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交流座谈:如何开创两岸关系新局 编辑部《交流杂志97年8月号第100期(历史资料)》

如何开展两岸关系新局


高孔廉
  非常感谢各位今天拨空来出席座谈会,这次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开展两岸关系新局」,请各位多多提供高见。


郑安国
  谈到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我们在心理上或策略上要先确定两岸关系的性质。以美国与中共的关系为例,柯林顿时代是把它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到了布希时代,美国又把它转变为战略竞争者。在战略伙伴关系之下,美国对中共关系有其思维;而当变成战略竞争者的时候,又有战略竞争者的思维。同样地,我们跟大陆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我认为两岸关系现阶段应该是朝著「发展的伙伴关系」来思考,暂时先摒除政治定位的思考,不要太过突出政治性的议题,而是强调「搁置争议」,朝「发展伙伴」来定位现阶段的两岸关系。
  假如两岸是一个「发展伙伴关系」的话,我个人认为第一个当然是经贸关系的发展,怎么样来推动经贸关系的正常化,这些包括海基会现在推动的所谓直航、金融业的登陆、台商投资保障、种种经贸关系正常化的协议或租税方面的协议。
  第二,作为「发展伙伴」,有些政治上的议题仍是不可避免的,如国际空间问题,如何做到双边外交休兵;或者在一些既有的多边国际组织里,台湾怎样得到一个合理的地位;在一些台湾希望能发展新的关系里面,怎样才能参与适当的国际组织:这些也是所谓「发展伙伴关系」需要处理的政治性问题。
  第三,最主要的,未来是不是能建立一个稳定的两岸关系架构。我想这至少是两岸关系终局解决之前必须要面对的。这个两岸关系稳定架构的建立,我个人觉得不只是我们的期待,大陆方面也应该是蛮期待能够掌握住两岸关系的发展机遇。虽然未来变化可能很多,至少这个架构的建立,能够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订出一个比较可行的框架。这次两会复谈,大陆方面提出两岸互设办事处,可说是一个起点,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岸关系的前景在于双方对两岸问题的「思维高度」与「换位思考」,也就是一方面要看两岸大局,另一方面要从对方的角度思考。
  谈到两岸关系发展,常提到所谓的「九二共识」或「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这种政治议题。我个人认为,从今年三月二十六日胡锦涛跟布希在谈话中提到两岸双方在一九九二年都承认、都接受了「九二共识」,也就是对「一个中国」有不同的定义;基本上就是承认「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他说了这句话之后,我个人认为有关「九二共识」或者「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问题,尽管民进党可能再拿这部分来挑剔,只要中共不明显否定胡锦涛三月二十六日所讲的话,基本上这个问题不会成为现阶段两岸关系的障碍。当然,到未来协商政治性两岸和平协议时,有可能再冒出来。
  未来,在两岸协商时是否还会碰到困难?我认为这是当然的。大家都讲两岸关系发展应该要先经济,后政治,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但问题是,两岸关系的走向,遇到的问题不是循序而来,不一定先来容易的,再来困难的。就像最近「中华台北」或「中国台北」的问题、马上又有参与APEC的问题等,这些问题考验著台北与北京对这方面的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我觉得其实在「萧胡会」、「吴胡会」还有「江胡会」里面双方所提出的三个十六字箴言,总共四十八个字,已经明白表示了双方的立场、双方的期待,大家能够互相体会这四十八个字的涵意的话,我想两岸关系的问题差不多就能得到解决。简单说来,两岸关系的前景在于双方对两岸问题的「思维高度」与「换位思考」,也就是一方面要看两岸大局,另一方面要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这两点能做到的话,我想两岸关系的前景应该可以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包宗和
  我想先从一个基本的架构来谈两岸关系的新局。首先,在环境的氛围上,过去因为国共之间长期的对峙,共产党的对手一向都是国民党,但过去的八年却突然换了一个对手,这对共产党来讲,绝对是一个完全崭新的局面;现在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双方面在谈判的时候应如何掌握契机?对两岸关系发展能否真正谈出一个具体的内容?又过去常常因为某些因素而停滞不前的议题,现在是否能够尽快的拿出来讨论?面对这些问题,我想,北京方面应该都会与八年前的心态有所不同。其实对北京而言,现在的局势可以说是「失而复得」,对手从国民党变成民进党,如今又恢复成为国民党;但毕竟台湾已经高度民主化,谁也不能担保将来的执政党会是哪一个政党。因此,在时机方面,北京方面应该会有这种基本的体认。
  在议题方面,两岸恢复协商之后,应该要有一番开创性的局面。以两岸直航为例,这是过去双方一直无法直接切入的议题,但我认为,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能有突破性的发展。此外,开放大陆人民来台观光已经付诸实行,至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与活动空间的问题,例如世界卫生组织,胡锦涛也己经公开强调两岸可以优先来谈。诸如此类,我想有很多重要的议题,在当前展布新局的时候,都应该很快的提出来,以节省两岸在过去迂回绕圈的力气,直接单刀直入,就两岸共同关切、攸关两岸人民福祉的议题进行谈判。
