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的重头戏两岸经贸合作《交流杂志97年12月号第10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文/李孟洲
二○○八年十一月七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结束其首次访台行程,当天上午他离开下榻的台北圆山大饭店时,中共「新华网」登出头条报导,大标题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这句话代表了大陆当局对此行成果的肯定,及对未来两岸关系继续发展的期待。
同时,我方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为陈云林送行的致词中,也重申了一组关键词,就是「两岸和平,经济双赢」。两岸双方的态度显示,尽管这次在台北举行的「第二次江陈会」经过了不少风浪,但海基海协两会制度性协商机制仍宣告确立。今后,双方将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推进两岸关系,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双方将以经济议题作为协商的主轴,尚不会就政治议题进行正式对话。
未来海基海协两会领导人的会面频率,原则上是,董事长与会长每年两次,副董事长和副会长每半年一次,副秘书长和处长每三个月一次。以此观之,二○○九年的两会互动交流,将是「好戏连场」。
两会将就金融合作、双向投资及签订投资保护协议等问题进行商谈。
事实上,两岸双方对下次(第三次)的「江陈会谈」,已在台北作了「预约」。即十一月四日下午,海基海协两会签署空运、海运、通邮、食品安全四项协议时,陈云林正式邀请江丙坤于二○○九年上半年赴大陆展开第三次会谈。尽管当时尚未就第三次「江陈会谈」的具体时间、地点进行讨论,但预定商谈的议题却也很快有了腹案。江丙坤于陈云林离台一周后,在台北一场演讲中公开表明,即将商谈的有六大议题,分别是:建立两岸交流秩序、两岸金融合作、两岸投资合作、两岸产业合作、两岸渔业合作与两岸文教交流等六项。差不多同时,大陆国台办也以记者会公开表示,海基海协两会已初步商定,明(二○○九)年尽快就两岸金融合作、共同打击犯罪、渔工劳务合作、两岸双向投资及签订投资保护协议、两岸动植物检验检疫合作、两岸产业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两岸媒体记者常驻等问题进行商谈。
由此可见,海基海协两会在二○○九年要谈什么,已经有了高度共识,只是用字遣词有差异而已。若检视相关的「清单」内容,发现经贸合作议题是其中的重头戏,特别有新意的是,其中涉及两岸金融交流与投资交流的开放,更将使两岸经贸实现「双向多元」的格局,而呈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态与结构。
可以预想,这些议题一旦谈判完成,付诸实行,大陆的银行将正式进入台湾,设办事处或参股台资银行。而大陆企业、投资机构,也将开始规模化地注资台湾产业与资本市场。两岸经济体系将开始「对接」,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样态。更重要的是,两岸当局将建立一套「政策协调机制」,协同引导、管理两岸经贸交流的活动,并可望借此共同追求双方的最大利益。
事实上,两岸经贸合作,在双方当局的思维里都不是新冒出的观念,只是多年来受客观形势所限,无法落实。如早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我方政府已提出「两岸共济,发展经济」的方针,并获大陆当局认同。而一九九三年「第一次辜汪会谈」所形成的多项两岸经贸合作协议,迄今仍脍炙人口。几年之后,虽然两岸政治关系转为紧张、对立局面,但两岸经贸合作的政策思维,在两边都没有断绝。这期间,大陆当局所提出的「建立两岸经贸合作机制」方案,诉求「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协会对协会,公司对公司」的合作模式,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实质作用,如促成了小三通、节日包机等。
第二次「江陈会谈」已完成了「两岸经贸正常化」的基本框架
二○○八年上半年台湾执政党再次轮替后,两岸经贸合作之路豁然开朗。四月的「胡萧博鳌会谈」确立大原则,六月的第一次「江陈会谈」签了两项协议,七月即开放了两岸周末包机及大陆观光团入台。至十一月,第二次「江陈会谈」签署了四大协议后,可说两岸经贸合作已完成了第一阶段,即「两岸经贸正常化」的基本框架。
