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见证当代事 录志存青史 记交流发刊百期《交流杂志97年8月号第100期(历史资料)》

  两岸分裂分治迄今已近六十年,台湾历经两次政党轮替使得两岸关系时有起伏。过去八年的民进党执政时期,摇摆不定的大陆政策,不仅让两岸关系长久陷于低迷僵局,也让两岸政府间丧失互信基础。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的总统大选,国民党大胜,再度执政,两岸关系重启机会之窗,不仅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两岸之间的和平发展也成为国内民意的高度共识。
  两岸开放交流至今也已超过二十个年头,民国七十六年(一九八七),蒋经国前总统的开放政策,改变了台湾,也改变了大陆。当年十一月,政府正式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打开两岸封锁的大门,开启两岸交流的新时代。民国七十七年(一九八八)八月,行政院设立大陆工作会报,协调各部会有关大陆事务。
  一九九○年十月,总统府设置国家统一委员会,一九九一年一月,成立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统筹大陆事务。同年三月,成立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隔绝了近半世纪的两岸关系,开始有了正式的互动。
  为纪录这场当代两岸互动史的点点滴滴,海基会在成立的翌年初始(八十一年一月)创刊发行「交流」杂志双月刊。岁月匆匆,转眼之间,时序已逾十七个寒暑,「交流」问世也达百期。
  海基会是沟通两岸往来的一座桥,在这段关键变革的年代、繁复意象的历史大潮中,发生了很多影响两岸发展与前途的大事,「交流」一直默默的以务实的笔触,纪录著这一切一切…


一九九一年   海基会、海协会分别成立


  一九九一年三月九日,由政府及部分民间人士共同捐助成立的「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正式成立,推选辜振甫先生担任董事长。同年十二月,中国大陆也成立了相似性质的机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由汪道涵先生担任会长,做为与海基会互动的窗口。隔绝近半世纪的两岸关系,因为此一联系与沟通管道的正式启动,而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两岸政府的授权之下,海基会与海协会于一九九一年开始展开正式的接触与协商。一九九三年四月两岸两会负责人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的「辜汪会谈」并签署四项协议,成为两岸建立以对话协商解决交流问题的滥觞。其后两岸政府也持续透过此一管道进行多次谈判。其后两岸历经一九九五年五月李登辉前总统访美的演讲、一九九九年七月两国论风波,两岸两会中止联系、沟通与协商。
  二○○八年三月总统大选之后,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两会再度展开接触与联系,并于六月中旬在北京恢复协商,签署协议,重启两岸互动新纪元。


一九九二年   「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通过施行


  政府开放台湾民众前往中国大陆探亲,许可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探亲、探病、奔丧或访问之后,两岸人民接触往来日趋频繁,所涉及的法律事件纷至沓来;如何规范并建立两岸人民交流往来的法律秩序,遂成当务之急。
  为此,立法院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十六日三读通过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以下简称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同年九月十八日施行,正式为政府处理两岸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法理基础。
  「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系以事实统治权之所及,区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内容共分为「总则」、「行政」、「民事」、「刑事」、「罚则」与「附则」等六章。随后,各有关机关分别依据母法,制定了相关的许可办法,处理有关两岸交流事务的法令遂得以日臻周延,使两岸民间交流得以正常推展。
鉴于两岸主、客观情势演变,以及两岸交流往来的事实需求,为避免法律规范与现实脱节,大陆事务法制亦必须与时俱进,多年来,「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遂因应国内外及两岸政经新局,数度配合作必要之调整与修正,俾令法律规范更为周延,不致与现实产生冲突,为两岸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建构更稳固的法制基础。


一九九二年   两岸两会「香港会谈」


  一九九二年十月海基会与海协会的代表在香港就「两岸文书查证」及「两岸间接挂号信函查询、补偿事宜」等进行商谈,海协会坚持将「一个中国」的表述与实质问题互为条件,经陆委会授权,双方曾针对如何解决「一个中国」问题进行讨论,但最终仍无法获致任何结论,因此我方建议以「口头上各自表述」的方式,暂时搁置此一争议,中共稍后也致电我方,表示「尊重并接受我方的建议」。
  对于「一个中国」问题的争议,两岸愿意以口头「各自表述」来处理,各说各话最终成为两岸共识的实际过程;此一结果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经双方努力,促成一九九三年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在新加坡的首度会面。
  此一「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之后成为台湾不同政党在两岸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点。二○○○年政党轮替后,执政的民进党政府始终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之存在。二○○八年再度政党轮替之后,两岸均承认「九二共识」为两岸互动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重启海基与海协的对话与协商。