  在机制方面,我认为「国共平台」始终扮演著非常重要且正面的角色,事实上,两岸之间有一些敏感的议题,不太适合由两岸两会在第一时间直接来谈;因为万一破局的话,双方就会陷入僵局;假设由「国共平台」作为「二轨」,能先做一些试探与接触,继而凝聚若干共识,最后再回到「一轨」的机制进行正式谈判,我想,应该会发挥相当程度的功能。当然,以后两岸之间沟通的管道,不一定只限于国共之间的型态,还可以有其他更多的管道,这都是值得肯定的。
  谈到所谓的「一中各表」或「九二共识」的问题,我觉得现阶段跟过去相比有若干不一样之处。过去大陆方面都只强调「一个中国」,现在比较愿意谈「九二共识」,事实上,日前布希总统跟胡锦涛之间的热线,也一直强调「九二共识」。我非常同意也一直认为,用「九二共识」来包装「一中各表」,对两岸关系有正面的意义,因为台湾内部对于「一个中国」相当排斥,国民党因此背负了一个包袱,如果能用「九二共识」来取代,就不用特别去处理「一中」。
  有关「台湾主体意识」对应「一个中国」问题如何解决,这是非常棘手的,如果要获得双方面都能接受的一个论述,事实上是极为不易的,将来需要两岸不断地尝试,但还不一定会有结果。过去欧洲有所谓「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台海两岸之间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中华共同体」的概念,例如从「两岸经济共同体」的角度著眼,「两岸共同市场」或许具备类似的功能。如果从这样的概念去拓展,从「两岸经济共同体」出发,看看双方是否能借此找出一个彼此可以接受的架构。据我所知,大陆方面在过去八年民进党执政的时候,也曾经考虑过如何在「一个中国」之下,面对「中华民国」存在的现实,但不知道他们现在研究的结论为何?
  在我先前所提的概念之下,两岸将来当然还是无法回避某些棘手与现实的问题,对于台湾如何参与国际社会,我尝试提出一个粗浅的看法。我们对内就是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得很清楚,至于对外部份,对邦交国还是使用中华民国称呼,这绝对是无庸置疑的,但如果对无邦交国或是参与一些国际组织的时候,到底要用什么方式处理?就我刚刚讲的概念,若要大陆能够接受,在台湾内部也能获广泛支持,有没有可能找出一个模式。譬如「CHINESE TAIPEI」是所谓「奥会模式」,这个模式是大陆还能接受的,但在台湾已经有很多不能接受的杂音,如果将来我们在无邦交国或是在参与一些国际组织,尤其是政治性较高或跟联合国有关的国际组织,我们可以试著用「CHINESE TAIPEI(TAIWAN)」。当然,我想这样的一个称呼,不管是对北京当局也好,或对台湾偏绿的支持者,可能也还是不容易接受,但至少这样的一个称呼能够延续既有的一个架构,而且也彰显出台湾某种程度上的主体意识,当然我们可以借由集思广义想出更好的名称,但这绝对是一个高难度的议题。
  如果两岸都能够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关系能够缓和,进一步促使中共让步或给予台湾更宽阔的空间,则台湾内部对于「九二共识」的反感或反对的声浪自然就会降低;反之,反对的声浪就可能提升。
  「九二共识」的争议一直都存在,未来会不会变成干扰两岸发展的因素,值得关切。如果今天两岸都能够接受「九二共识」,使得两岸关系能够缓和,进一步促使胡锦涛让步或给予台湾更宽阔的空间,当台湾的国际空间更加开阔,台湾内部对于「九二共识」的反感或反对的声浪自然就会降低;反之,反对的声浪就可能提升。就我所了解,反对党或是一些偏绿的人士,他们认为把「九二共识」用在国际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因为当把「九二共识」延伸到国际社会,普遍的认知指的就是「一个中国」原则,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国际社会对「一中」的公认。但如果大陆方面能够给予台湾更广阔的空间,能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如此,「九二共识」衍生的争议必然就会比较少;否则,无论如何,将来在台湾的内部还是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
  当然,未来这个因素会不会进一步成为干扰性的因素,跟民进党的政治实力起落有绝对的关系。当民进党在实力最弱的时候,就算它不赞成,毕竟力量是微弱而有限的;但是,如果民进党在未来的选举当中,能增加国会的席次与执政县市的版图,那么,它就可能会在这个上面做文章。总而言之,「九二共识」能否有效改善两岸关系,在于大陆方面如何在国际社会当中,给台湾更大程度上的空间,倘如此,「九二共识」就可能成为台湾内部一个正面因素,否则的话,难免要面对诸多压力。
  既然两岸两会已经准备陆续展开协商,未来可能会遇到那些问题跟阻力?双方都倾向「先经济、后政治」,表面上虽然不谈政治,但我认为,政治上的议题终究无法回避,尤其大陆方面对台湾的整个政局,经过过去八年的演变,它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感,所以,在政治议题上面,大陆还是会对台湾施加一些压力。
另外,谈到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看起来似乎不是政治议题,但实际上却与政治有关。我觉得两岸两会可能很快就要面对这个问题,当双方谈到这个问题,就会涉及到政治性与敏感性的议题,无形之中可能就会化成某种阻力或是变数,我们应该及早来因应。