下一阶段,即二○○九年的会谈,双方主要在谈判构建「政策协调」的机制,其标的将涉及上述的金融、投资、产业、新闻文教等,这些都是「深入对方领域」的交流事项,与两岸当局公权力的关联性甚高,更需要缜密的谈判准备。换言之,二○○九年的会谈,难度比既往项目,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为「大工程」。
该项「工程」的本质,实为普世常见之「双边经贸合作架构」,其涵括的既有模式,计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共同市场」等,不一而足。不过,由于两岸关系「不统不独」的特殊性,双方的经贸合作机制,很难直接搬用既有成例,必需要有创意性的新模式。
对此,马英九总统已提出了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构想,成为我方诉求的重点。该种合作模式,将把上述两岸双方预计在二○○九年谈判的经贸合作议题,尽量囊括在其中,并逐步纳列相关的经贸便捷化措施,如关税减让、投资便利化等,使两岸经贸合作各项目「综合汇整」成为一种体系化的互动架构。
该种合作模式,在政治上避免了统独之争,不若香港与大陆以「一国两制」为前提,所签订的CEPA(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也不像以相互承认的独立国家、政治实体为基础,所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相对上,两岸CECA并不设政治前提,而由分别谈判的各项目自然组成,具有弹性。这在当前两岸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比较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无论如何,两岸经贸合作,肯定是二○○九年两岸互动的重头戏。尤其是,在预期国际「金融海啸」余波仍将激荡二○○九年全球经济的情况下,两岸经贸合作,具有「联手对抗风暴」的实质作用,受到两岸双方较多的期待,更可能成为影响东亚市场生态的重大经济事件,预料也将是声闻海外的热点新闻。
台湾本土产业界可藉两岸合作重新布局,实现产业升级,创造新价值。
对台湾来说,两岸经贸合作的最大好处,在于促成台湾经济顺利联结广大的大陆腹地,并因此取得丰富的生产资源与市场空间,而台湾本土产业界也可借此重新布局,扬长避短,汰旧换新,实现产业升级,创造新价值。
但两岸经贸合作对台湾本身也有压力,主要是,总体经济会和大陆进一步挂钩,大陆经济的波动,会迅速「传导」到台湾,使台湾经济的波动性相应提高。其次,台湾本土的企业也会因此面对大陆企业更多的直接竞争,台湾企业若没有做好「转型升级」工作,其经营主导权很可能流失。因此,在两岸经贸合作之同时,我财经当局要提升经济政策运作技能,筑好防火墙。而我方企业则要加强研究发展,保持竞争力的领先。关于这方面,我方政府也要一并重视大陆台商,并应积极协助他们从事企业改造与提升,使他们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第一线受惠者。
其实,我方在面对两岸经贸合作潮流下,另有一道重要经济课题,就是要促进台湾总体经济「多元化」。既要与大陆进行经贸合作,又要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在与大陆谈判经贸合作的同时,我方政府也要同时争取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先进经济体,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拟议中的「加入东协十加一」之事,也有必要加速推进。至于我出席APEC二○○八年秘鲁高峰会特使连战所提倡的「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一事,我方政府应尽早「主动出击」。
总的看来,两岸经贸合作的终极目标,并不仅止于建立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密切交流互动关系,而是借由两岸经济的健康对接、互动,使双方的经济都能强劲有力地「走出去」,在世界市场抢占较大的份额。必要时,两岸双方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合作产销,携手赚全世界的钱。换言之,两岸当局对两岸经贸合作,眼光都应放到全世界,不该局限在两岸的圈子内。因此,今后海基海协两会的经贸合作谈判,应视情况增加「两岸联手进军世界市场」的议题,如两岸如何在东协市场合作、两岸企业如何合资进军欧美高科技产业等等。类似这样的议题,可以把两岸经贸的大饼做大,由两岸双方来分享,以使两岸经贸的价值「极大化」。对此,两岸当局何乐而不为?(本文作者系投资中国信息网社长,海基会台商财经法律顾问)〈本文刊于97年12月「交流」杂志第1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