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写历史—第二次「江陈会谈」我见我思《交流杂志97年12月号第10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文/汪莉绢
大陆海协会长陈云林在离台的答谢宴时说,「海基会和海协会的同仁都努力在做相同的事,但他可以体会,同样的事,在台湾做起来比在大陆困难多了!」陈云林这席话,想必令人感触良多,尤其是负责第二次「江陈会谈」筹划与安排的工作人员,更是点滴在心头。
台北「江陈会谈」对所有参与者都是一次难忘的历史事件亲历记,不论是大陆海协会代表团成员、海基会或陆委会等各部门官员,媒体工作人员,甚至台湾社会大众,对这几天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和启发。作为媒体人,从媒体角度来观察台北「江陈会谈」,只有一句话,就是-我们都在写历史,这是一次大家共同参与的历史事件,我们参与、也见证了历史。
作为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共最高层级的特使访台,陈云林访台背后的政治意义相当高,不仅代表两岸制度化协商管道向前迈进,也是北京「特使」第一次踏进「台湾」,其历史意义和影响都是无可比拟的。在这场历史性的江陈台北会谈中,媒体虽不是谈判主角,却扮演重要色色,也是重要的传播载体。
这次「江陈会谈」,台湾新闻圈有多项创纪录的事迹,首先,光是上千名记者抢著报名采访台北江陈会谈,就创下了台湾新闻史的一项纪录。报名记者逾千,参与的记者类别之多,也堪称是空前罕见的,更是两岸协商史的第一遭。台湾媒体大多有路线之分,不同路线记者很难得碰在一起,以往的两岸会谈或者在北京的第一次江陈会谈,都是由主跑两会和两岸的记者组成,这次会谈则让不同路线记者来个大动员、大集合。
以联合报来说,最初安排采访会谈的记者主要由政治组、经济组、大陆中心,后来会场外出现各种抗议场面则由社会组和地方中心记者负责。四项协议签署后,生活组加入报导后续影响;为了报导陈云林爱吃的牛肉面,消费组也出动了;士林唱片行的台湾之歌事件,连影剧组也卷入江陈会谈新闻报导行列。台北「江陈会谈」可以说是让台湾新闻界动起来,「大家一起来」跑新闻的大竞赛!
媒体总动员,老中青三代记者也难得齐聚一堂。会谈那几天,在圆山大饭店的大厅,很稀罕地看到高矮胖瘦老中青各具特色的记者,出没其间,有十多年前曾跑过历次两岸协商的老记者,也有第一次才采访两岸会谈的年轻记者。不同的经验和资历,提供每个记者不同观察角度,呈现出一种多元、立体的图像。当然,这其间也发生不少趣事、怪事和糗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趣事,是发生在会谈的某一天,联合报大陆中心主任王玉燕和我,在圆山饭店一楼大厅闲逛,想找找那几个以为没有人认识他们,不时「冒险」跑到大厅拍照留念的大陆海协会代表。突然,某一家电视台的年轻女记者拦住我们两人的去路,表示要采访我们。由于此前玉燕主任曾接受新华社的采访,谈「江陈会谈」的情况,我以为这位年轻女记者认识玉燕,想请她谈谈「江陈会谈」的政治意义和影响。谁知,这位漂亮的女记者劈头就问我们,知道不知道这里发生什么事?原来,她把我们两个当成日本观光客,想问我们对圆山大厅「热闹滚滚」的看法。
「日本观光客?」我心里想,玉燕主任当时应该用「海角七号」里的茂伯口吻,加上一个茂伯经典酷表情回她说,「哇系国宝咧!十年前的两岸协商就是被我们跑垮的啦!」显然,玉燕没有想到茂伯这招,她一面大笑,一面轻声细语地跟这位年轻女记者说,「我们也是记者,来跑会谈的」。
初生之犊的年轻记者,敢言、敢闯,让「江陈会谈」的新闻有不少新角度,老记者的敏锐观察则让新闻更为全面,更有深度。例如,警察出动秘密的拦蛋武器「天网」,就是本报一位资深摄影大哥最先发现的。摄影记者习惯于在新闻现场趴趴走,这位摄影大哥以他的新闻敏锐度发现附近警车里藏著「怪网子」,于是便拿起相机对著网子拍摄,其他记者看到他在拍照,也纷纷跑过来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好玩的防蛋袭「天网」,被我发展成一条新闻,还放到一版位置,真是超级感谢这位摄影大哥。