  再谈到直航的问题,有很大的声音希望将来能够「截弯取直」,现在的做法还是有一点在「绕」,但「截弯取直」一定会牵涉到台湾的安全问题,所以政府必须要评估,倘将来两岸航线「截弯取直」进行直航的话,对台湾的国家安全要如何来维护,如果确能掌握台湾安全,则可以利用「说帖」,让民众了解台湾安全性是没有顾虑的,这个部份要及早来因应。
  至于「两岸共同市场」这个概念,在连战与胡锦涛二○○五年见面的时候,就曾经触及这个议题。台湾现在很希望跟一些国家成立自由贸易区,包括跟东协以及东北亚的一些国家,然而,我们却一直受制于大陆而无法实现。如果将来两岸谈到共同市场,并谈出结果时,是否也能同时使台湾跟别的国家在经贸上面取得更多实质关系的开展,这将取决于两岸间的互信。
  另外就是两会互设办事处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很正面的,由中华旅行社跟中国旅行社互设办事处当然很好,但若由海基会与海协会互设办事处更理想。当然,两会可能还有一些内部因素要加以解决,既然六月「江陈会谈」中谈到了这个议题,不管当时是否为擦枪走火,双方终究要去面对。
  如何让台湾适度参与国际组织既然是两岸未来必须面对与讨论的议题,希望大陆方面对于台湾参与的「身份」可以从宽考量,而台湾在名称上则保持最大的弹性。当然,这对民进党来讲是没办法接受的,但我认为国民党执政之后,应该重在务实,使台湾能真正走入国际社会。

高孔廉
  刚刚包教授提到,美国、日本、对美军购等国际因素以及两会互设办事处问题对两岸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日本、对美军购等国际因素对本会而言毕竟是远了一点。我们比较关心的是互设办事处问题,究竟办事处到底要有什么功能?我想不应纯粹只是发证件而已,应该还要有其他的功能。谈到两岸与外交之间,大陆台办系统与外交系统过去从来没有联系,现在王毅出任国台办主任,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功能?对于台湾国际空间会有多少变化?希望会出现比较好的状况。

魏   艾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总统大选后,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的转变,最主要的是,两岸政治氛围呈现和缓的趋势,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但是长期以来两岸关系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寻得解决的途径,必须严肃地面对,并由两岸政府当局共同努力加以克服。
  检视过去二十余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受到诸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主要为国际政经局势的演变、台湾经济情势的发展、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展及其经济表现、台湾政治局势的转变,以及两岸政经互动关系发展等。
  就国际政经局势的演变而论,自一九九○年代初期以来,国际政治情势由军事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抗,转变为政治的对话及经济的协商与合作;而一九九○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推动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使两岸经济呈现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
  从两岸经济发展情势来看,自一九八○年代中期之后,台湾面临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由于土地取得成本提高、工资的上涨以及环保意识的抬头,台湾已无法再依赖劳动密集产业的出口来带动经济成长,而必须藉机器设备、技术和资本输出来带动经济成长,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展,获得「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美誉,使大陆经济成为举世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两岸经贸关系带来发展的契机。
  两岸关系深深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台湾主体意识的提升,不论任何阵营执政,都是执政者在推行两岸政策时必须考量的重要决策因素。
  但是,在两岸经贸关系快速发展过程中,无可讳言地,两岸关系却深深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台湾主体意识的提升,不论任何阵营执政,都是执政者在推行两岸政策时必须考量的重要决策因素。尽管如此,在两岸政经互动关系中,却也呈现极微妙的互动关系,亦即两岸在建立了沟通管道和互动机制之后,都不想倒退和放弃,这可由许多现象反映出。毕竟,没有春节包机,就没有目前正在推行中的周末包机;没有九○年代的金门协议,就没有之后一连串的交流和争端解决机制;没有「澳门模式」,就没有目前两岸可借鉴的互动典范和模式。
