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邮政互通协议的未来前景《交流杂志97年12月号第10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文/徐银矶
历史性的海峡两岸两会会谈,在台湾内部虽然引起了些许波涛,仍在动荡中得到了两岸人民期待已久的「三通」协议,尤其是涉及邮件物流的通邮协定,未来两岸之间的信件、包裹开始截弯取直,直接从两岸的城市口岸流通,并透过两岸协商的对口责任单位负起监管运送的责任,再也不必拐弯到第三地,大大降低遗失丢包的风险。
两岸扩大通邮范围,人民联系更紧密
第二次「江陈会谈」的重大协议除扩大通航范围之外,更重要的是确定了通邮的协定,亦即几十年来两岸人民期待的通邮、通航、通商,「三通」的期待终于得以落实。两岸通邮协定内容在扩大小包、包裹、快捷邮件及邮政汇兑等业务合作范围部分,根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其业务范围除包含目前间接通邮之信函、明信片、邮简、印刷物、新闻纸、杂志、盲人文件,另新增小包、包裹、快捷邮件及邮政汇兑业务的合作,这些项目也将有助于提升两岸邮政业务量及往来效率。
在邮路运输改直接递送方面,则免除过去邮路运输需间接经由第三地的方式,改为邮件总包利用最速邮班(航空、水陆)运递双方邮件处理中心,不需透过第三地区转运即可直接运送。两岸也各增加台湾地区高雄、金门、马祖及大陆地区南京、西安、成都各三处封发局,未来双方可视需要,增加或调整邮件封发局,并由增加或调整一方通知对方。
此外,两岸双方还建立邮件的查询服务及帐务结算便捷管道,邮件之查询由双方邮件处理中心建立便捷的管道,进行直接相互连系,至于帐务结算,双方同意建立邮政业务帐务处理直接结算关系。
「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之签订,不但加速两岸邮递时效,提供邮件安全保障,更进一步加强两岸邮政之间业务的合作,增进两岸民众情感的联系。通邮协议签订之后,两岸之间的信件往来,再也不必再经过第三地,可以直接往来接收。金门县议员李沃士表示,两岸分隔六十年,早期邮政未通递时,从金门寄发的信件要寄到咫尺距离、举目可及的厦门,却得先将信件寄送到台湾,再从台湾寄送到香港,再从香港寄到厦门,信件在这当中「人间蒸发」案例时有所闻,而这样一份信件寄送的路途,可以说极不经济更不符合人性。
两岸直接通邮节能又环保
两岸有了「小三通」以后,多少改善了前述情况,只是台湾其他地区的情况并没有更好,现代由于电脑科技的发达,许多商务信件往来多以电子邮件传递,但是包裹寄送还是得透过邮务物流系统寄送,在未能通邮的情况之下,造成了寄送的时间拖延,成本浪费,最严重的是寄送流程长,遗失或是包裹损坏的风险相对提高。
所以在通邮协定确认并开始执行以后,对于邮寄消费者的寄送品质将大幅的提高,在这个节能减碳的时代,节省物资流动的运输成本,又是一项环保又节能的作为。
从技术面来说,两岸的通邮协定增加了封发局对口城市,也为未来两岸货物通航对口的先期措施铺路。虽然目前两岸的封发局对口未必是航空对口,但未来仍然会有大宗邮件递送的业务相继而来,使得两岸邮政协议成为下一阶段大宗货物三通作业的前戏。
两岸直接通邮加大了通航的附加效益及功能,邮件随著交通运具流通也促使通邮业务扩大交流,透过邮务的网络联结,相对让两岸的交通网络随之发展及有效联结。
再从人民交流的角度来说,由于邮件、包裹寄送方便及安全性提高,将使两岸人民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及绵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加,当然相对提高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极具正面的加成作用。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开启两岸邮政合作的新页,邮政业务等新增项目,提供民众及企业更多便利,两岸邮政服务真正体现便民的精神,迈入邮政的新时代。
更重要的是,目前两岸邮政机构并未办理直接汇兑业务,民众利用邮局汇款到大陆,都必须由中华邮政公司透过美商花旗银行纽约分行转汇到大陆,作业繁复,且需付大笔手续费。未来两岸邮政机构将直接开办汇兑业务,比照国际邮政汇款模式,简化作业流程,提高汇款时效,让民众享受到更便利的汇款服务,大幅节省相关费用支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两岸应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实现两岸全面直接通邮,建立快捷畅通的邮路,增加开办除信函以外的包裹、汇兑、快件业务,是两岸民众长期的愿望,更是工商业者的迫切需求。因此,通邮协定签署之后,后续带动了两岸之间金流、物流、资讯流的交流龙头作用,未来真正「大三通」的梦想要实现,达到两岸人民都感到畅通无阻的程度,就从两岸通邮开始。〈本文刊于97年12月「交流」杂志第1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