不仅仅是这位摄影大哥,会谈中还有不少跑新闻、写新闻功力一流的新闻界前辈,让我钦佩不已。其中,工商时报的张佩芬大姐就是一位。她跑航运新闻近十多年,两岸航运界人脉广沛,来台湾参加会谈的前大陆交通部水运司长胡汉湘,本来还在跟其他记者大谈两岸直航利益的场面话,张姐一连串提出几个犀利问题,让他无法招架,连连用回避又安抚的口气跟她说,「我们是老朋友了,两岸航运的事,你最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还会再商谈的」。「姜还是老的辣!」,一点儿都没错,资深的专业记者几个问题,就让官话连篇的受访官员无所遁形。
台北「江陈会谈」,台湾新闻界展现出的专业、活力与拚博精神,让身为新闻界一员的我,为之自豪;不过,也有一些怪现象,让人感到忧心。我个人虽不是新闻科系出身,但一直记得刚进报社时,长官的交待就是「新闻的正确性比快速更重要」,这是新闻人的基本价值理念。我想,即使台湾各家媒体各有立场,报导事件的角度各有取舍和不同面向,新闻正确的基本要求,各家应该都一样,而「假新闻」应是不被容许和接受的。
个人认为,此次「江陈会谈」中有几则新闻是「太超过了」,「太超过」之一即「大陆记者吃自助餐,台湾记者吃泡面和便当」的新闻,我不知道制作这条新闻的记者真实想法是什么,不过,这则呈现片面事实的报导,并没有提到「大陆记者自己付费,台湾记者吃免费便当和泡面」,已造成一些阅听者认为台湾筹备部门「厚此薄彼」的错误印象。另一则新闻是指大陆记者报名不受限制以及大陆记者二百人来台采访,这两则新闻都属于容易查证,但记者却没有去查证,算是有些失职。
「小瑕不掩大瑜」,总体来说,「台北会谈」台湾新闻界打出漂亮的一仗。以丰富多样化的报导,使「台北会谈」展现精彩多元化的面貌,不同于历次在北京举行两会商谈的「单调和直线式」。正因各家媒体即时呈现谈判各方、台湾各界对在事件之中的互动和意见表达,不论是北京高层或台北主政者,都能从中获得更多重要的反馈讯息。
谈论至此,免不了提及媒体安排与互动问题。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闻大战,对筹备安排媒体采访的部门而言,无疑是一项高难度的大考验,尤其是台北自由采访与激烈竞争的媒体环境,安排媒体采访是件吃力不讨好、压力沉重的差事。从接受报名、制作名牌、采访安排、采访通知到帮媒体订便当、维持采访秩序、提供新闻稿等,可以真切感觉到幕僚单位很努力、尽心地想把事情做好,不过,许多事情的安排显得手忙脚乱,准备不够周全。
或许是距离上次海协会人员到台湾协商,已逾十年,十年来,物换星移,特别是海基会和陆委会的人员早已换过好几批,跑线的记者也是新人换旧人了,大家都是新手上路,只能是要「摸著石头过河」,从实际经验中摸索与学习。一开始,可能就没有预想到台湾新闻界对台北江陈会谈的高度热情,采取开放报名态度,等到涌进上千名记者报名后,才紧急地与各家媒体协商限缩名额,这样前后不一致的政策,让大家白白忙乱一场,也招来一些批评。
除缺乏经验外,媒体不想「照搬北京会谈的采访安排模式」的期待,使媒体与幕僚作业之间出现落差。以往,两岸两会的重要谈判都在大陆举行,诸如九八年的「辜汪会晤」、第一次的「江陈会谈」。因此,在新闻安排方面,大多按照著北京的思路走,而北京倾向于管理式的安排,维安严格,秩序井然,采访一场高层会谈或会面,至少要花去一个下午的时间,其中,有二个小时是等待。最后,仅录到或拍到五分钟谈话。这样的安排,老实说,是远远不符合台湾媒体的需求。
这回,第一次在台北,台湾媒体首次有了「主场优势」,两岸谈判也第一次这么贴近台湾民众,媒体和一般民众对台北会谈资讯的传播快速与详细,要求也就更多。另外,台湾开放的新闻环境与北京的新闻环境原本就大不相同,在新闻安排方面,当然也不能照搬北京「会谈模式」。台北会谈和北京会谈的不一样环境和不一样需求,值得新闻安排部门或幕僚,多加留意和思考。
经过这次「乱中有序」的台北会谈采访经验,各方在摸索过程中汲取不少宝贵经验。相信透过各方的沟通和协调,下次两会的台北协商,可以运作发展出一套属于台北「江陈会谈」的媒体游戏规则,为下一段两岸历史留下更全面、更精彩的纪录。〈本文刊于97年12月「交流」杂志第1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