一九九三年   新加坡「辜汪会谈」


  一九九二年元月八日,大陆海协会致函邀请海基会董事长、副董事长或秘书长率员访问大陆,就加强双方联系与合作事宜交换意见;八月四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又函邀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于当年择日择地,「就当前经济发展及双方会务诸问题」,进行两会负责人会谈。八月二十二日,辜振甫先生函复汪道涵先生接受其邀晤,并建议当年十月中、下旬或其他适当时日在新加坡,就有关两会会务及两岸文化、经贸交流问题,进行商谈。惟其后双方对两岸文书验证等议题进行之事务性协商,均因「一个中国」问题而未能达成共识,鉴于气氛及时机均有所不宜,致使会谈之举行延宕甚久。
  随后因达成「一中各表」共识,且一九九三年三月两会工作层级已就「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等达成共识,双方乃于同年四月在北京进行预备性磋商,继于四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新加坡举行举世瞩目的「辜汪会谈」。
  「辜汪会谈」是台海两岸分裂分治四十多年之后,两岸当局首次授权民间中介机构进行的最高层次谈判,它促使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于四月二十七日上午在海皇大厦四楼举行了第一次正式会谈,并进行大体讨论。双方并于四月二十九日签署了「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岸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及「辜汪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
  借由这样难得的成果,两岸建立起制度化的沟通与协商管道,其后,海基会与海协会便在此基础之上,举行了十余次不同层级的会谈与协商,使得两岸在观念的沟通和共识的建立上,都有了相当的进展。「辜汪会谈」的举行,是两岸朝向化解敌意、累积善意、建立互信的重要里程碑,使两岸关系跨进了良性互动的时代。


一九九四年   千岛湖事件


  一九九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台北长风旅行社承揽的大陆黄山、三峡旅行团,共二十四名台湾旅客乘坐游船「海瑞号」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的千岛湖观光,原预计当日晚上投宿建德县清心宾馆,讵至四月一日凌晨,旅行团一行仍未抵达。迄二日上午,浙江省负责接待的桐卢国旅电传长风旅行社告以全团在千岛湖旅游途中失踪,经展开查证,当日中午证实在「海瑞号」船舱底舱发现三十二具焦黑尸体,其中二十四具为台湾旅客,惟死因未明,噩耗传至,社会震惊。
  案发之初,大陆方面意图掩盖,坚称本案为「意外事件」,但在各方强烈质疑后,才改称「不排除人为因素介入」。在案件侦办过程中,当地公安机关不愿及时公布案情进程,致外界认为,大陆官方刻意采取封锁消息、控制新闻报导的模式对本案进行隐瞒。嗣后,浙江省公安机关于四月十七日宣布破案时,方承认本案是由歹徒登船抢劫并纵火的「特大抢劫纵火杀人案」,并逮捕了三名嫌犯。
海基会在协处「千岛湖事件」相关事宜时,除会同相关机关及专家组成「千岛湖惨案」调查、法律小组,研议救济之途,并积极协调提供家属必要协助,另立即透过两会联系管道要求派员陪同家属前往现场协助处理善后,惟未获海协会同意。大陆方面甚至拒绝台湾家属探视遗体以及检阅验尸报告的正当请求,并在罹难者家属抗议声中,迳将罹难者遗体火化。迄五月八日,海基会才获准组团前往大陆杭州了解相关案情。
  由于大陆方面对「千岛湖事件」之处理与作法不当,造成台湾政府与人民的疑惑与不满,使两岸关系再度陷入低潮,并导致两岸文教与经贸交流一度宣告停摆。根据事后的民调结果,台湾人民对统独的立场因此出现大幅倾斜,显示「千岛湖事件」不仅让台湾民众产生中国大陆治安不佳的负面印象,也对当时的两岸关系造成重大的冲击。


