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海运最快在十二月中就可进入「大三通」《交流杂志97年12月号第10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文/林安妮
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接掌海基会以来,最喜欢以十年前他和琉球县长的一席对话,来说明两岸海运直航的重要性。
当年,琉球县长前来拜会江丙坤时曾经提及,台湾每年弯靠琉球石垣岛的船只约有五千艘,每一艘一年的弯靠费约是二万美元。换言之,琉球每年都从台湾赚到了一亿美元。琉球县长好奇询问江丙坤,琉球还有机会扩大这项收入吗?
两岸海运比照空中航路截弯取直,台湾的航运界将更有竞争力
江丙坤听了琉球县长的说法,心头一惊,原来台湾船商因为两岸未能开通海运直航,每年必须多支付如此高昂的成本,根本很难和国际船商竞争。随后,他莞尔回答琉球县长,不如琉球把印章送到基隆港盖章,收到的钱彼此平分好了。这番话自然是幽默玩笑,但从中却也凸显出,如果两岸海运也能比照空中航路截弯取直的话,台湾的航运界将更有竞争力,台湾企业也可因为运输成本下降,更能做好两岸产业垂直整合。
根据二次「江陈会谈」,两岸两会领导人签署的海运协议,双方同意两岸资本并在两岸登记的船舶,经许可得从事两岸客货直接运输;双方同意两岸登记船舶,自进入对方港口至出港期间,船舶悬挂公司旗,船艉及主桅暂不挂旗。这项规定也使得有一部分在第三地注册的两岸权宜轮,经「许可」后能够经营两岸海运航线。
陆委会副主委傅栋成解释,我方原本希望两岸所有权宜轮都能航行两岸,但初步仅争取到一部分的权宜轮,但他相信,未来两岸两会将继续磋商纳入更多的权宜轮。
根据两岸默契,所有开放港口、获准通行的航商,除了太仓港不可搭载大陆货外,其余港口都准许航商搭载两岸进出口货、国际货及转口货,也就是所谓的「三合一」货物,但外籍航商只能搭载国际货。
这一回,大陆一共开放上海、宁波、秦皇岛、厦门等六十三个港口(含港区),其中海港四十八个、河港十五个。我方则开放了已通航的小三通港口、基隆、高雄、台中、花莲等十一个港口。双方同意,在对方取得的运输收入,可相互免征营业税与所得税。此外,双方也同意建立海难搜救联系合作机制,共同保障海上航行和人身、财产、环境安全。
根据陆委会估算,海运直航后,船舶航行两岸不须再经石垣岛或香港弯靠,每航次可节省航行时间约十六至二十七小时,节省运输成本十五%至三十%,加计弯靠第三地签证费,每航次节省新台币三十万元,每年至少可省下新台币十二亿元以上。
直航后,国内港口将与大陆港口直接竞争
在二次「江陈会谈」期间,随大陆海协会长陈云林来台的大陆海峡两岸航运交流协会理事长胡汉湘表示,这次协议主要是先解决两岸直航问题,船舶没有全部开放的原因是「刚开始,不要乱」,先把第一步走好,未来大陆一百一十一个港口原则上都可能开放台湾航商参与。
他解释,这次海运协议,突破几十年来「船通货不通,货通船不通」的处境,两岸直航要先把第一步走好,不要一开始就乱,例如大陆船公司都可以直航的话,沿海有一千六百多家,内河有二千八百家,一共是四千四百多家航商,两岸直航都涌进来,绝对会大乱。
这次签署的海、空两项协议,根据「两岸条例」须送立法院审议,一旦立院同意,加上江、陈在协议里约定四十天内生效,推估两岸最快在十二月中就可进入「大三通」阶段。
两岸海运直航进入倒数计时,交通部长毛治国早前也召集四大国际商港负责人,研议两岸海运直航后,大陆开放重要港口,国内商港的因应对策。他认为,直航后,国内港口将与大陆港口直接竞争,台湾港口的竞争力,不应单纯以货物进出口、转口为主,而是以产业供应链考量,如何提升港口附加价值,例如吸引企业在台成立区域性营运中心;而且港务局也应发挥「蛋黄」、「蛋白」合作效应,以港区的自由贸易港区等为蛋黄,周边市区的发展为蛋白,两边合作,提升竞争力。
另有专家建议,两岸海运直航后,台湾可以做为大陆的「店面」,大陆出口到欧美货物,往东都要经过台湾,产品可在大陆生产,然后到台湾加工,增加国内港口的附加价值,同时贴上台湾制(Made in Taiwan)行销国际,也可拉高厂商利润。〈本文刊于97年12月「交流」杂志第1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