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江陈会谈」对两岸发展的意义与影响《交流杂志97年12月号第10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文/张五岳(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
此次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历史性的访台,及在台北举行「江陈会谈」并签署了四项协议,可以说是为两岸互动关系与两会协商机制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不仅是两岸自一九四九年以来,近六十年来双方互动关系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两岸交流二十一年来双方交流正式迈向直接双向新的纪元;更是两岸两会协商十六年首度确立了高层有来有往制度化的协商机制,并取得最具丰硕的成果。笔者认为:此次陈云林会长的访台暨「江陈会谈」所签四项协议,不仅对当前两岸的互信与台海和平稳定具有积极的意涵;更对两岸经贸的正常化与两岸人民权益维护与增进具有重要关键意义;也将对两岸今后的发展与协商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际社会咸认此次会谈对于台海的和平稳定具有的关键性的指标意涵
就两岸互信的建立与台海和平稳定而言,二○○八年以前北京形容两岸关系为「形势严峻」,处于历史「高危期」,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台海的和平稳定。三月二十二日台湾总统大选的揭晓,五月二十日马总统正式就职提出两岸和平稳定互利共荣的新思维与新作为,使得两岸关系形势缓和。两岸的领导人都记取过去历史教训,抓住难得历史机遇,暂时搁置彼此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务实协商追求双赢,使得两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可谓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以往不论是两岸两会协商,抑或两会最高领导人会谈,经常受到双方诸多内在因素或是相互猜忌而延宕与难有协议签署。两岸交流自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开放探亲至今逾二十一年,因交流衍生诸多议题本应透过两会协商,但回顾以往两会开始协商这十六年来,竟然只有六年(含今年)有协商,其余多是中断。五二 ○至今短短六个月,两岸两会不仅分别在北京与台北举行了两次最高层级的江陈会谈,总共签署了六项攸关民众切身权益的事项,正式将两岸关系推向「正常、直接、双向」交流的里程碑,也让台海的和平稳定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相较于两岸民众看待此次在台北举行历史性的「江陈会谈」,所签署四项协议对两岸人民权益的积极意义。国际社会更为关注却是此次会谈对台海和平稳定的意义,因此不论是美国、欧盟、教宗或是国际重要的媒体,无不大量报导此次会谈对于台海的和平稳定具有的关键性的指标意涵。
就开展两岸经贸的正常化而言,去年两岸贸易金额高达一千三百零二亿美元,台商投资大陆占台湾对外投资金额五十五点四%,累计也高达千亿美金。两岸人民交流也约五百万人次。但每年超过千亿美金的贸易金额与五百万次的人员交流,绝大多数人员的往返与所有的货物运输,都必须经第三地绕道为之。这次所签署的海运、空运与邮件三项协议,都以直航为要件。
面对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浪潮,两岸经贸要进一步的强化,不论将来是否要签署CECA、FTA或是其它经济合作机制,第一步必须两岸经贸正常化,而两岸的海空运直航更是经贸正常化最关键的核心。在此次海空运协议签署后,两岸直航议题未来只剩下空运的「航权谈判」与签署「航权协议」这一项了,也就是所谓的定期航班。
此次协议的签署让两岸完全迈向「正常」、「双向」、「直接」的历史性进程。
此次所签署的协议,一方面积极改善了上次北京「江陈会谈」所签两项协议执行不佳现象,如周末包机航班少、航点少与不能截弯取直的缺失。另一方面借由航点、航班大量增加与航路直达促成票价降低,这除了有利两岸民众往返外,更是有利争取未来大陆观光客搭乘平日包机来台观光。此外,更希望透过海空运的直航,也希望对台湾的水果、花卉、石斑鱼等农渔产品经直航销往大陆有所助益。除了海空运的直航协议方便人员往返与货物运输外,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通邮包裹与透过邮局的汇兑;以及台湾民众高度关注的大陆销台不肖黑心商品也透过协议签署,希望维护与增进民众切身权益,因此四项协议的签署不仅对往返两岸民众、台商、贸易、海空运与周边业者、海港空港转运、陆客观光等有利,对于不去大陆的台湾民众(至今仍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台湾民众仍未去过大陆)的日常生活也一样有利。两岸两会正式议题协商自一九九五年五月即中断,两岸互动需要双方协商谈判事项众多,如果不能加快脚步积极补课透过协商以签署协议,则攸关民众切身利益事项也必然往后推迟。此次协议的签署也让两岸人员的往返与货物的运输由以往「单向」、「绕经第三地」,完全迈向「正常」、「双向」、「直接」的历史性进程。