一九九五年   「江八点」与「李六条」


  一九九五年一月三十日,大陆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对台政策谈话,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其中提到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一般称之为「江八点」。主要内容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国两制」以及不承诺放弃对台使用武力等,同时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对于台湾与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则不持异议;另建议双方就「正式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以及欢迎两岸领导人以适当身分互访等。
  同年四月八日,李登辉总统在国统会发表谈话,提出六点具体主张,对「江八点」逐一回应,即一般所称「李六条」。主要内容强调两岸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也才有国家统一的问题;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加强两岸交流;增进两岸经贸往来,发展互利互补关系;两岸平等参与国际组织,双方领导人借此自然见面;两岸均应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台湾已宣布终止动员戡乱,当中共正式宣布放弃对台澎金马使用武力后,两岸即可在最适当的时机,就双方如何举行结束敌对状态的谈判,进行预备性协商。
  李登辉总统于一九九六年发表元旦谈话时,进一步指出「江八点」与「李六条」的内容,应该构成未来推动两岸关系的桥梁,也是双方求同化异的基础。「江八点」迄胡锦涛接班,一直是大陆对台政策的主要指导方针,大陆官方每于「江八点」周年由高层官员公开主持纪念会,或由涉台研究机构及地方政府以座谈研讨方式,借以抛出重要对台讯息。


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  台海飞弹危机与台湾完成总统直选


  一九九五年年六月,美国同意李登辉总统以私人身份访问母校康乃尔大学,并以「民之所欲,长在我心」为题发表演讲;李登辉总统在演讲中,多次以「中华民国在台湾」(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来对应北京当局之主张「一个中国」的论述,并积极阐扬台湾经验。对此,大陆当局反应强烈,中断两会协商并采取飞弹试射以及军事演习来回应。
  大陆新华社在一九九五年年八月十日报导,将于八月十五至二十五日,在东海进行一系列新飞弹的试射,距离北台湾九十哩。目的在对外证明解放军有能力运用飞弹恫吓台湾,并封锁台湾的海、空交通。
  为了影响台湾在一九九五年底即将进行的立法委员选举,大陆于十一月在东山岛举行了海军与两栖军事演习。其后,面对台湾首度总统直选,大陆官方自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底迄隔(一九九六)年三月,并多次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与飞弹试射。惟台湾人民仍于一九九六年三月顺利选出李登辉先生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统。
  美国在中共第一次试射飞弹时,虽然没有采取因应的行动,但是在一九九六年第二次飞弹试射时,就在台湾海峡附近海域,部署两个航母战斗群,协助巡弋台湾海峡。


一九九六年  「戒急用忍」政策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四日,李登辉前总统在全国经营者大会上提出对台湾企业界投资中国大陆「戒急用忍」的主张,其后界定产业界对大陆投资:(一)区分产业为禁止、准许及专案审查三类,并对高科技产业及基础建设赴大陆投资予以严格限制。(二) 依企业规模大小采累退方式,订定个别厂商对大陆投资累计金额之上限。(三) 订定个案投资金额不得超过五千万美元之上限。
  「戒急用忍」政策施行后,遭到工商业界的质疑,引发正反两面的评价,正面评价指称,「戒急用忍」政策保护了台商促使台湾经济更安全、更经济地发展;负面评价则认为,「戒急用忍」的限制过于僵化,阻碍台商与台湾经济的发展,并曾引发「国家及社会安全与企业利益间如何取得平衡」的辩论。
  此项政策影响甚为深远,直到民进党执政时期仍视为圭臬。之后随著国内与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戒急用忍」政策也出现调整。二○○○年,台湾首度政党轮替后,适逢世界经济不景气,产业界要求松绑「戒急用忍」政策声音加剧。二○○一年十一月七日,政府通过松绑「戒急用忍」政策,改采「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政策,放宽对大陆投资资金限制;但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又将两岸经贸改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政策。
  二○○八年再度政党轮替之后,政府大幅放宽两岸经贸政策,预计到今年底,要松绑的两岸经贸高达四十六项。


