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两会重启协商互动 文/许志嘉(铭传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交流杂志97年6月号第99期(历史资料)》

前言

  今(二○○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台湾总统大选,马英九、萧万长高票当选中华民国第十二任总统、副总统,入联、返联两项公投均未通过,这样的结果,是各种投票结果组合中最符合大陆政府期待的一项。就台湾民意的展现而言,是台湾民众对大陆释出最大的善意,向大陆传递台湾民众期待两岸搁置争议,追求和平稳定、共荣发展的意愿。   对中共当局而言,台湾三二二选举已是最好的结果,选后初期,大陆并未对选举结果表态,似乎又出现「听其言,观其行」的保守策略。不过,随著马英九总统重申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大陆当局在言语上虽未明确表态,但行动上已经开始逐步释出两岸复谈的意愿,两岸也展开选后改善关系的良好政治氛围。   先是副总统当选人萧万长于四月十二日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见面,创下了台湾准副总统与中共领导人会面的先例,高层领导人的会面构建了两岸互动的良好氛围,也让国民党正式执政后的两岸关系改善与推动有了较好的基础。   紧接著是四月二十九日,赢得政权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应邀前往大陆访问,与胡锦涛在北京会面,胡锦涛释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讯息,两岸恢复正式协商对话的可能性更加明确。   五月二十日,马英九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呼吁两岸和解休兵,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   五月二十八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与胡锦涛在北京会面,这是两岸执政党领导人首次会面,二○○五年国民党与共产党建立了国共对话平台,但国民党当时是在野党,此次则是国民党执政后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也确立两岸将恢复对话协商。   就在吴胡会后的第二天,大陆海协会回函台湾海基会,邀请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等人,六月十一日至十四日率团访问北京,就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来台旅游事宜进行商谈。这是一九九九年李登辉总统提出两国论,大陆片面中止两会协商后,九年来首次进行的两岸两会协商,也是一九九五年辜汪上海会晤后,睽违十二年两会再次恢复高层协商,更是一九九三年新加坡辜汪会谈后十五年,两会再次举行的正式领导人会谈,且会谈在北京举行,又为两岸协商对话写下新的历史纪录。

  两岸协商的契机

  两岸两会从中止协商,到恢复协商,历经了九年,但协商层级一下子就从两会领导人对话开始,而且,协商的地点就在北京,让人感受到,两岸协商恢复得很快、很积极,两岸关系也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   三二二总统大选后,两岸关系呈现一种新的氛围,潜在的紧张关系出现缓和趋势,五二○马英九总统就职后,两岸关系展现一种新的形势,民进党执政时期的「政冷经热」格局有了转变,两岸经贸社会互动仍然持续热络,但政治关系有所改善,对峙的情势降低,两岸执政党领导人会面,构建了两岸政治关系缓和的基础,两会制度性对话协商模式也重新启动,逐步解决两岸互动亟待解决的各项议题。   五二○之后两岸关系确实呈现一种新形势,这种新形势最主要是两岸政治关系的解冻,政治对峙关系有所缓和,双方找到政治互动的妥协基础,那就是「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协商对话」。   事实上,民进党政府时期两岸也存在著协商对话机制,也就是「澳门模式」,透过民间组织出面协商对话,政府实际参与规划的方式,进行两岸协商,也达成了春节包机、假日包机、人道包机等成果,两岸也针对大陆观光客来台、周末包机等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   不过,此时期的协商谈判是以民间组织对话为主,政府虽然实质参与,也实质决定协商内容,但是,形式上是民间对话,政府的角色被刻意淡化。也就是说,两岸有实质协商,也能达到实际的互动效果,但形式上却不能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半官方机构出面协商,欠缺的就是两岸政治上的制度化公开协商。 两岸关系呈现新形势,主要的关键是台湾政党轮替执政,大陆改变对台湾政府的态度,马英九总统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强调愿意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对话,而大陆政府也主张,台湾接受九二共识,就可以恢复协商,什么都可以谈。   「接受九二共识」成为两岸恢复协商的共同基础,虽然两岸对于九二共识内容的认知有所不同,台湾强调的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重点是各表,凸显的是差异;大陆强调的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重点是一中,凸显的是共识。但是,在「求同存异」的精神下,双方保持一种模糊的空间,采取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九二共识」一词,而不去界定或坚持自己的定义与内涵,提供两岸政治关系缓和的政治对话基础。   总体而言,台湾内部政治环境的改变,提供两岸政治关系改变的契机,同时,两岸政府也愿意在各让一步,寻求两岸合作基础的前提下,恢复制度性协商对话机制。

