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京奥感言:新时代‧不同的梦  文/李志德《交流杂志97年10月号第101期(历史资料)》

二○○八北京奥运在八月二十四日闭幕了,这场被形容为「百年盛世」的百年盛事平顺地告一段落。除了赛事本身,对中国大陆而言,北京奥运是追求「和平崛起」时,一个重要的阶段性任务。奥运不仅重塑了中国大陆在世界上的角色;留给中国大陆本身的影响,也如同石头入水的涟漪一样,以「北京的鸟巢世代」为中心,往外地、更向其它世代扩散、蔓延。   北京奥运,正逢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样的联系绝非偶然,因为从某个角度看,举办奥运,就是经济改革开放思维的复制。

  北京奥运就是经济改革开放思维的复制。

  八○年代,中国大陆领导人邓小平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维下,为推动改革开放定调,它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先发展沿海和城市经济,利用这个火车头,一方面拉动内地和农村,另一个目的,也让长久处于共产、封闭制度下的文官体系,思维更活络,为下一步市场化奠定基础。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发展,这套战略确实达到了当初的目标。   三十年后,京奥这个火车头要带动的不再只是经济,还包括城市基础建设、社会文明进化和政治、言论的局部开放。城市基础建设不用讲,七年内,中共投下大笔的资金,翻新北京市的基础建设,地铁像牵牛花一样成长,从两条变成七条,吹弹可破的烂纸票「一步到位」换成了晶片卡。   北京奥组委征集全世界最大胆的构想,建成了壮丽的鸟巢;最新的材料四氟乙烯,铺展出奇诡的水立方,这些新地标,近半年来不断地向世人展现它们的千姿百态。也因为奥运,中国大陆快速地追求「与世界接轨」,有项统计指出,奥运前,大陆正有三亿人学著英文,相当于全美国的人口。   然而再怎么光鲜奇巧的建筑、场馆,也都是花得起钱就能得到的。但这些场馆、设施在京奥期间的管理方式和运作观念的更新,也和它们的外型一样流畅,令远道的客人惊艳,更值得中国大陆的竞争者警愓。   「棒球场一共有两百二十多位志愿者,台湾人只有九个。」在北京开工厂,并在北京台商协会担任干部的朱芳郎,这次加入了奥运志愿者的行列,但他有著和其它志愿者不一样的眼界:「我要亲身体会,整个奥运会究竟怎么运作」。「志愿者的训练,就是服务业的训练」,朱芳郎说,志愿者的培训课程,强调守秩序、热情微笑,北京奥组委完全参考其它国家举办奥运的方式,引进整套的作业手册,自己不足之处,聘请外国顾问补强。   「经过奥运,几万名志愿者把这经验带到民间,这就是服务业的新观念」,朱芳郎表示,服务业观念更新,只是「换脑袋」的事情,如果能在现代的观念中,再恢复中国人的「礼仪」传统,中国大陆年轻人表现绝对不同凡响,「看看人家怎么办奥运的,台湾人真的要加油了。」

  京奥的社会和政治层面观察

  然而,除了上述这些正面影响外,奥运最早被设定扮演的任务,还有拉动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开放,但这部分,却不容外界太乐观。   以言论开放为例,回顾一年以前,北京当局公布了「奥运会期间外国记者采访规定」,境外记者采访不必报备,只要被采访者同意。五月一日,「国务院」公告施行「信息公开条例」。再接著,北京当局规划了奥运期间,人民可以在三所公园申请示威游行。中国大陆的言论自由,彷佛曙光乍现,部分乐观的观察家,甚至断言「此门一开,不会再回头」。但这些乐观的预测,却不到奥运结束就破功,各国记者进驻后,才发现网路封锁依旧,引来记者无国界组织抗议;疆独、藏独、苏丹达富尔问题,仍然是禁忌,异议者,那怕是和平表达,大多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遣送出境,或者干脆注销签证。   对外如此,对内,由于昆明和新疆发生了爆炸案,导致北京政府采取了不成比例的手段,不管是搭地铁、坐公车或早上到公园做早操,安检,成了北京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人人都被当作潜在的恐怖分子。   为了办好奥运,催生了方方面面的新科技,但并不是每一项发展都能让人们快乐拥抱。例如曾经公开展示的,由十万部摄影机,外加「面部视觉辨识系统」组成的即时监控系统。它可以在受监控者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透过面部辨识技术,掌握他的动态,一个人几点到那里,在路上和什么人说话,见了什么人,都难逃过这套系统的掌握。这套高科技系统,是为了支援奥运安全工作而研发,但绝不会在奥运之后被束之高阁,但像这样一套强力入侵人民隐私的系统,在奥运后会不会持续使用?由谁主管?用在那里?在民主国家势必引发激烈的讨论和立法规范,但在中国大陆,对它的讨论几乎等于零。

  京奥勾露出的大陆与美国、两岸关系

  北京奥运结束了,大陆的金牌数首度超越美国,跃居第一。这恰恰勾勒出了京奥之后的大国关系。   中美两国在京奥赛场上的关系极其微秒,不管是大陆男蓝还是女排,只要与美国对阵,媒体一概名之曰「和平大战」,这个名字,观众不会对美国太敌意,更不要说美国女排里还有一个中国大陆教练郎平。但在每天出炉的金牌数排名里,却又特别强调中国大陆遥遥领先美国。   奖牌榜上的较劲,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国际上既竞争又合作的现况,目前两国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但彼此却又心知肚明,对方是自己持续发展、壮大的最重要阻碍。   在运动场上,中国大陆实现了「超英赶美」的梦想,就某种意义而言,的确是一种重建自我认知的考验,奥运办得风光漂亮,自信心就更上一层楼。诚然,奥运的成绩不能类推到国力的高低,然而只要十三亿人大半都这样相信时,它就会成为推升中国大陆下一波发展的力量。   最后,京奥的成功,看在台湾人眼里,感受毋宁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我们乐见中国大陆藉著奥运自我提升成为文明大国;却又担心,一旦中国大陆国力增强,领导人又错估形势,首当其冲的就是台湾的生存。   回顾京奥过程中的两岸关系,有加分有减分。台湾的选手,无论是开幕亮相,或是场上拼搏时,大陆民众从不吝惜他们的鼓励;连战、宋楚瑜和吴伯雄北京期间,受到的礼遇也不下各国元首。   但在此同时,大陆保安人员在棒球场,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举旗、拉标语等抗议事件,在中华对日本之战的安检时祭出严苛标准,粗暴对待台湾棒球球迷,引发轩然大波,这显示怎么样把「平等看待,理解尊重」的观念落实到所有台湾民众身上,而不只是对少数政治人物的特殊待遇,仍然是对岸处理两岸关系中最大的挑战。〈本文刊于97年10月「交流」杂志第101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