一九九八年  上海「辜汪会晤」


  两岸两会在一九九三年四月于新加坡举行「辜汪会谈」,并签署四项协议,建立了制度化的沟通协商管道。嗣后,大陆方面藉词我元首出访而于一九九五年六月中断两会协商,拒绝履行协议,推迟了原订在一九九五年七月中旬举行的第二次「辜汪会谈」。迄一九九七年底,因国内、外情势变化,大陆方面乃调整策略,不再坚持拒谈,惟双方对协商议题之立场差距仍大。十一月,海协会以邀请海基会秘书长参加厦门经贸研讨会之方式,逐步推动复谈,海基会则函复建议由辜振甫董事长率团前往访问,并会晤大陆相关人士。
  一九九八年四月、七月及九月间,经两会副秘书长、秘书长两层级三次磋商,终敲定由辜振甫董事长率团于十月十四日至十八日访问大陆,进行「辜汪会晤」,辜振甫董事长以「融冰之旅」为此行加以定位。
  辜振甫董事长与汪道涵会长于十四、十五日二度进行会晤,除进行建设性对话,并达成「双方同意加强对话,以促成制度化协商的恢复」、「双方同意加强推动两会各层级人员交流活动」、「双方同意就涉及人民权益之个案,积极相互协助解决」以及「台湾邀请汪道涵先生回访,汪道涵先生同意在适当时机来台访问」等共识。
  期间,访问团另会晤了陈云林先生、钱其琛先生及江泽民先生等中国大陆领导人,就「一个中国」问题、两岸参与国际活动与民主化等问题交换意见。
  两岸两会中断协商三年后,经由「辜汪会晤」得以再度接触,意义自属非凡。由本次双方相关人士对话涉及高度政治面之问题,突显两岸间分歧之大,尚待双方以高度耐心,继续进行对话,方能逐步化解歧见,增进共识,建立互信,进而维系台海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一九九九年   李前总统宣示「两国论」


  李登辉总统于一九九九年七月九日在接受世界第三大广播公司「德国之声」专访时表示,中华民国自一九九一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内部关系。
  李登辉总统在事后进一步澄清指出,我们的大陆政策没变,两岸交流、对话的立场与态度也仍然不变。陆委会也随后公布「对等、和平与双赢-中华民国对『特殊国与国关系』的立场」中文书面说明,强调李登辉总统宣示的「特殊国与国关系」的明确定位,是为了奠定两岸对等的基础,以提升对话的层次,进而建立民主和平的两岸机制,开创新世纪的两岸关系。
  对于李登辉总统的谈话,北京官方立即作出了强烈反应。在该谈话结束后两天,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联名发表谈话,以严厉措词直接点名批评。之后大陆立即发动对台文攻,同时藉报导共军动态进行武吓。海协会并退回海基会对「两国论」的说明,终止海协会长汪道涵先生原定的访台计划,同时停止两岸两会的协商与联系。
  这一事件使得自一九九八年「辜汪会晤」后原本和缓的两岸情势瞬间急冻,两岸两会协商管道中断,直到二○○八年才恢复。


二○○○年  台湾首度政党轮替


  陈水扁先生与吕秀莲女士于二○○○年五月二十日正式就任中华民国第十届总统、副总统,这是中华民国行宪以来首度的政党轮替。
  陈水扁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强调:「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此即一般通称之「四不一没有」。
  中国大陆立即由中台办与国台办就两岸关系发表声明,指称陈水扁总统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关键问题下采取回避、模糊的态度,没有表现出和平解决两岸问题的诚意,并宣示「当今最重要的是,只要台湾当局不搞两国论,明确承诺坚持海协与海基两会九二年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就可以恢复谈判」,并对陈水扁总统采取「听其言、观其行」策略。
期间陈水扁总统邀集各界人士筹组跨党派小组,于二○○○年十一月作出「三个认知、四个建议」。「三个认知」是一、两岸现状是历史推展演变的结果。二、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互不代表。三、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的目的在保障人民的安全与福祉;两岸地缘近便,语文近同,两岸人民应可享有长远共同的利益。「四个建议」是一、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增进两岸关系,处理两岸争议及回应对岸「一个中国」的主张。二、建立新机制或调整现有机制以持续整合国内各政党及社会各方对国家发展与两岸关系之意见。三、呼吁中共尊重中华民国国际尊严与生存空间,放弃武力威胁,共商和平协议,以争取台湾人民信心,从而创造两岸双赢。四、昭告世界,中华民国政府与人民坚持和平、民主、繁荣的信念,贡献国际社会;并基于同一信念,以最大诚意与耐心建构两岸新关系。