  今年总统大选之后,两岸互动关系出现了重大的转变,特别是对可能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首先,大陆方面不愿两岸关系再度虚耗和空转。第二,两岸均希望能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的机制,不论将来台湾政局是否再次出现政党轮替,这套机制可以不受影响而正常运作。蓝军虽然再次取得政权,但中共对绿营的工作也没有因此停顿,目的希望把台湾内部政局演变中对两岸关系正常推展不可预期的因素降到最少,这是中共方面想要做的。目前正热烈推展中的周末包机和观光客来台,是从过去两岸长期良性互动逐渐累积下来的成果,七月四日开始的两岸周末包机基本上是中共送给马英九总统的大礼。
  从另一个角度看,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形势。一种情况是具有突破性和前瞻性,就是两岸签订和平协议,作为规范两岸互动的方式。另外一种情况,便是依照每一时点当时的环境,彼此就情势的发展提出有利于自身或对两岸关系不致造成重大伤害的因应对策,随机式地进行两岸互动的模式。平心而论,以当前的情势来看,从三二二以来两岸关系所呈现的热潮只是「搁置争议」,双方只是不想把过去两岸结构性的矛盾和冲突再提出来而已,基本上两岸关系的发展极为消极,这些结构性的问题是需要透过协商来突破和解决的。
  个人认为,就目前两岸的结构性矛盾而言,短期间两岸并不存在签订和平协议的环境。大陆方面在论及两岸和平协议问题时,认为一定要在「一中原则」下、「不只反独,还要有统」的立场,在此一结构性问题上,两岸之间不是靠互动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共同创造条件来解决问题,为两岸关系建立新的互动框架。就此一情势看来,短期间两岸要建立一个新的互动框架是不太可能,最有可能的是维持现状。
  大陆在三二二之后所举行的两岸学术会议,所谈的都是和平发展。因此,目前两岸关系新局,基本上是需要从和平发展的过程来思考。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和平发展的框架,是两岸共同的期望,但这需要两岸共同的创造性思维,包括这个框架有什么内涵?有什么远景?基本上都需要两岸协商。这些内涵和远景,在我们推动协商时,必须考量到将来两会复谈之后,在两岸关系上有那些是可以变的,那些是不可以变的;那些是可以调整的,那些是不可以调整的。所以,我们也必须了解,大陆方面目前构想中的两岸关系架构,亦即希望两会之间、两岸之间复谈及未来的互动到底是那种框架,在此一框架中有些内涵是他们要的,那些内涵我们期望的。事实上,近来大陆学界针对两岸经济整合提出很多看法和构思,包括共同市场都有人提出来,但是目标太远,不是短期可以做的。此外有大陆学者认为自由贸易区的框架是可行的,甚至提出两岸之间的经济整合,可以以「海西区」为先,可「先试、先行」,逐步建立两岸经济整合的正常框架。
  大陆方面很明显是要以两会协商的方式来逐步解决两岸关系结构性的问题,所以我们海基会的功能和授权可能必须要具体和加强。
  有鉴于过去两岸间的矛盾和冲突,个人认为,两岸也必须建立一个危机处理机制。两岸现在虽处于和缓的氛围,但在交往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误解和冲突,这类冲突包括在国际场合上会出现立场、名称、旗歌的问题,近期间最可能出现的便是北京奥运期间旗帜和名称问题。在即将展开的两会复谈,个人觉得大陆方面很明显是要以两会协商的方式来进行,逐步解决两岸关系结构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准备,海基会的功能和授权可能必须要具体和加强。
  大陆方面对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的讯息,中共中央采取积极全面掌握的立场。相关讯息和活动,包括过去地方性举办的两岸论坛,现在都必须要预先报备,除非有国台办的授权;主要是避免杂音太多,没办法掌控,影响对台的政策立场。
  另外,谈到中共国台办主任王毅,他来自外交系统,有很深的国际关系专业背景和外交经验,但是对于两岸关系,王毅可能还有蛮长的一段时间要去适应。毕竟,大陆对台政策有来自大陆内部民众的反应、军方的压力,这部分我们要有心理上的准备。我相信以王毅的才识和能力,一定能在最短期间适应两岸事务的各种特点并有其前瞻性的看法。
  目前两岸关系虽处于和谐的氛围,主要是结构性的问题还没有去触碰,但是这部份不能搁置不做。另外我们也要了解,两岸关系不可能只谈经贸,在经贸的交往过程中,许多政治的议题也可顺带来解决。对此大陆学界也有人认为,两岸可以透过交流,逐步来解决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空间问题,特别是经贸合作领域;也有学者提出,或许可以让台湾加入类似东协十加一自由贸易区的机制。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高孔廉
  两岸的谈判筹码到底有什么变化,也请各位发表高见。

高   辉
  谈到两岸关系新局,从大陆方面来看,对中共而言,今年最高兴的不是马英九当选总统,而是「公投」没有过,解除了中共长期以来所担心的危机。在可预见的未来,此种危机的引信不会再被点燃,对中共而言,启动「反分裂法」的危机与压力暂时解除,这是重大的意义之一。在此情况下,马英九的当选相较于「民进党的候选人当选」,对中共而言也算是好事情。我们也不要认为,国民党选举获胜后,两岸之间很多事都可以毫无障碍的依照台湾想法来推动。尤其刚刚魏教授也提到,大陆内部仍旧是「集体领导」的模式,在「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中,仍有各方的势力在其中,考虑问题是多面向的,如果只是站在台湾方面的立场,往往会搞不清楚我们想要做的事,或者我们的想法会牵动大陆内部方面那些层级、那些地方或那些部门的利益?中共在做出回应或推动任何工作时,会有其全盘性考量。因此我们在考虑两岸新局时,不应只是一厢情愿或存在过度乐观的想法。
