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再度擦亮台湾经济的金字招牌! 文 /李孟洲《交流杂志97年10月号第101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在当前举世经济阴霾满布的大环境中,台湾经济如何突破迷障、重现光彩?一言以蔽之,要「全面吸收天地精华」,即充分利用全球各区块的经济资源,整合为台湾的新利基、新动力。而所谓全球各区块,当然包括中国大陆,不可予以偏废。在这个前提下,台湾对中国大陆的资源,理当积极争取,引为未来台湾经济成长的助力之一。
「松绑与重建」的两岸经贸政策,是新政府「经济解严」施政计划的重要环节。
很显然地,这就是我新政府所抱持的两岸经贸政策理念。人们如果以此角度来解读「五二○」后新政府发表的相关政策,即可发现这套想法。只是,在抽象的理念之下,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乃至复杂的周边配套,要务实地「一步一脚印」做下去。 根据新政府发表的一系列言论,现今两岸经贸政策,主轴是「原则开放,例外禁止」。两岸范畴,也是新政府「经济解严」施政计划的重要环节。而两岸经贸政策的开放,要以「财经法规松绑」来体现。 行政院宣布,即日起到年底,要松绑的两岸经贸法规主要有:亚太资产管理中心吸引海外(含台商)财富回流、证券期货及投信业赴大陆发展、放宽来台第一与第二上市公司赴陆投资限制、开放陆资来台投资生产事业与基础建设及服务业项目、赴大陆投资产业别限制修正、放宽陆资来台直接投资相关人员往来限制、周末包机改为平日包机等。 行政院表示,明年还有进一步的两岸经贸法规松绑,主要涉及:开放国内银行赴大陆设立分行与子银行及直接投资当地银行、开放陆资银行投资国内银行等。 另据了解,两岸海运直航,将在近期内,由双方海基、海协两会协商谈判后,正式实现。 综合分析当前的两岸经贸法规松绑计划,如以经济学理来加以诠释,可以名之为「两岸经贸交流正常化计划」。它让两岸的「人流」、「物流」、「金流」,皆可双向交流与正常交流。而在这样的新架构下,两岸经贸领域也将成为一个正常交易的市场,有条件由市场规律和供需法则来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台湾应充分更新并发挥己身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与大陆双方间的产业分工合作架构。 若两岸当局政治互动良好,则「非经济因素」将不再干扰两岸经贸,而使这个市场得以发挥资源配置效益,那对两岸民众福祉是有益之事。 台湾方面更可通过此一新兴的「两岸经贸市场」,充分更新并发挥己身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与大陆双方间的产业分工合作架构。另方面,可以此市场为基础,寻求加入「东协十加一」,及争取与美国、日本、欧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使台湾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找到新的、更高的座标。这将重新擦亮台湾经济的金字招牌。 其中,与大陆双方间的产业分工合作架构,本质是属于两岸间的「政策协调机制」,它比当前的「经贸交流正常化」,更高一个层次,是两岸当局下一步的共同努力目标。 两岸政策协调机制,不只产业分工合作,还要扩及相互投资保障、相互免税、金融监管协助、行业准入、服务贸易开放、关税减让等。最高境界是「共同市场」。对这方面,我政府高层已提出「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来加以涵括,并作为未来的努力目标。 由于两岸的政治关系敏感、特殊,使双方「经贸政策协调机制」能走多远的问题,成了未知数。这方面确需要两岸双方当局分头努力,积极、逐步促成。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创造双赢等理念,是两岸当局都必须坚持的元素。 在两岸经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一个群体,就是大陆台商。我政府有必要加强台商联系、辅导工作,使大陆台商的力量凝聚起来,成为推动两岸经贸稳健发展的强力纽带。 如没有大陆台商,就没有两岸经贸,而两岸关系也少了建设性的成分。目前大陆台商数量,按大陆统计,家数已超过七万五千家,合同投资金额约一千二百亿美元,实际投入资金近五百亿美元。按我方统计,则家数约三万七千家,投资金额约七百亿美元。至于台商经营行业,已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齐头并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但令人关切的是,大陆台商目前正在面对大环境变迁的严酷考验。由于大陆低工资、低成本利基的消失,还有国际市场胃纳的弱化,颇多台商营运陷入瓶颈,普遍急需转型升级,全面调整经营策略与经营架构。对这方面,我政府应积极介入,大力提供智力与物力资源,做台商的后盾,有效协助台商转型升级,再创荣景。 台商转型升级的取向与选项中,「回台投资」是其中之一。为配合台商这方面需求,政府应进一步提升投资环境,全力构建台湾在企业运筹、金融集资、科技研发、品牌创造、交通网络、工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使台湾成为台商「高效经营」、「创新价值」的基地。
陆资的开放,要使台湾成为全球投资热点及国际金融中心。
政府规划中的「亚太资产管理中心」只是其中的一环,最好能把整个台湾,打造成更高层次的「价值创造中心」,除帮助回流台商创造新的附加价值外,也吸引陆资、美欧日资进驻,让台湾成为全球主流经济圈内,不可或缺的一员。 实际上,我政府已决定近期内公布办法,正式开放陆资。陆资的进驻,将是未来两岸经贸舞台上,新出现的「戏码」。它也弥补了过去两岸双方往来的一道「缺口」,使两岸资本交流呈现「有来有往」的完整样态。这不但将迅速改变台湾的经济生态,也使两岸投资保障、相互免税、金融监管等协定之谈判,条件充分具备。 但值得注意的是,陆资的开放,主要目的不应以「向大陆吸金」为足,而是要使台湾成为全方位接受外来资金的市场,并有望成为全球投资热点,及国际金融中心。我政府若能将此列为两岸经贸开放的终极目标,则将是台湾之福,也是两岸之福。(作者为「投资中国」信息网社长、海基会台商财经法律顾问、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本文刊于97年10月「交流」杂志第1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