符合考提利亚的建议。

如今印度对中恶感已大增,出现火烧五星旗与中国领导人相片、抵制中国货、阻碍中国货柜在港口清关等现象,印方还增加了「停用对手的APP」这个新项目。至此,印度与中国大陆今年一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的机率更为渺茫。

不过中印两国高层官员在冲突发生后,在强调自身权益、谴责对方并强化军事部署之余,也努力避免情势恶化。印度总理于6月19日在与国内各政党代表会谈求取共识后,表示「没有人侵入我国边境,我们的据点也没有被夺取」。7月时,中印持续进行军长级会谈,让两军脱离接触状态,紧绷局势暂时降温。有鉴于冲突区补给困难,再加上中印都有不少核武,所以爆发大战的机率很低。纵有一方进攻,很可能也如同贵霜与东汉之战,或1962年的情形,攻方难以得到大利。

北京、新德里都不想开战

英国在十九世纪取得印度资源后便足以打败清军,而得到西方支持的印度也很强大。另一方面,中国大陆经济规模与军力,确实在印度之上。北京与新德里都不想贸然与强邻开战,这也符合考提利亚对于用兵的审慎建议。

如今印度调派至边境的兵器包括被冠以毗湿摩之名的T-90坦克,此人是古印度传奇《摩诃婆罗多》中备受尊敬、智仁勇兼备的大将,他在死前提醒未来的领导人不要骄傲,因为骄傲会导致毁灭,这和中国古语「骄兵必败」相通。如今中印都在数十年和平发展中取得显著成就,远比1962年时更富强,民族自信心也很合理地扬升。但中国在全球产值中的占比约五分之一,印度则约8%,仍低于古代水平,也不及美国在巅峰时期的地位,不论如何不宜骄傲。

《摩诃婆罗多》还提及,国王不应依靠战争获得胜利,而且要抑制愤怒。这不难让人联想到《孙子兵法》中的「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迈向复兴之路的文明古国,宜多参考先贤建议。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