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大陆记者驻台采访 两岸新闻交流朝常态化发展 文/陈妍君《交流杂志97年8月号第100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大陆闽狮渔二二九四号、二二九五号渔船与台湾渔船三鑫财号发生渔事纠纷,海巡署台中海巡队认为大陆渔船涉嫌海上犯罪,将两艘大陆渔船押回台中港,引发中国大陆关注。震央发生的地区,倒塌学校与民宅不计其数,罹难者又以地震当时正在学校上课的学生为最多,从大地震中幸存的家长,面对大地震造成的惊慌之余,还得接受自己唯一的孩子在地震中丧生甚至惨遭活埋的残忍事实。 同年八月十二日,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主任记者郭伟锋抵台采访闽狮渔号事件,成为一九四九年后,首度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 十七年后,范丽青成为中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副局长,当年台湾方面负责对闽狮渔号事件发言的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发言人马英九当选中华民国总统。行政院新闻局也宣布,恢复二○○五年四月后中止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赴台驻点采访。 对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来说,三年多来,虽然赴台驻点采访被暂时中止,但还可以申请赴台专题采访,只是在专题采访期间,不能报导与专题无关的新闻,相关的台湾新闻只能由人在大陆的记者汇整其他媒体的报导后,写成二手报导。 六月三十日台湾恢复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赴台驻点后,首批赴台驻点采访的新华社港台部记者陈键兴指出,「暂停驻点期间,很多台湾新闻我们没办法做一手采访,只能就从台湾媒体报导中发现一些素材,但毕竟是二手资料,深度也会受限制」。 他表示,每个媒体或记者都有不同的关注点,如果有记者在台湾,当然能够发掘、报导更深入、更有兴趣的面向。「恢复驻点后,我们能够做更多现场报导,是一件让我们很高兴的事情」。 同批来台的人民日报港台部主任记者王尧也说:「(无法赴台驻点期间)写新闻时没有现场感,只能依据别人的报导,不在场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人民日报的报导一定要是准确的,我们只能依据二手资料的时候,一定会非常慎重地比对,要综合各方消息,确认这件事情是不是这样的,很考验人」。 事实上,政府中止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来台驻点,虽然造成这两家大陆中央级媒体处理对台新闻的不便,但两岸新闻交流在这段期间从来没有停过,二○○一年开始申请赴台驻点采访的大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二○○四年七月新增来台驻点的中新社,也成为大陆民众获取台湾资讯的重要来源。 陆委会统计,截至七月二十日止,已有两百八十五批、五百六十九名大陆记者来台驻点采访。除了驻点采访外,二○○一年十月到今年五月底,就有两百零五件大陆相关新闻单位来台专题采访的申请案,包括北京日报、西安晚报、湖南电视台、上海新民晚报、云南电视台等数十家大陆媒体,都曾有记者来台专题采访,几乎涵盖大陆从北到南各个省份,题材涉及农业、房地产、观光、文化创意产业、医疗保健等领域,两岸新闻界各式各样的参访活动更是不计其数。 以七月来台专题采访的一家大陆的地方媒体为例,在台湾的二十多天内,足迹遍及位于台北县金山的邓丽君墓园、台北二二八公园、紫藤庐、雾峰林家建筑群、台南赤崁楼、安平古堡,还专访民进党籍的云林县长苏治芬、立委邱毅和国民党中央党史馆馆长邵铭煌,甚至跟著总统马英九下乡,报导台湾从郑成功、日据时期抗日、二二八事件,一直到中坜事件和美丽岛事件等党外运动的政治演变史,呈现许多大陆民众陌生的台湾发展历程和面向。 在常态化的两岸交流气氛下,基于对等原则,新闻局宣布恢复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来台驻点的同时,决定比照大陆对台湾记者赴大陆驻点采访的待遇,将大陆记者来台驻点时间延长为三个月,并研议开放五家大陆地方媒体来台驻点,希望透过大陆记者的报导,协助大陆民众了解台湾政经文化及风土民情,促进两岸相互了解;到目前为止,已有上海文广新闻集团、福建电视台、厦门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探询来台驻点采访申请细节。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王尧指出,过去大陆记者来台驻点时间只有一个月,「可能大家想去金门采访,打好报告,等报告批下来以后,你回去了,就变成下一批人替你去了,或者想采访谁,等他的回复,但是回复来的时候,你已经走了,变成下一批了」。 她笑著说,以前很多大陆媒体记者无法到台湾采访,必须向驻台记者约稿。「听说下一步还要开放地方媒体过来,范围会愈来愈广。以后很稀松平常啦!人家自己也可以来,不用向你约稿」。 王尧认为,恢复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驻点,等于是恢复两岸新闻交流正常状态。今后两岸新闻交流应该会朝著常态化方向发展,「长期驻点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吧!」 新华社记者陈键兴表示,新闻交流是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一环,随著经贸文化交流增加,两岸新闻交流自然会跟著增加。未来无论来台专题或驻点采访,都希望透过报导,沟通两岸民众之间的了解。 陆委会文教处长陈会英指出,近期内,新闻局将宣布开放五家大陆地方媒体来台的具体方案。对于部分大陆媒体提出在台湾设置办事处的要求,陆委会也正与新闻局讨论,但大陆媒体无论在台湾设置分支机构或分公司,都涉及能否聘请台湾办事人员、是否必须缴交营业税、能否在台湾落地或发行等业务范畴,需要慎重研议。 她表示,「今天既然要谈交流,总是希望双方对等、双向,拓展双方民众的视野,不希望只是单向的。我们希望让大陆人民对台湾有一个比较真确的了解,借由我们在网路上的报导,更贴近台湾社会,提高对台湾的认识」。 陈会英指出,希望大陆全面开放民众看到台湾网路媒体报导,台湾也将根据对等原则,视大陆方面开放程度,决定是否开放大陆卫星频道落地或平面媒体在台湾发行。〈本文刊于97年8月「交流」杂志第1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