  对美国而言,是暂时解除了危机,符合美中共同利益,但也有新的担心点出现,就是国民党在野八年后,国共关系呈现空前高度的和谐,这对华府而言,可能是不乐见到的,美国部分人士反而会忧虑「国共平台」高度紧密的往来,因为这关系到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的战略利益是希望两岸和平,但也不希望两岸往来如此热络。
  对台湾而言,则更显重要且意义非凡。虽然国民党重新执政,但是现今对照于以往的国民党架构,已有很大的变化。换言之,虽然我们还有「九二共识」,但以往国民党执政时期的「九二共识」是在「国统纲领」之下「九二共识」,而现今的「九二共识」是在没有「国统纲领」和「国统会」下的「九二共识」,所以,「九二共识」对现今两岸建立「政治互信」上强度与力度,是不如当年有「国统纲领」与「国统会」下的「九二共识」,这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相反的,在经历民进党执政八年后,台湾的主体意识被高度建立起来;虽然目前「台独」的引信暂时被拆除了,但「台独炸弹」仍在。未来如果还有其他的引信来点燃,还是有引爆的可能。两岸之间基本的矛盾、磨擦仍然存在。
  现在两岸关系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究竟台湾方面能释出的善意有那些?能够建立的「政治互信」有那些?都有必要认真考虑。
  在没有「国统纲领」和「国统会」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台湾方面要如何发展两岸关系?在民进党八年执政,强力政治宣导台湾与中国大陆对立的情况下,台湾发展两岸关系,要回归到实际面,让人民对两岸关系有务实的认知。我们常提及的最大民意是:「维持现状」,但所谓「现状」为何?大家所说的「现状」皆不同,台湾内部各党派所讲的「现状」不一样,两岸所讲的「现状」也不一样。美国方面所讲的「现状」亦不相同。真正的「现状」为何?至少,我们应该从台湾内部本身做起。首先,台湾内部要先建立共识,再由内而外,从执政党内部、执政党团队、执政党的群众,到朝野两党,进而扩及所有的民众。如果台湾内部都无法建立共识的话,对于从事两岸关系的工作者而言,是非常辛苦的,会有一种「腹背受敌」的感觉。所以,台湾内部先建立共识是非常重要的起点。
至于建构两岸都能接受的论述或共识的可能性,我认为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现在大家都提「十六个字」的论述,在此我也试著提出个人观点的「十六个字」:「一个中国、两岸共荣、台湾优先、复兴中华」。目前两岸有一个难得的共通点,就是马英九与胡锦涛两人都提到「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大陆一直强调战略机遇期,他们最大的战略是争取二、三十年的发展,最大的口号是「振兴中华、复兴中华」,以上藉机抛砖引玉,提供大家参考。
  有关两岸谈判筹码的问题,个人认为两岸之间须有多维的考量,「时间」因素很重要,我们时常谈到时间对谁较有利?以现阶段而言,中共有求于台湾之处确实不多,中共最重要的是将北京奥运顺利完成,在奥运会期间,台湾方面是否尽量减低制造麻烦,或是提供协助,大陆如果顺利完成北京奥运,将来还会有求于台湾吗?或者是台湾方面还能给予大陆什么?北京奥运之后,还有残障奥运的举行,这些都是中共极为重视的大事。我认为现在两岸关系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究竟台湾方面能释出的善意有那些?能够建立的「政治互信」有那些?都有必要认真考虑。
  谈到「建立互信」,现今中共非常强调这点,个人在最近参与数个交流聚会时,中共方面都是强调要先「建立互信」才能「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然后才能「共创双赢」,中共把「建立互信」列为首要;换言之,中共方面认为当前两岸的互信是不够的。犹记当年海基会辜前董事长在上海「辜汪会晤」后,回台在立法院备询时曾提到两岸之间最困难的,就是「两岸互信」不够。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两岸之间如何「建立互信」。假如大家都有如此期待,两岸之间才能有一个「蓝海策略」,也就是当中共需要与台湾建立互信时,台湾方面才会有筹码与之对谈;假如中共认为不需要与台湾建立互信的话,双方互相使出手段与方法,那就毫无筹码可言。现在,正因中共要与台湾建立互信,我们才会有筹码。双方互信的建立,要先从相互了解开始,包括人的了解、政治的了解、双方政治经济社会情势的了解等等,而且需要持续进行。过去八年民进党执政期间,对两岸关系与交流,虽然也持续在进行,但我个人看来,是有点扭曲了,希望在未来的两岸交流过程中,能够将之导入正轨。但在这过程中难免会有些政治上的盘算,但切勿过分为之。

高孔廉
  到底大陆把台湾问题放在什么地位?是台湾优先吗?我看来并不是,相对来说,我们台湾对大陆倒是重视多了,媒体经常大幅报导;大陆媒体对台湾报导不多,大陆台办在政府体系看起来也不是那么重要,好像不怎么对称。到底大陆把台湾优先顺位排在什么位置,请各位继续指教。

郑安国
  台湾问题对大陆来说,到底重要性在什么地方?当然任何国家最优先的问题还是经济与内政。至于台湾问题对大陆而言,优先不优先?重要不重要?举个例,就像我们人一样,我们最优先的事项,当然还是工作,还是赚钱,还是日常生活,不是维护健康。可是假如你健康检查查出有什么病痛,维护健康与治病就变得很优先了。台湾问题对大陆来讲,就是他身体内潜在可能会发展成病痛的一个问题,所以他必须要好好处理它,使得这病痛不会发生或得以控制。他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或八小时都在注意这问题,可是他必须去做处理,所以不能说不重要。我想台湾问题对大陆来说,有点像这个情形。到底台湾跟大陆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的状况?会朝怎么样的方向去发展?也不是中共单方面所能控制。大陆认为他把经济提升了,国力强了,就有能力来应付开放的国际社会所带来的冲击,到时候他来处理台湾问题的话,可能比较占优势。