此次「江陈会谈」对两岸的和平稳定、人民福祉的维护增进与两会的制度化协商乃至两岸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十一月七日在北京接机时也对此表示,「海协会协商代表团此次赴台商谈,为两岸关系书写了新的历史,是一次开拓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不过如何在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里程碑后,能够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仍待有志于台海和平发展者共同努力。诚如马总统十一月六日在台北宾馆接见两会谈判代表时所言,「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象征著两岸关系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我相信这项发展不仅符合两岸人民的期望,也对两岸的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马总统也诚挚的指出,「不可否认的,两岸之间仍然存在著分歧与挑战,尤其是在台湾安全与国际空间这些问题上更是如此。我希望将来两岸能在『正视现实、互不否认、为民兴利、两岸和平』」的基础上积极处理这些分歧,并且扩大双方合作」。
一般认为影响台海两岸关系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层次面向:即外在国际政经体系的规范、双边互动交流与实力对比、双方内在政经社会的变迁与转型的制约。五二○马总统就职后,两岸不到半年的努力,虽使得两岸关系由形势严峻变成雨过天晴的格局。但从此次台北会谈中两岸对于涉及政治议题与称谓的小心翼翼处理;与台湾内部朝野对于若干涉及政治主权的尖锐对立,可以看出只要涉及主权等政治性意涵,无论是在两岸或是在台湾内部都很难找到共识与交集。笔者认为未来两岸的外交议题、国防议题与两岸定位的一中议题仍是非常敏感与棘手的议题。虽然两岸唯有这些涉及管辖权与主权的议题双方能取得谅解与共识,两岸关系方能建构起和平与发展的互动关系。但现阶段两岸关系却只能先搁置政治性争议,透过各自表述式的互不否认以体现政治现实,并以求同存异精神与平等务实协商态度,循序渐进签署协议。当然,如何借由经贸与攸关人民权益议题协商取得成果,以时间换取空间,并借此为下一阶段解决两岸政治歧见,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机遇可谓当务之急。
综观两次「江陈会谈」所签署的议题,除了食品安全议题外,绝大部分都是谈判时间超过二年以上的议题,这些议题在两岸关系发生重大改变之际取得协议自是可贵。但未来许多议题都是新的议题,而且在所涉及政府管辖权与主权意涵也可能日深,因此未来两岸两会的互动自是备受关注。众所皆知在两岸互动中操之在己者易,透过两岸协商者难;协商与协议结果涉及低阶政治议题签署者易,而协议文字涉及高阶政治议题与主权意涵者难。因为协议文字不仅经常涉及到司法法律管辖权,同时又须用精准法律用语否则无法作为执法依据,当前两岸关系系属搁置争议阶段而非解决争议,是互不否认而非相互承认。因此,面对两岸协商议题加快、加深、加重仍有漫长道路需要努力。
两岸执政者应当有智慧让两岸的外交与国防等敏感议题,不致于影响到台海的政治和平与经贸的发展。
「江陈会谈」四项协议的签署,对于两岸的人民,海、空运及周边业者,台湾的海空港运能,企业的经营成本节樽,乃至两岸建立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等都有正面的助益。但经济政策要发挥效应经常有时间的落差,两岸经贸更非完全操之在己,但台湾民众却是不耐久候的,如何多让企业与民众在经济效应尚未显著以前,先看到希望与信心指标,让政府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可说是当前推动两岸关系的重中之重。当前政府在推动两岸关系上主要挑战在于,两岸政治关系的缓和能否争取到台湾应有的国际空间(如明年五月WHA的观察员,或是参与东亚经济整合),降低北京对台军事威胁(如导弹部署的停扩或减少);此外,两岸经贸关系的进展与协议的签署能否对台湾经济产生让民众满意的效益。如果两岸关系缓和,不能换得北京在国际上与军事上对台的善意作为,而协议签署不能让民众感受到实质的经济效益,则可能对于政府持续开放的政策构成若干的隐忧。为此,我们期盼在两岸政治关系缓和、两会积极协商、经贸协议快速签署之际,两岸执政者有智慧让两岸的外交与国防等敏感议题,不致于影响到台海的政治和平与经贸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两岸协商的快速进展,除了两岸的加强协商外,朝野的沟通与对话管道也应加强。虽然朝野因为选举竞争考量难有高度互信,但两岸欠缺互信仍可透过对话为之,是以朝野也应加强沟通与对话机制。立法与行政的制度化监督,法制化监督及透过修法以健全协议的法制化也是当务之急。虽然两岸所签协议文字有些送立法院备查即可,但有些则是要透过修法为之。因此,在两岸协商上,立法与行政互动关系,除了要做好民意监督与制度化监督外,也要透过立法院做好法制化的修法配套措施,以免使得所签署协议涉及修法部分不能如期落实的窘境。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除了期待两岸关系持续往著和平发展的道路上稳健的迈开步伐外,也期待台湾内部朝野的良性互动,及立法与行政的法制化运作,能对台海的和平稳定与人民的权益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刊于97年12月「交流」杂志第102期〉