二○○一年   试办金马「小三通」


  立法院于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三读通过「离岛建设条例」,其中第十八条规定「为促进离岛发展,在台湾本岛与大陆地区全面通航之前,得先行试办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与大陆地区通航」,也就是一般俗称的「小三通」。
  同年十二月十三日,行政院根据「离岛建设条例」通过「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作为「小三通」的管理依据,并决定于二○○一年一月一日开始实施。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港口开放试办「小三通」业务以来,两岸之间的人员与经贸交流因此更趋频繁。
  政府推动「小三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金马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并期借此增进海峡两岸良性互动,改善两岸关系。但基于国家安全之考量,故采取「整体规划、阶段实施」的方式循序进行,根据两岸关系发展及客观条件逐步推动;首先由「除罪化」及「可操之在我」的部分次第实施,再视具体成效与各界反应作后续的检讨与调整。
  台湾民众经由小三通管道赴大陆的人数,最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将近三十万人次。去(二○○七)年经「小三通」中转两岸的旅行人数高达七十八万人次,为了进一步提供台湾民众往来大陆地区省时、省钱又便捷的交通管道,政府在今年六月十九日通过扩大金马小三通方案,只要持有两岸入出境有效证件的台澎金马人民,都可以经由小三通往来两岸。同时,小三通口岸比照国际机场和港口,准许外籍人士出入。


二○○一年底  两岸先后成为WTO会员


  中国大陆于二○○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会员,台湾也于二○○二年一月一日以「台湾、澎湖、金门及马祖个别关税领域」的名义正式加入,两岸先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四三和一四四个会员。大陆经贸体制经由WTO与世界接轨,台湾则可进行多边贸易谈判享受最惠国待遇。
  加入WTO对一个经济体而言,除了提供会员体平等和其他会员进行经贸往来的机会,包括享有贸易纠纷的公平解决机制;同时也要求会员体为其他的会员开放国内市场,不应有任何歧视,以消除世界贸易障碍,增进人类的经济福祉。


二○○二年  陈前总统的「一边一国论」 


  二○○二年八月三日陈水扁总统在第二十九届世界台湾同乡会联合会视讯致词时说,台湾是我们的国家,台湾不是别人的一部分,不是别人的地方政府,也不是人家的一省,不可成为第二个香港或澳门,由于台湾是主权独立,台湾和对岸的中国是「一边一国」,需要分清楚。
  大陆国台办指称「一边一国」的言论和李登辉「两国论」如出一辙,这是中共官方首次公开点名批评陈总统。指陈水扁鼓吹两岸一边一国,充分证明所谓的「四不一没有」只不过是欺骗台湾民众、蒙骗国际舆论的权宜之计。除了国台办的回应外,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展开文攻,北京自此对民进党政府的大陆政策失去信任。


二○○三年   两岸春节包机启动


  为了协助解决台商春节返乡一票难求的问题,经立委连署要求试办「两岸春节包机定点直航」案,政府即于二○○二年底积极规划办理「大陆台商春节返乡专案」,经审慎评估后同意台商在上海以搭乘「间接包机」方式或是经由金马「小三通」返台过年。
  「间接包机」部分,政府同意开放台湾民航业者向大陆申请以停经港、澳的方式,间接通航两岸。申请间接包机的航空公司,往返均应中停降落香港或澳门机场,飞航架次及载客额度则不受限制。包机航点,大陆限上海浦东或虹桥机场,台湾限中正或小港机场。
  惟本案推动过程,大陆当局企图以所谓「包机直航」作为落实「民间协商」与「三通」之突破点,两岸之间对于「春节包机」须否经协商及协商方式均存有歧异,曾致本案一度陷入胶著。
  经由各方努力,海基会透过上海台商协会与国内六家航空公司洽商,相关业者陆续提出飞航申请获准,此乃我国籍航空公司首次正式获准飞进大陆领空,并在大陆降落。总计二○○三年一月二十六日至二月九日期间,六家航空公司计飞航十六架次;载运经由上海搭乘「间接包机」方式返乡过年的台商与其眷属,共计一千三百二十二人。