  在两岸关系的协商和处理上,除了「势」与「利」外,最重要就是「理」。假如台湾所提出的主张,以及所推动的事情,是站在「理」的一方的话,是比较可以说服人家的。现在是资讯公开的时代,争取民众的认同很重要。即使大陆仍缺乏新闻自由,但网路资讯已渐开放,我们的主张最好也能得到大陆民众的认同。
  刚刚也提到,到底两会互设办事处的功能是怎样?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个完整、综合性的功能,至少在框架上不宜便宜行事。至少名称不能叫做旅行社,否则将来要改变很难,而且也没有意义。名称一开始就应该是海基会对海协会,是一个综合性业务,而不是只办签证。至于综合性业务中,有些事项是现在就纳入,有些可以以后陆续加进来,可是框架基本上是要有远见,将来才可长可久。
两岸问题的症结点到底在什么地方,就是在两岸三次先后提出的「四十八个字」。就台湾而言,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正视现实」,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现实,正视台湾民主化的现实,正视台湾老百姓期待国际空间的现实。而「正视现实」这四个字最早是胡锦涛在「连胡会」中提出来的,他们也希望我们能正视现实,希望台湾正视两岸现势,正视大陆在国际社会上的代表性,希望双方在政治现实上有所体会。
  两岸之间或者台湾内部,要寻求一个完全的共识是不可能的,台湾内部、甚至国民党内部、民进党内部,都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的共识,只能找一个最大公约数。
  另外中共提出来最重要的还是「建立互信」、「求同存异」、「积累共识」及「务实进取」。为什么大家说「互信不足」?所谓「互信不足」,主要是在民进党时代,对大陆来说,不知道台湾到底要不要走台独道路,不知道台湾对中国的认同、对中国人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到底有多强;所谓互信不只是指大家会不会遵守协议的承诺,而是将来台湾到底会不会往台独道路走?假如台湾往台独走或「明统实独」的话,在中共来说就是没有信。对台湾来说,「互信不足」就是中共会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会不会「搞内外有别」。
  再来谈到「求同存异」,这在一九九三年就曾经提到。那时提出的是不是以「求同化异」取代「求同存异」,可是经过了十五年,中共还是提出「求同存异」,必须要了解两岸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异,比如社会上的差距、制度上的差距、民主化发展的差距。我们不一定认同对岸的作为,但要了解对岸有他的想法与情境,这样比较好一些。
  先前提到「换位思考」,以及「思维高度」,像中共最近用「中国台北」取代「中华台北」,我相信这可能不是胡锦涛的想法,因为以他的思维高度,他能够接受「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说法。他是会抓大的,放小的。用「中国台北」对大陆并没有什么好处,这些小动作可说是思维高度不够。另外我们说「换位思考」,就是假如中共这样做的话,台湾老百姓会怎么想?这些争议只要沟通,我相信是可以解决的。
  另外谈到「台湾主体意识」跟「一个中国」问题,如何找出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共同论述?两岸之间或者台湾内部,要寻求一个完全的共识是不可能的,台湾内部、甚至国民党内部、民进党内部,都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的共识,只能找一个最大公约数。在现阶段,假如两岸关系能够平稳发展、两岸经贸问题能够解决、中共对台湾有适度尊重的话,比较大的公约数可能就是「不独、不武」,就是台湾认同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不走台独路线;中共不以武力犯台、威胁台湾。这个公约数可能是两岸多数人民比较能够接受的思维。台湾可以有国际空间,但并不是走向台独,大家认同中华民族,这种论述可能比较能够得到大家的接受。
包宗和
  我认为两岸未来的发展是乐观的,但是尚存有三个重要的变数:第一是两岸的外交角力,要用什么方式让两岸在国际社会当中能够相互扶持,而不是抵消彼此的力量,这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变数。如果外交问题处理不慎,两岸关系的气氛将会整个被破坏掉。第二是台湾经济的发展情形,两岸关系发展程度与台湾经济表现息息相关,甚至也攸关国民党是否能够继续执政;当然,国民党能不能继续执政反过来也会牵涉到两岸未来的发展。第三是民进党未来政治力量的强弱,如果将来民进党又爬起来的话,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将又会是一个大变数。虽然存在以上三个变数,但我个人基本上仍然抱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刚才有先进提到大陆国台办新任主任王毅,据我的观察,对台工作应该找一个熟悉台湾事务,而且思维想法对台湾比较友善的人;王毅若从他的职业本位来看,跟台湾绝对是对立的,大陆方面为什么派这样的一个人担任对台工作?如果往负面角度想的话,事实上是大陆不想放松对台工作,想透过外交的思维来掌控两岸互动;如果换成正面的角度来想,就是两岸关系应该跟外交关系有相当密切的关联,过去大陆台办搞台办的,外交系统搞外交系统的,外交系统一直拚命冲,却根本搞不懂台办在干什么事情,也许台办做了很多工作,想把两岸关系弄得好一点,但却可能因为外交系统冲一下,就将整个气氛完全破坏掉了。如果派一个熟悉外交事务的人来处理对台工作,他或许会比较了解两方面的氛围,甚至外交系统对他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尊重。也许大陆方面是真的想解决问题,希望能够同时把外交问题,台湾参与国际空间的问题一并寻求解决。我们希望是上面所提的第二种可能,但还需要时间观察。