  两岸协商的方向

  对两岸而言,恢复海基、海协两会的协商对话机制可说是「得之不易」,两岸应该好好保握这样的新形势,建构更稳固的制度性两岸协商对话机制,让两岸的互动有更好的合作基础。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基于过去的历史经验,两岸协商应该更积极地扩大合作基础,建构可长可久的协商机制。   首先,如果要让两岸的合作对话可长可久,海基、海协两会的对话机制应该要法制化。如果能够透过两会的正式协议,建构一个制度性的协商对话机制,即使两岸政治环境有所改变,任一方不能片面中止协商,至少保持一个两岸政府可以对话的窗口,如此一来,可以起到稳定两岸政治关系的正面积极作用,只要两岸有制度性沟通管道,双方歧见就有解决的可能。   其次,两岸可以在海基、海协的制度性对话基础上,建构两岸多层次的对话机制。海基、海协两会作为两岸政府授权的两岸协商机构,当然是两岸对话最重要的管道,海基、海协两会应建立多层级定期会晤协商机制,定期协商讨论两岸互动衍生的问题,以及两岸共同关心的问题,沟通观念,寻求共识。 除了两会制度性协商之外,两岸也可持续进行其他层面的互动机制,不论是政党交流、学术交流、民间组织交流、青年交流,都可以透过多层次的交流方式沟通,建构更稳定的两岸关系,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两岸最高层级的制度性协商也是双方未来可以持续努力的方向,就现行两岸政治体制而言,台湾总统与中共中央总书记是两岸最高领导人,对各自的重大政策有最重要的影响力,如果两人能够坐下来谈,将会更有利于两岸沟通,未来若能建构定期会晤机制,则会让两岸的互动更稳定。   第三,事务性与政治性议题的协商解决,以歧见少、共识多的议题优先,避免破坏合作基础。既然两岸恢复协商不容易,初期的两岸协商一定要达到更多的合作共识,才能够建立两岸政府对话的信心,争取两岸人民更多的支持。 目前两岸亟待解决的事务性协商议题相当多,除了两会首次复谈要解决的大陆观光客来台与周末包机之外,货运包机、共同打击犯罪、货币清算机制、投资保障协定等多项事务性协商议题,都有待两会协商,两岸可以在最有共识的议题方面尽快协商。这些议题基本上都是直接与民众有关,若能逐步达成协议,有助于两岸进一步的合作。   在政治性议题方面,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都是重要的议题,但双方的歧见必然很多,要在短时间内达成协议,取得具体成果并不容易,且若处理不当,反而可能造成两岸互动的阻碍。   因此,两岸在政治性议题可以讨论,但不宜操之过急,以提出愿景为主,有共识部分,可逐步协议,重大歧见部分,可透过学术论坛方式,非正式交换意见,逐步解决争议。当然,在政治性议题方面,大陆当局应该做好规划,释出更多的善意,恐怕才是问题解决的根本关键。

  结论

  总体而言,两岸协商呈现新的形势,如同官方形容的「雨过天青」一样,呈现很好的氛围,也带来很好的机会。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建构一个可长可久的制度性协商机制,法制化、制度化处理两岸协商问题,是两岸应该共同努力的重要方向。   就历史经验来看,两岸领导人都应用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避免采取任何过于强硬的态度,破坏好不容易建立的两岸和解氛围。   两岸互动基础还是建构在两岸的政治善意上,两岸当局如果能够具备更多的换位思考,更多地体谅对方的处境,多释出善意,少放话批评,多一点善意互动,不使用武力威胁,共同营造协商对话的良好氛围,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两岸走向和平共荣、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本文刊于97年6月「交流」杂志第99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