二○○四年   陈前总统在争议中当选连任


  二○○四年三月二十日,中华民国第十一任正、副总统选举完成投开票,民进党提名的第十任总统陈水扁与副总统吕秀莲在争议中当选连任。这次选举呈蓝绿对决态势,竞争空前激烈。陈吕得票数率百分之五十点一一,国亲联盟提名的连战与宋楚瑜得票率百分之四十九点八九,陈吕领先连宋不到三万票。
  这是一场台湾史上空前紧张的选举,而投票的前一日出现了「两颗子弹」事件,深深影响选举结果。对于「两颗子弹」事件的真相,社会大众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造成政局动荡不安。多年以来,一直有百分之六十七的民众认为应该重新调查。由于这起重大争议的事件很明显的是民进党得利,泛蓝阵营为此提出当选无效与选举无效之诉,惟均经最高法院判决败诉定谳。不过,事件的发展未曾平息,一直是国内政治分歧的焦点。


二○○五年  北京的「反分裂法」


  二○○五年三月十四日,中共「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最受注目的是在第八条中明文规定,若出现台湾从中国分裂形成事实、将发生可能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的重大事变,以及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等三种情形,可以「非和平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此法引起台湾民意反弹,也遭到国际社会共同关切与谴责,中华民国政府公开宣示:海峡两岸应该秉持民主、自由、和平原则,透过对话化解双方歧见。中华民国政府将坚持「和解不退缩、坚定不对立」之既定立场,继续致力维护国家主权、改善两岸关系以及确保台海和平。
  「反分裂国家法」的内容,从草拟到出炉,始终兼具了法律与政治的双重目的,是大陆当局政治统战的重要工具。「反分裂国家法」是对台「三战」(法律战、心理战、舆论战)的一环,大陆企图采用片面立法的方式,为日后以武力侵犯台湾、片面改变台海现状找寻合法化的借口,同时达到压制台湾主体意识并向国际社会施压之策略目的。
  依据台湾各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民众强烈反对中国大陆制定「反分裂国家法」以非和平手段解决两岸争议,并片面改变台海现状,显示台湾民意坚决反对「反分裂国家法」对台湾民主与台海安全的严重伤害。


二○○五年  两岸台商春节包机达成共识


  二○○三年启动「春节包机」后,有效解决台商返乡机位不足的问题,也节省不少转机耗费的时间。为了进一步便利两岸人民往来,两岸民航业者就二○○五年台商春节包机有关技术性、业务性问题达成共识;包机飞经香港但不落地;台商春节包机飞行地点为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高雄;双方参与飞行的航空公司各为六家,飞行班次是双方各为二十四个往返航班,航载的对象为台商及家属。
  这次包机自一月二十九日首航到二月二十日结束,双方航空公司四十六架次航班均顺利完成飞航任务,接送乘客近万名,比二○○三年春节包机的客运量二千六百余人次增加很多。「便利、省时、省钱」是包机乘客的共同感受。省去了在香港或澳门的转机劳顿,还比非包机航线节省二到三成的费用。
  除了乘客对这次春节包机反应比二○○三年好外,平均载客率在五成以上,远东航空台北飞上海载客率达百分之九十,而台北往返广州平均载客率达百分之五十。这次包机经验对于日后两岸协商包机甚具参考价值,二○○六年六月,两岸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实施「专案货运包机」、「节日客运包机机制化」、「紧急医疗包机」以及「急难救助与残障(疾)人士等特定人道包机」等四项专案包机。


