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签订食品安全协议,民众「食」用真安心《交流杂志97年12月号第10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文/徐银矶
民以食为天,民众「吃的安全」更是天大地大的事。两岸之间日前为了「三聚氰胺」毒奶事件而引发轩然大波,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特别利用此次到台湾访问的机会,除了在抵台前即先向受大陆毒奶事件波及影响到饮食安全的台湾人民「道歉」外,更在「江陈会谈」时签订「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充分显示中国大陆政府对于两岸人民在食品安全工作上的高度重视。
然而,食品安全事务涉及层面极广,两岸食品安全机制也非是一纸协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需要两岸政府同心携手做出更大的努力,进行更紧密的合作才能真正确保两岸人民吃的安全。
「毒奶事件」促成两岸食品安全协议
两岸阻隔了六十年,陈云林到台湾访问固然是海峡两岸恢复协商中的一大盛事,但陈云林确定来台之前,台湾地区正因大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搞得人心惶惶,两岸两会在十一月四日所签署的「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则最为台湾民众所关注。该协议内容包括两岸政府在两岸贸易的重大食品安全讯息及涉及影响两岸民众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讯息与突发事件上,进行即时通报,提供完整讯息。同时两岸并建立包括两岸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协处机制,采取紧急磋商、交换相关讯息;暂停生产、输出相关产品;即时下架、召回相关产品;提供实地了解便利;核实发布讯息并相互通报;提供事件原因分析及改善计划;督促责任人妥善处理纠纷,并就确保受害人权益给予积极协助;双方即时相互通报有关责任查处情况等八大措施。
此外,两岸也协议透过邀集专家会商,进行业务交流,建立两岸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定期会商及互访制度,就双方食品安全制度规范、检验技术及监管措施进行业务交流及讯息交换。而针对此项协议,陆委会认为,经由两岸食品安全预警制度,未来双方不仅需就涉及两岸贸易的食品安全讯息及影响两岸民众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资讯及突发事件,进行即时通报,届时中国大陆若再发现类似毒奶粉事件的黑心商品,除了可在第一时间通报台湾,达到预警效果外,双方常态化业务交流机制,也有助于进行「源头管理」,降低不安全食品流入的风险。
该协议也将针对个案进行实地了解,厘清问题,要求针对事件提供原因分析及改善计划,未来双方将针对食品安全事件,督促责任人妥善处理纠纷,积极协助受害人求偿,使双方受害消费者及业者的权益受到保障,重新建立对大陆相关产品的信心。
吃到大陆「黑心食品」不再投诉无门
「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签订后,往后台湾的消费者就算吃到大陆「黑心食品」也不怕找不到人求偿。根据协议第二条第一项第七款明订「督促责任人妥善处理纠纷,并就确保受害人权益给予积极协助」,两岸政府都确认受害人向责任人求偿的权利,承诺将给予积极协助,大大提升台湾民众食用大陆食品的安全。
针对这次毒奶粉事件,政府积极协助受害者向对方厂商求偿,海基会并已设立服务专线(【○二】二七一八七三七三转四○九),受理受害者赔偿申请,循海基会与海协会管道,由海协会专案协助赔偿问题,消保会及卫生署透过具体措施协助消费者及厂商解决问题。
卫生署长叶金川认为,两岸两会食品安全会谈提出的「反黑心,严把关,有保障」主轴,明白宣示台湾希望未来两岸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通报机制、落实进口食品源头管理、加强边境管制措施及订定互惠的消费者、产业赔偿机制,这次协商的目标,重点就是要把食品安全机制的标准,提升到和美国一样,而且如果台湾方面人力足够的话,也可以安排直接到对岸设立把关机构。不过,消费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谢天仁认为,食品安全协议内容仍不够具体,检验机制和赔偿处理都没谈到,「都庆案」也仍无具体回应,显示大陆的食品安全观念跟台湾落差很大,此协议对提高食品安全之助益有限。
就读大陆福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生游鸿程则表示,中国大陆政府在饮食方面的控管工作仍有进步空间外,培养业者的服务意识与社会道德观才是彻底杜绝大陆黑心食品的有效方法。
然而,食品安全管制工作涉及层面很广,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做好,虽然两会这次的协议内容对于真正能够解决食品安全维护的工作层次,并没有非常具体的呈现,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的宣示性意义大于实质操作面。
不过,两岸之间能够在短短几天的「江陈会谈」之中,就能够在食品安全管制工作上,先取得相互的信任和诚意,并承诺后续的合作会商工作,已是两岸间重大成果展现。虽然这个协议的签署,因为意识形态作祟,在台湾出现一些负面的声音,但就两岸人民而言,看待这第一步虽不必过度兴奋地夸大它的效应,但也无须刻意悲观地贬抑了它的贡献。
两岸签署食品安全协议的真正效果,最终展现在表达相互善意之后所作的一切努力,这才是两岸政府真正保障两岸人民食的安全的硬功夫。〈本文刊于97年12月「交流」杂志第1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