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油价、通膨与两岸能源合作  文/洪财隆(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交流杂志97年8月号第100期(历史资料)》

俗称「黑金」的原油,短期内不容易被替代,因此不稳定尤其是突如其来的供给短缺,对经济社会往往造成莫大冲击。此外,由于美元贬值,加上国际原油系以美金计价,以致油源国家纷纷提高每桶售价以弥补损失,更为节节高升的油价推波助澜。   事实上,国际原油价格飙涨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危机与停滞性通货膨胀(滞胀 Stagflation)疑虑,已经成为全球包括两岸在内的共同关切与话题。十 年前每桶原油还在二十元美金左右徘徊,今年七月十一日更出现每桶一百四十七美元的历史高价,虽然现在(七月二十一日)已跌到每桶一百三十元美金上下,但也已比去年全年平均每桶约七十元美金高出甚多,全球商业环境的确面临重大改变或冲击。

  原油价格飙涨引发通货膨胀危机与停滞性通货膨胀疑虑

  以今年六月通膨(CPI)为例,台湾四点九七%创近十二年新高,而中国大陆因为连年巨额贸易顺差并采固定汇率,国内货币供给与游资成长迅速,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更是严峻,今年五月的物价上涨率更达七点七%。至于邻近的南韩也有五点五%之高,总体经济管理出现问题的越南二十六点八%最突出,美国则约四%,可见通膨问题的普遍性。事实上,这种由于国际能源、原物料、粮食上涨所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对开发中国家的冲击要比已开发国家来得深,因为既然经济发展程度与所得低,所以这些商品占其「消费权数」也就愈高。   除了上述原油上涨的大致原因之外,以下约略探讨其经济效应,特别是比较一九七○年代的能源危机,并谈及与通膨的关连,最后谈到两岸的各自因应策略。   对大陆冲击方面,高油价使得进口支付增加和财政压力加大,今年前五个月进口原油和成品油导致的贸易逆差达五百九十三亿美元;为保障国内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每年直接或间接给炼油企业、粮农和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达数百亿元。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走高。五月份PPI与去年同比上涨八点二%;企业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十一点九%。   就个别产业冲击来讲,也由于个别商品或劳务的相对价格改变,自然会产生新的套利空间,比如汽车销售大跌,航空业(尤其是出国观光在所得下降时成为奢侈品)也不妙,但自行车却满街跑。反面来说,一旦造成全面性的物价上涨,也就意味著较便宜的替代品愈来愈难找。   其次,所有的危机最后都会结束,就经济学家「长期而言」就会「风平浪静」的观点来说,(主要指美国)经济衰退会自然地解决通膨问题,只是这过程中必须付出什么样的适应或调整成本,包括原油、不动产与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都必须向下调整时,势必带来严重资产缩水与失业问题。   此波油价上涨跟早期那两次危机有所差别,其异同之处如下:   一、跟早期两次由原油供给短缺所引发的能源价格上涨,纯粹抑制经济活动不同,此波新兴国家对能源增加需求所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除了前述的负面效果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来自这些新兴国家(中国、印度、海湾油源国家与俄罗斯等国)也增加对外商品与劳务需求的正面效果。   二、当今的经济比早期更具弹性,包括能源使用效率大致已经提高一倍,经济产业结构依赖能源已经大幅降低。此外,解除管制后的产品市场日益竞争,以及劳动市场更具弹性,尤其是全球化更让一般劳动力的议价能力大幅下降,至少就西方国家而言,当时的工会势力较强,工资实质上等于随著通膨指数化(indexed),造成工资与物价相互追逐的恶性循环。   三、世界各国央行对通膨的了解与控制技术已有长足进步,然而如果油价(能源)持续上涨,则央行「不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空间只会愈来愈小。至于美国目前正苦于对付次级房贷的后遗症,必须维持市场(货币)一定流动性,亦即联准会以较高利率打击通膨的能力受到牵制,陷入政策两难。

  最后来谈两岸因应油价上涨的措施与因应之道。      首先,跟大多数东亚国家一样,两岸长久以来也都借由油价补贴(扭曲价格)来发展经济,同时也兼顾中下阶层人民生活。事实上,台湾对油、电加上货物税补贴,二○○七年约七十亿美元,占全年GDP达一点六%,中国大陆则有二百七十亿美元、占GDP零点九%左右,今年更高则不在话下。但随著油价节节上升,无论是就产业必须升级或政府财政不堪负荷的角度,补贴作法都必须改弦易辙,台湾已在今年五月底从六个月来首次调升国内油价,至今调幅大约十九%,对岸则在今年六月一次调升约十八%。   其次,完全依赖原油进口的台湾,以及从一九九○年代中期以来成为原油净输入国的中国(目前大概半数石油消费靠进口),各自调涨油价主要当然在反映国际原油的成本。特别是对即将在八月举办奥运的中国而言,此时提高能源价格以抑制需求同时提高国内开采与炼油企业的供给意愿,避免届时能源短缺,更是策略性考量。此外,如果油价居高不下,中国未来的政策方向极有可能会跟随其他亚洲国家比如南韩的作法,提高油价等于是降低一般性补助,但可集中资源针对中低收入族群加强补贴,当有助于社会稳定。另就生产面来说,两岸当各自致力于研发出节能的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亦即降低所谓「经济成长的能源密度」。   最后,在高能源价格的大环境下,两岸更应该透过适当方式,积极合作联手开发南海与东海的丰富油气蕴藏。至于核能经验交流、核废料技术处理,减碳市场交易,以及再生能源技术研究等,都是极佳或天赐的功能性合作领域。至于台湾还有其他甚么事情可做呢,或可趁此机会在各地发展出绵密与便捷的大众捷运系统,既可降低能源需求与依赖、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也可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本文刊于97年8月「交流」杂志第100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