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高孔廉:决策幕僚变身首席谈判代表 文/林朝易《交流杂志97年6月号第99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富丽堂皇的钓鱼台宾馆庆功厅,圆顶的琉璃灯光映衬出一股柔和感,背后「统领群芳」呈现花团锦簇的背景图,中外国际媒体逾二百家等候捕捉历史镜头。二○○八年六月十二日的「江陈会谈」,两岸两会中断近十年的协商之后,就在这样氛围下揭开序幕。   六月十二日上午谈两岸周末包机,下午谈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我方主谈是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高孔廉,对桌主谈是海协会执行副会长孙亚夫,双方对谈阵容坚强,声势浩大、气势逼人。   在孙亚夫谦让之下,高孔廉对谈前首先发言,他说:「两岸两会排除万难,恢复制度化的协商与互动,是最好的开始也深具历史意义,两岸协商从哪里中断就要从哪里恢复。我们过去十多年来的发展,就是互信不足,所以江丙坤董事长离开台北时,定位此行为『互信协商之旅』」。   从高孔廉口中吐出的一字一句,都像预先拟好的稿子里念出来,对于台湾人民关切的国际空间,高孔廉也「软中带硬」地点了出来。他语气平和地说:「对于两岸关系,台湾人民要的是『和平、繁荣、尊严』,希望大陆各方能体会,希望互相设身处地思考,最后希望双方持续扩大,推动两会交流、互访与会务连系。」   沈稳老练、行事低调、喜怒不形于色的高孔廉,从一九九一年担任陆委会副主委,之后就不曾与两岸事务绝缘,相隔十七年后衔命重披战袍,从后卫转战前锋,扮演起「台湾首席谈判代表」。台湾方面视他为两岸的老手,海协会更视他为可敬的对手。   即使高孔廉两鬓已见华发,却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般而言,对高孔廉印象最深的,无非是陆委会副主委的专业形象。   约莫一九九○年代初期,高孔廉与海基会首任秘书长陈长文,就曾在海基会董监事会中,为「海基会的自主性」有段针锋相对的对话。高孔廉发言提及「海基会在非政府委托事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陈长文盛气凌人回应「海基会所有开销都与成立目的与宗旨有关」,引发一场唇枪舌战的争辩。   在当年李登辉权倾一时的年代,指派黄昆辉接掌陆委会,高孔廉忠实执行国民党政权的大陆政策,在两岸经贸交流事务上配合「戒急用忍」政策的主张,拟定《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法令政策,当时被归为两岸事务的「缓进派」,有别于另一类的「促进派」。   从一九九三辜汪新加坡会谈以来,高孔廉在陆委会七年期间,经历过近二十次的两岸两会协商。而且在陆委会期间也深受马英九总统及萧万长副总统倚重,马总统当年任陆委会特任副主委兼发言人时,高孔廉是陆委会副主委。而萧万长出任陆委会主委时,高孔廉则是陆委会特任副主委兼发言人,获得萧万长的充分信任和授权。   但随著二○○○年陈水扁、吕秀莲获选正副总统,民进党赢得政权首度政党轮替。高孔廉退居幕后,国民党智库担任政策委员,专责两岸事务政策的研拟,当他眼见两岸关系「官方冷、民间热」,扁政府专注意识形态斗争,台湾经济却跌落谷底,高孔廉发表多篇论述批判民进党政府「去中国化」、「锁国经贸政策」。   直到二○○五年,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展开「和平之旅」,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会谈后发布「连胡公报」,国共平台为两岸关系重新搭起桥梁。当时国共平台执行长是蔡勋雄,副执行长是高孔廉,此后举办过三次国共经贸、农业、文化论坛、三次台商权益保障工作会谈,更加发挥大陆事务方面的学识长才。 高孔廉在国民党智库期间为文主张,两岸政治方面要搁置争议,签署和平协议,协商国际空间问题。在经贸方面,两岸积极推动开放直航,签署台商投资保障协议、避免双重课税,未来并商讨建立共同市场的问题,以迈向更高程度的经济整合。   高孔廉指出,两岸协商议题的优先议题,应包括:一、开放大陆人民来台观光,振兴台湾观光事业。二、包机由节日飞行扩及周末包机,便利台商返台团聚消费。三、开放大陆学生配额来台就读大学,增进对台湾的了解,并增加台湾学校学生来源。四、扩大开放投资项目,凡非台湾独有之技术或大陆已有之生产技术,不必限制,以争取商机,避免拱手让予韩国。五、开放台湾金融保险、证券业登陆,争取业者生存发展空间。六、召开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尤其对新兴产业,研商建立产业标准,让台湾的应用科技、资金及管理能与大陆的基础科技及市场相结合。七、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架构,迈向两岸共同市场。   高孔廉在中原大学企管系当讲座教授,也在电电公会每年发表的大陆投资评比担任总顾问,对大陆台商研究学有专精,重视台商投资保障协议。高孔廉就学期间就读政大银行系后,取得中央银行特考及格并在央行服务,再一路专攻企管拿到博士学位,更让他重视金融业登陆问题。   二○○八年马萧上任之后,高孔廉受命担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肩负重任,筹划「江陈会谈」。过去长期高孔廉都是幕后决策的后勤官员,负责下达指令给前线人员,如今高成为「台湾首席谈判代表」的主谈人,动见观瞻,也是谈判团队中的灵魂人物。   「江陈会谈」甫结束,两岸不仅签署周末包机、陆客来台两项协议,另包括我方抛出的两岸共同勘油、海运直航、开放金马小三通、两岸共同打击犯罪、气候变迁研究等五项议题,获得对岸正面回应,顺利达成任务。未来,两岸两会之间的协商将趋于频密,而高孔廉肩头上的担子也就更加沈重了。〈本文刊于97年6月「交流」杂志第99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