  刚才秘书长提到台湾与大陆交涉的筹码到底为何?其实,我们的筹码就是台湾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政党交替执政的可能性随时存在。经过八年以后,大陆方面也了解国民党不见得会是他永续的对手,所以当然要把握国民党执政的时候。国民党能不能继续执政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两岸关系有没有弄好。我认为,我们可以适度给大陆一点压力,因为大陆如果再继续咄咄逼人,当下一次再换成民进党执政的话,两岸可能就要准备冲突了;毕竟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总比用战争的方式好,这点大陆不是不知道的。
  台湾在国民党执政之下,至少绝不会搞台独,但如果换另一个党执政,它会做些什么,就没人有把握。如果中共在国民党执政的时候多一点让步,应该可以让两岸关系处在一种更和谐的状态,让台湾人民感觉到中国大陆对台湾是友善的。每次陆委会的民调都显示,台湾人民认为大陆对台是最具敌意的,如何让人民比较不感到有敌意,这就要看北京方面的作为了。
  再谈台美中三边关系,有人认为美国其实并不喜欢两岸关系突然变得那么热络。美国重量级的智库学者曾经提出质疑,觉得台湾再这样下去,未来要如何对抗中国大陆统一的压力?这当然是另一种担忧,美国要在两岸之间左右逢源,当然希望两边不要太接近,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换句话说,两岸关系如果弄得不太好的话,搞不好还合了美国的意。
  讲到筹码,大陆方面的筹码倒有很多,反而我们现在的筹码比较少。大陆在经济、外交各方面都居于绝对优势,跟他谈判当然是蛮辛苦的。大陆另外还有一个优势,便是可以决定给台湾多少,过去民进党执政它就故意不给,现在国民党执政就相对比较愿意付出一些,这当中对方握有相当优势,但我们上了谈判桌之后,还是要不卑不亢。
  另外,大陆对台湾问题的优先顺序到底如何?我认为,假如台湾有可能跟大陆分开,这个问题就会变得重要,序位马上就排到前面;但现在是国民党执政,大陆就比较放心,当极端的状况不可能发生,他的序位可能就会后退。但在谈判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不要让对方把台湾问题弄得「太不优先」或不太在意。例如我们现在主张的「不统、不独、不武」,对中共来说,不统的话应算OK,它也没有说现在就急著要统一不可;但如果是民进党执政的话,就有急迫性,因为中共更在意的是独立的问题,如果民进党重新执政,恐怕马上又会变成一个棘手问题。
  最后再对两岸互设办事处的议题做一点回应。互设办事处的目的除了要沟通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讯掌握,如果有办事处,就可以多少掌控一些讯息,减少误判。
  最后要补充,过去国民党在野的时候跟大陆很热络,但一旦执政有了权力后,就难免会有力量对力量的问题。两岸关系现在看来还不错,但蜜月期可能会慢慢消退,因此在蜜月期结束之前,双方都要多加把握,为将来两岸关系的正面发展多奠定一些基础。

魏   艾
  在两岸关系合理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什么?如何为以后建立一个正常化的互动机制与规范?时间和期限是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胡锦涛的任期到二○一二年,他必然希望能在任期内在两岸关系上获得具体的成就。事实上,自二○○五年以来,胡锦涛在两岸关系的推展及展现的成就,已获得国际社会积极和正面的肯定。但是,在两岸的现实环境中,马总统则提到我们绝对不能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所以若期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签订,基本上在马总统的第一个任期内是有些困难的。但在两岸和平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跟大陆交往时台湾能得到什么利益?大陆观光客来台,我们能得到什么利益?此外,两会如果互设办事处,海基会将扮演何种功能?这些都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从另一角度来看,时间的因素会让大陆方面觉得是有急迫性,因为大陆方面不想再虚耗。这里牵涉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在中共对内和对外政策上处于何种角色?以个人最近在参访大陆时的接触经验,不仅涉台官员和学者,即使是一般大陆民众也都认为,三二二选举后,大陆方面松了一口气,至少认为两岸关系不会再持续恶化下去。但是在经历这一段时间的沈淀之后,已逐渐认识到两岸间的结构性问题仍需确实面对。
  在两岸结构性问题上,首先双方要找出一个论述的基础。目前,「九二共识」在解决文化跟经济交流和互动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拿来解决政治问题,也许还要再思考;但至少在短时间里面,在两会会谈的过程中,「九二共识」是能被双方接受的;至于将来的论述基础是什么,可能需要大家来共同思考。