二○○五年  两岸政党交流


  中共于二○○五年三月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除遭致台湾人民反感,也引发国际主要国家之质疑与批判。为降低负面效应并争取国际社会与台湾人民的认同,中共随即对台释出各项柔性交流议题,并加强推动两岸交流互动等作为,邀请我国亲两党主席前往中国大陆访问。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先生首先于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一日率团赴中国大陆参访,并与中共方面取得包括两岸客货运包机等「十二项成果」。随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即于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启程前往中国大陆进行和平之旅。期间,连战先生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先生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并且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包括「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福祉」、「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问题」以及「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等。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则于五月五日率团前往中国大陆访问,展开所谓的「搭桥之旅」。这是中国共产党与亲民党之间首次进行两党交流对话,胡锦涛先生于五月十二日与宋楚瑜先生在北京举行正式会谈,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及两党交往事宜等交换意见,双方亦于会后共同发布了「会谈公报」。另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亦于七月初率团赴中国大陆访问。
  因大陆拒绝与民进党政府接触,两岸制度化沟通与协商管道受阻,致若干涉及两岸交流往来与人民权益事项迟迟无法解决,政党交流以「二轨」形式,适时提供两岸沟通与协商桥梁。


二○○八年  台湾完成二次政党轮替与进行「江陈会谈」


  马英九先生与萧万长先生于二○○八年五月二十日正式就任中华民国第十二任总统、副总统,台湾人民经由选票顺利完成第二次的政党轮替。
  马萧当选后,两岸局势舒缓,大陆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于三月二十六日晚间与美国总统布希通话时表示,希望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谈判,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四月十二日,副总统当选人萧万长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身份,在海南博鳌论坛会议上与胡锦涛会面,这是自一九四九年以来,两岸最高层级的接触。四月二十九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胡锦涛在北京第四度会面,双方希望能掌握新机遇、加强合作,为共同朝向两岸和平发展而努力。五月二十九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北京与胡锦涛举行「吴胡会」,双方同意在「九二共识」下,尽速恢复海基、海协两会协商谈判,这是两岸执政党领导人首次历史峰会。经历「萧胡会」、「连胡会」与「吴胡会」,两岸恢复协商已是水到渠成。
  马英九总统在五二○就职演说中强调,将以最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不统、不独、不武」的理念,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湾海峡的现状。今后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并秉持「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
  五月二十六日,江丙坤先生与高孔廉先生分别就任海基会董事长及副董事长兼秘书长,旋即在陆委会的授权下去函大陆海协会,提议就「两岸包机」及「大陆人民来台观光」两项议题进行协商。海协会嗣于五月二十九日正式函邀江丙坤董事长于六月十一日至十四日率团访问北京,就上述议题进行商谈。江丙坤董事长并定位此行为「互信协商之旅」。
  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先生于六月十二日首度进行会谈,江董事长在会谈中正式邀请陈云林会长于今年内回访,并举行第二次会谈,陈会长也同意在适当时机赴台访问;另双方同意强化两会各层级人员的对话及交流,并设立两会联系机制及紧急联络人管道。最后,两会负责人于六月十三日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及「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期间,江丙坤董事长并与大陆领导人王毅先生及胡锦涛先生等进行会晤,充分交换意见及表达各自立场。
  「江陈会谈」是两岸两会协商联系中断九年后,重新恢复两会制度性协商与互动的起点,双方在搁置争议、相互尊重、对等协商的原则之下,顺利签署了协议并达成多项共识,不仅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具有指标性意义,会谈的过程与成果,也符合了国际社会对两岸恢复对话的高度期待。


二○○八年  我方奥运使用名称取得共识


  在北京奥运开幕之前,大陆媒体报导称台湾代表队为「中国台北」代表队,引发我方的异议,我方希望根据两岸在一九八九年达成的《香港协议》,使用「中华台北」的中文名称。七月二十五日,大陆「国台办」表示,奥运期间,奥组委将使用「中华台北」的中文称谓。大陆「新华社」在报导中,称台湾参加北京奥运代表队为「中华台北代表团」,不再称呼「中国台北」;另一家大陆官方通讯社「中新社」也以「中华台北」队称呼台湾代表队。
  我方肯定大陆方面释出善意,对两岸长远发展有利。认为如果双方都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话,相信双方的关系会有很正面的发展。陆委会主委赖幸媛表示,乐见大陆重申遵守一九八九年香港协议的声明,高兴看到峰回路转,期待两岸继续秉持善意,寻求共识。〈本文刊于97年8月「交流」杂志第100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