  在两岸结构性问题上,「九二共识」是能被双方接受的;至于将来的论述基础是什么,需要大家来共同思考。
  台湾内部在短期间不可能针对两岸关系和台湾主体性达到完全的共识,这仍有待时间解决。至于两会协商议题方面,个人建议,首先应是台商投资保障的问题,这也许不是能够马上签署,但是一定要谈的。第二,我们也许可以把两岸经贸对话提高到如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层级,但是由于两岸之间政治关系的特殊性,不可能完全采用中国大陆与美国的模式,大陆方面也许会同意由海协会跟海基会来谈,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海基会的功能方面预作准备。两岸之间,包括周末包机和观光客来台,谈了那么多年才谈成。现在两岸牵涉太多的问题尚未接触,更遑论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双方可透过海基、海协来做协调和对口,而相关部会则透过海基会的整合进行实际参与,借此很多两岸所关切的经贸议题可以同时展开,以争取时效。此外,两岸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突发事件,为避免误解或过度反应,亦应是两会可协商的议题。除此之外,比较实际而迫切的问题,包括台商面临大陆投资环境的转变、产业的分工、台商的转型等,都是台商所关切并期盼政府推动的重要课题。另外还有若干议题也许不是短期能做,但必须试著去做的,包括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参与国际空间、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协商。虽然我们不能预期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能获得对岸的认同和解决,但是可以先把优先顺序提出来,并做好规划的准备工作。
  两岸之间最有利于协商的时间是未来的两年半,三二二迄今已经过了四个月,而马总统任期最后一年有选举的压力,到时候变数会变多,任何议题的协商和谈判,可能出现更多的杂音与政治敏感性。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建立正常化的沟通机制,特别是两岸经贸正常化机制,台湾和大陆都存在时间的压力,这是我们在推展两岸和平发展时,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高   辉
  台湾在中国大陆的心目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如果用中国大陆的思考模式来看,他们在研判任何事情之前,会先决定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予盾?以前毛泽东强调阶级斗争、阶级矛盾,所以搞出文化大革命。中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现在为止,主要的矛盾没有改变,仍然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台湾问题对中共而言是次要的矛盾,但也曾听过一个说法,就是假如真的「台独」的话,中共宁可牺牲二、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也要先解决这个问题。换言之,「台独」问题就会提升为主要矛盾。中共现今所有的一切皆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假如台湾方面不搞「台独」,就不会变成主要矛盾;如果变成主要矛盾的话,中共处理的方式与结果是大家所不乐见的。即使如此,台湾在北京决策者的心目中,重要性仍是非常高的,因为台湾有潜在的可能,况且台湾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对于大陆发展经济是有很大贡献的,对于大陆的经济发展有正面的意义,亦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共会重视。
  简言之,我个人认为中共对台湾问题是「战略重视」、「战术轻视、不那么重视」,这是毛泽东的辩证逻辑。从中共的决策体制中可看出其重视的程度,例如,在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中,胡锦涛担任组长、贾庆林担任副组长、国务委员担任秘书长,有两个中央政治局常委,说明中共对台决策体制的重视。另海协会长陈云林曾是正部级官员,长期从事对台工作,对中共来说,一个部级官员退居二线之后,还仍保如此高的地位是少有的。
  另谈到王毅,他是青年才俊,也是正部级的官员,而且外交部在大陆是属于大部,其党组书记是正部级职位平调过来的。由整个布局来看,中共对台湾问题在战略上是相当重视的,可谓「涉台无小事、事事报中央」,诚如魏教授所言,大小事都要报中央,只要是涉台的事,皆属中央管控。
  现今学者专家关注于两岸事务,也了解大陆网民的意见无法任由旁人主导,但至少要考虑到台湾方面的言论与作为,在大陆网民的心目中,会有何种反应与想法?目前,大陆网民的意见已成为中共决策者的参考环节之一。前一阵子,胡锦涛还特别上「人民网」与网民对谈,表示中共已开始重视这种民意管道。这些是我们可以影响的,我们也不要忽略了,台湾对大陆一般民众,尤其是网民或者是知识分子所能产生的影响力,这是台湾方面很重要的筹码。不要只跟中共官方打交道,可以试著与大陆人民对话。这些是在两岸新情势下,台湾方面可利用的筹码,如应用恰当得宜,对双方都有利。〈本文刊于97年8月「交流」杂志第100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